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新
當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基于梅州的實踐
劉樹新
至2014年末,我國有農村商業銀行665家,農村合作銀行89家,村鎮銀行1153家;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從2009年末的2945個減少到1570個;金融機構本外幣農村貸款余額19.4萬億元,較2007年末增長285.8%,農村金融改革財稅、貨幣信貸、監管政策相結合的正向激勵扶持政策體系逐步形成,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效改善,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農村金融目前仍然是我國金融發展最為薄弱的環節,農村地區、農業生產和農民群體仍然是金融支持最為缺乏的對象。總的來看,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梅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交界處,是典型的粵北欠發達地區。自2012年起,該市啟動全國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在構建農村征信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組織形式、服務方式和金融產品等方面創造了特色鮮明的“梅州經驗”,為進一步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提供借鑒,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行市共建”改革發展模式
2009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與梅州市政府簽訂《合作創建金融生態示范市備忘錄》,2012年,經考核合格,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授予梅州市廣東省首個“金融生態市”稱號。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與梅州市政府簽訂《關于共建梅州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備忘錄》,廣州分行為共建工作提供政策指導、決策咨詢,支持引導梅州農村金融改革發展。“行市共建”模式創造性地將中央銀行履職與地方金融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職能優勢,迅速將改革推進深入。
(二)大力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加強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后續監測考核工作力度,鞏固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增強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能力,按照“成熟一家,改造一家”的原則,大力支持農信社股份制改革。積極運用存款準備金率、支農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大力扶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2010年12月,轄區成立的梅縣客家村鎮銀行為廣東省山區市首家村鎮銀行。2012年3月,大埔農村商業銀行率先改制成功。至2015年3季度末,轄區共計村鎮銀行3家,農村商業銀行2家,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
(三)構建多層次、多功能農村信用體系
一是在廣東省率先成立市級征信中心,在各縣(市、區)設立征信分中心。截至2015年3季度末,已建成市級征信中心1個、縣級征信分中心8個。二是研發出集“采集、評級、授信”于一體的農戶誠信信息服務系統。該系統采集144個信息指標,實現了信息錄入、信息評級、信息查詢、信息共享、信貸產品創新、社會管理等六大功能。截至2015年3季度末,系統采集入庫農戶信用信息78萬戶,占全市農戶數的91%,通過系統發放農戶貸款108.26億元。三是積極推進信用鎮(村、戶)創建。截至2015年3季度末,已評定信用鎮8個,信用村126個,信用戶23萬戶。
(四)創建農村產權交易中心
2012年,出臺了《梅州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登記暫行辦法》、《梅州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登記操作辦法(暫行)》,構建縣、鎮、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負責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村集體經濟組織“四荒地”使用權、農村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農村房屋所有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等產權流轉交易,激活農民土地資本。截至2015年3季度末,全市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余額4.97億元、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余額1.06億元、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751萬元。
(五)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
一是探索助農取款“一個村莊、一家商戶、一部機具、一張銀行卡”四個“一”模式,在廣東省率先實現小額取現“村村通”。至2015年3季度末,全市建立助農取款服務點2693個,累計實現查詢68.29萬筆,轉賬26101筆(金額2827萬元),助農取款68萬筆(金額201萬元)。二是創新服務形式,拓展金融惠民業務。2014 年7月,梅縣客家村鎮銀行率先啟用“流動銀行”,將金融業務壓縮至一輛可移動廂車之中,定時定點為偏遠村莊提供服務。至2015年3季度末,已累計為20多個偏遠鄉鎮的群眾辦理了7000多筆業務。三是打造農金對接新平臺。以村委會為依托,以大學生村官為骨干,在全市2040個行政村設立了鄉村金融服務站,每個金融服務站聯系多家金融機構掛點,以代理的形式協助金融機構提供存取款、貸款、保險、證券等金融服務,延伸金融服務范圍。
(一)現有土地制度難以突破,限制了改革深入推進
《憲法》及其它法律法規沒有對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主體的經濟地位、法律地位、財產地位給予明確規范。這種主體的多元化與界定模糊,造成實際主體的虛置,制約了金融改革創新的深度。如近年來,盡管梅州建立了多層次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在激活土地金融方面做了許多積極探索,但是,由于所有權改革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土地承包經營權存在價值確認難、流轉難等眾多難題,金融機構基于風險考慮,不敢突破現有法規限制,使得能夠作為抵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范圍大大縮小,農村抵押物缺失狀況沒能得到根本改變。
(二)市場手段相對不足,制約了改革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農村金融改革基本上都由政府部門主導,借助行政力量推動。但是,政府部門往往有多干快干出政績的沖動,對改革的成本與收益缺乏精確估算,對改革措施的效果與可持續性缺乏細致評估。而且,當前的改革成本基本上由政府承擔,增加了財政壓力。在經濟新常態下,欠發達地區政府財政更加困難,所以,農村金融改革發展資金短缺現象比較普遍。例如:截至2015年3季度末,梅州市政府已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對鄉村金融服務站和小額取現“村村通”工程給予補貼,后續資金籌集出現了困難。另外每個助農取款點、金融機構每年要虧損435.48元,影響了金融機構拓展業務的積極性。
(三)農村金融高成本,降低了金融機構市場開拓動力
農村尤其是偏遠山區農村,人口密集度低,距離中心城市遠,地理環境復雜,金融機構設置網點和配備工作人員的成本比較高,成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重要因素。2014年,全國農村家庭所在村周圍的銀行網點平均數為0.77個,比城市家庭周圍的銀行網點少1.86個;全國農村家庭信貸可得性為27.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9個百分點,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遠低于城市。對于像梅州這樣的山區市,金融機構根本不可能在山村開設服務網點,甚至在農信社改制過程中,一些邊遠鄉鎮的服務網點也被撤并。
(四)農村金融文化建設滯后,影響了改革成效
各地普遍注重金融基礎設施、金融平臺的建設,而農村金融普識教育、農民金融理性消費與依法維權等金融文化軟實力的培育相對不足。梅州在改革實踐中發現,由于農民金融知識貧乏,難以判斷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大大降低了農戶信用貸款、農業產業鏈融資、手機支付等金融改革措施的成效,而農村信用文化的缺乏也制約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另外,金融機構業務人員利用農民金融知識匱乏,不嚴格履行告知義務,誘導農戶簽訂金融合同,侵犯農民金融消費權益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降低了農民金融消費的積極性。
(一)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
完善農村土地法律法規,強化頂層設計,逐步建立農村多層次土地產權體系,將農村土地產權切實轉化為農民財富。一是將原來的農村土地單一集體所有制調整為多元所有制,耕地保持原有的集體所有制不變,逐步推進農村宅基地私有化;二是培育農村產權評估機構,培養土地產權評估專業人才,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三是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化”改革,發展農村建設用地信托業務;四是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等農村土地產權抵押貸款業務。
(二)大力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市場化運作機制
農村金融改革發展需要實現建設資金來源的多元化,運作機制的多樣化。一是將金融扶貧納入農村扶貧的重要內容,引入非政府組織等第三方機構參與農村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建設資金來源。二是將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交由當地鎮政府、村民委員會協管、維護,確保設備運轉安全,降低運營成本。三是對于小額取現村村通等覆蓋面廣、前期投入比較大的業務,允許金融機構適當收費,通過市場化運作機制提升金融機構積極性。
(三)加快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可以克服時空限制,門檻低,能大幅提高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一是在鄉村金融服務站、農村淘寶服務站增加互聯網金融服務內容,大力打造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二是增強農村手機支付便民、惠農功能,大力推廣農村手機支付業務;三是創新農村互聯網金融產品,大力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四是加強農村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優化農村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
(四)大幅提升農村金融文化軟實力
一是設立國家層面的農村普識教育基金,拍攝切合農村實際,農民喜聞樂見的金融普識教育公益電視節目,在全國性頻道播放。二是組織涉農金融機構深入農村開展金融知識宣傳,加強現代金融知識教育,特別是加強互聯網金融、手機支付、網絡支付等現代支付手段,P2P等網絡信貸平臺的宣傳。三是在各村設置金融知識宣傳欄,定期開辦農村金融講堂,形成金融知識普及“村村有”,金融常識“人人學”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梅州市中心支行)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