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強
關于統籌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幾點思考
郝志強

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濟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不斷提升、人才不斷增多,又會為生態保護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在經濟發展中謀求生態保護,在生態保護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了發展經濟,對動植物進行掠奪,違背了科學發展要義,不僅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威脅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針對生態保護我國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和工具,因此在治理過程中不盡如人意;在過去的發展中不重視生態保護,沒有建立生態保護的相關部門,缺乏對生態環境的監管;生態文明體制機制不完善,不能有效的規范人們的行為,限制在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的破壞。
(一)經濟增長的數量與質量
GDP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指標沒有考慮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及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傳統的GDP核算方式助長了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忽視生態成本的行為,使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如果繼續以大量消耗資源的方式實現經濟增長,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很難維持下去。
(二)經濟增長、貧困與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問題實質上是一個資源和經濟問題,貧困問題是制約資源保護和生態改善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的改善必須與發展經濟、擺脫貧窮有機地結合起來。由于貧困同環境退化有著密切的關聯,貧困導致人口增長和生態環境趨向脆弱,人口增加使貧困加劇,貧困又使生態環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態環境使貧困變本加厲。
(三)人口與生態環境
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巨大生存壓力是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不協調的重要原因。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問題是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技術落后的情況下,人口增加所帶來的龐大物質需求只能靠“擠資源”,靠生態系統的超負荷運轉來滿足,其結果將造成資源的過度消耗,危及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并由此形成貧困與生態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
(四)環境投資與生態環境
中國環境污染防治的“歷史欠帳”較多,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生態環境保護沒有成為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必須同時配套解決的問題。我國是一個正在建設中的發展中國家,環境欠帳嚴重,如果不及時提高生態環保投資比例和改變投資結構單一的局面,不僅原有的生態環境惡化狀況難以治理,還會造成新的污染,勢必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
(五)理性認識與生態環境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是人類的一種理性決策,它只有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里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與實施。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理論的正確指導,人們環境意識普遍不高,環境法制觀念不強,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認識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尤其是一些地方領導存在著先發展后環保的錯誤思想,重資源開發,輕生態保護,違反自然規律,結果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如何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目前經濟發展形勢來說,要想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協調,必須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建立循環經濟、實行可持續的消費方式、控制人口增長、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一)發展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的生產、分配、交換和使用為基礎的經濟,是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的新的經濟形態。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將逐步占據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對經濟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知識經濟是經濟可持續化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開發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為主體的經濟。其實質是以智力資源為依托,以信息經濟為核心產業,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實現經濟活動向知識化轉變的經濟。知識經濟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作用表現為:知識經濟是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動力,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前提。
(二)建立循環經濟
所謂循環經濟,是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是融清潔生產、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為一體,以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準則,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的經濟。循環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實現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最高形式,循環經濟是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三)實行可持續的消費方式
可持續消費是指提供服務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和產品的生命周期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持續消費提倡正確消費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沙掷m消費模式基于適度消費原則、公平消費原則、以人為本的消費原則??沙掷m消費是經濟發展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改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不協調狀況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
(四)控制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問題,人口基數過大,人口過多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不協調的重要原因。能否控制人口增長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鍵,但控制人口問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控制不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人口的過快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過多的人口、過快的人口增長不僅吞噬經濟發展的成果,對資源環境的持續利用構成威脅,還會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影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控制人口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關鍵。
(五)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科學的發展觀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促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向協調方向發展的行動指南。科學的發展觀不僅注重經濟增長的數量,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使新增財富在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越來越低,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強度越來越小,在知識的含量上和非物質化方面越來越高,在總體效益的獲取上越來越好??茖W的發展觀要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堅持速度規模與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向協調方向發展。絕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更不能因擔心破壞資源、污染環境而放棄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以圍繞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以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間的不斷被滿足為前提,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新的認識??茖W發展觀不贊成單純為了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贊成單純為了保護環境而不敢能動地開發自然資源,而是認為在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基礎上,可以達到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相應地將環境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要求以科學的發展觀作指導,尊重生態規律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人為本,用理性和科學的態度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防止一味追求和盲目攀比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不協調就是沒有科學的發展觀做指導,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數量造成的。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的目標,這就需要科學的發展觀作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把保護環境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擺正GDP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位置,力求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