劉雪穎
(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古典鋼琴作品常用織體在鋼琴伴奏中的應用
——以中國聲樂作品《祖國之戀》為例
劉雪穎
(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鋼琴即興伴奏是人們對一首歌曲或者是一段音樂進行即興演奏的一種形式,是把即興伴奏的理論知識與鋼琴的演奏技巧融為一體。鋼琴即興伴奏除了應該了解各種樂曲的音樂性格、形象、詞曲關系以及體裁類型等等之外,還應該掌握古典鋼琴作品中的常用織體,這對鋼琴即興伴奏是有幫助的。在古典鋼琴作品中,其伴奏織體在現代的鋼琴伴奏中運用得很廣泛,比如柱式和弦、琶音等。本文通過對中國聲樂作品《祖國之戀》伴奏織體的分析,來淺談古典鋼琴作品中常用的伴奏織體在鋼琴伴奏中的應用。
中國聲樂作品;鋼琴伴奏;伴奏織體;應用
鋼琴伴奏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技術,不僅需要有過硬的鋼琴伴奏的理論基礎,還要具備較強的鋼琴彈奏技巧。古典鋼琴作品中的伴奏織體在鋼琴伴奏中常有出現,在體現的形式上較為相似,可以將鋼琴伴奏理解為古典鋼琴作品演奏技巧的延續。鋼琴伴奏織體中的“織體”是指將音樂的基本要素與音樂技術理論相結合,是表現音樂、和聲狀態的一種形式。它能夠使和聲更加立體,從而通過和聲的各方面功能充實主旋律,當然伴奏織體也可體現樂曲的旋律部分與無旋律部分的關系,根據旋律的情緒設計適當的伴奏織體。
(一)柱式和弦。“柱狀和弦”是指:三個音同時彈奏的一種伴奏織體,彈奏時應整齊清晰明亮。它可以單手或者雙手同時整齊地彈奏三個或者四個以上的音,包括原位或轉位的音型。鋼琴伴奏中的柱式和弦可分為以下兩種形式來進行分析:
1.單純柱式和弦。在鋼琴伴奏中,這種單純的柱式和弦和聲色彩清晰飽滿,節奏拍點簡潔明快,能夠較好展現樂曲風格,適用于剛健豪邁雄壯有力的進行曲與歌頌性的音樂題材。例如《紅星閃閃》等。
2.有變化的柱式和弦。是建立在單純的柱式和弦之上,以單純的柱式和弦做基礎彈奏出更加豐富的和聲音型。這一和弦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點:(1)半分解和弦。“一般在鋼琴伴奏中出現的半分解和弦是指先彈奏和弦的低音,再同時彈奏和弦的另外兩個音,它的變化主要由交替方式的不同而產生。”[1];(2)八度加柱狀和弦。其層次比較豐富,它的音響效果較為密集豐滿。左手八度音,右手和弦中可帶旋律或者純和弦(或者純旋律)。左手八度音應先彈奏,后加入柱狀和弦。八度加柱狀和弦式不但巧妙地結合了柱式和弦節奏拍點清晰明確的特點,又融入了八度音的協和性;(3)低音加和弦。是指八度根音加柱式和弦的混合,此伴奏音型一般可適用在四三拍子或者八三拍子的樂曲中,左手彈奏一個低音加柱式和弦,注意重拍應在低音上,柱式和弦應為輕,這樣就可使整個伴奏顯得平衡穩定,給人們展現了低音聲部的獨立性。
(二)琶音。琶音是指由某一組和弦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有序地連續彈奏出來,可將它視為分解和弦。它的音響色彩流暢連貫,又具有歌唱性的特點,適用于情感色彩比較濃厚的一些樂曲。通常琶音是作為一種伴奏類型用于樂曲的伴奏,有時候又可作為短小的連接句或經過句出現在樂曲旋律中。以下從開放型琶音與密集型琶音來闡述。
1.開放型琶音。在進行伴奏的時候不按樂曲的主旋律來彈奏,編配正確的和聲,利用和聲功能的協和性特點巧妙配合彈奏出相同或不同的音型,依靠協和的和聲色彩來組織這樣的琶音以襯托主旋律,促使彈奏的琶音更為開放自如,靈活自然;2.密集型琶音。密集型琶音它的音區可以是有兩個八度或以上的和弦分解再加它的轉位和弦。它在歌曲中是最具有音樂表現力的伴奏織體。它的特點在于旋律線條是上下起伏,流動性歌唱性強。當歌曲進行到強拍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洶涌澎湃的氣氛。
(一)前奏。這首歌曲的第一小節到第三小節,可以看出左手右手都選擇了半分解和弦的這一類型的伴奏織體,體現了交相呼應,與旋律部分表達的情緒相輔相成。左手低音聲部根音保持兩拍,從而使音調色彩更為飽滿。右手的分解和弦與主旋律音調相結合出現,在旋律進行到第二小節的第三拍,一個密集型的琶音從左手連接到右手,為后面的主旋律做了一個鋪墊,起到了很好的銜接作用。第五到第八小節,可以看出左手都是以密集型的琶音為主,節奏較為緊湊,旋律流暢優美,同時緊湊的節奏又促使右手主旋律的進行。右手是以柱狀和弦加八度音的體現,樂曲音響較為大氣雄壯,并且結合了一些十六分音符的節奏顯得旋律靈巧活潑。在第八小節右手采用了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的雙音加單音的下行和聲進行,可以使人感受到音響色彩上的一種特殊的新鮮感,完美地詮釋了前奏的尾聲部分。
(二)第一樂段。這首歌曲的第十到第十二小節,右手所彈奏的音是采用了一系列的和弦分解,正確的和聲編配體現出歌曲的音響色彩的特色。左手選擇簡潔明了的單音來襯托右手的主旋律,營造簡單而又特殊的效果。譜例中大多都是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并且結合了休止符的運用,旋律線條緊湊的過程中又能夠感覺到呼吸自如,使演唱的人可以更好的抒發情感。第十三到十五小節,采用了上文所說的開放型
琶音的伴奏織體。右手是一個弱起拍,左手低音聲部有保持音,右手突出主旋律,主次分明,旋律感強。第十五小節的第三、四拍是一組兩個聲部的和聲連接,這樣的和聲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三)第二樂段。這首歌曲的第十六到十八小節,采用了上文所說的密集型琶音的伴奏織體。第十六小節右手用了一組上行的音階做銜接,左手是簡單的和聲單音。第十七小節起始運用了弱起的同音型反復,使旋律聲部有流動性,豐富了伴奏部分的和聲,也增加了伴奏層的厚度,使音響色彩清晰明確。第三十一到三十三小節,運用了低音加和弦的伴奏織體。第三十一小節左手用到八度音保持音加和弦,低音的穩定性突出和聲性的音響特色,同時也促使了這一系列雙音與柱狀和弦連續上行的和弦轉位的進行,既豐富了和聲的色彩,又將歌曲推向高潮。這樣的伴奏音型充分的體現出了歌曲想要表達的雄偉寬闊的氛圍,讓整體的旋律感、節奏感變得鮮明清晰。
(四)尾奏。這首歌曲的第四十到四十二小節,采用了上文所說的八度加柱狀和弦的伴奏織體。第四十小節的左手的八度的顫音,使音樂變得有情緒。第四十一小節左手右手都選擇了八度音加八度三連音,八度三連音的使用使和聲色彩營造出緊張的氣息。第四十二小節是以雙手的一個八度顫音加柱狀和弦來做結尾,體現出歌曲旋律音響的氣勢磅礴,左手八度低音的重拍穩定性較為強壯,充分體現出這首歌曲的波瀾壯闊。
在上文中已經對單純柱式和弦、有變化的柱式和弦、開放型琶音、密集型琶音等伴奏織體對歌曲的旋律進行、和聲色彩、伴奏織體進行分析。也通過對《祖國之戀》這首聲樂歌曲的伴奏織體分析,淺談了古典鋼琴作品中常用的伴奏織體如何運用在鋼琴伴奏中。在學習古典鋼琴作品的同時也應常常做總結,將古典鋼琴作品中優秀的伴奏織體運用到鋼琴伴奏中。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去摸索和學習、從實際中實踐積累經驗。只有通過扎實的鋼琴彈奏技巧訓練和大量的實踐累積才能得到實現。我們擁有了嫻熟的鋼琴技巧,豐富的理論基礎后,彈奏鋼琴伴奏可以更加自如。
[1]孫維權.鋼琴即興伴奏入門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劉亞偉.試論鋼琴即興伴奏的音型與應用[J].通俗歌曲,2015(11)..
[3]劉雪穎.鋼琴即興伴奏類型在中國聲樂作品中的應用——以《我愛你,中國》為例[J].閩江學院學報,2013(03).
[4]丁運東.鋼琴即興伴奏實用教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彭蒼森.淺談鋼琴即興伴奏中織體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6(02).
J624.1
A
1007-0125(2016)12-0089-02
福建省教育廳2015年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社科項目(J AS150484)的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