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課題組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全國第一煤炭、可再生能源大省,在為區內外市場貢獻大量優質能源的同時,也存在生態壓力、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產業結構重化而單一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內蒙古自治區中長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內蒙古自治區如何盡快擺脫以煤炭產業鏈為主的“傳統路徑依賴”模式,提早轉向清潔、創新的發展路徑至關重要。
一、變革能源經濟發展戰略是大勢所趨
能源戰略與規劃的制訂離不開發展環境,未來內蒙古能源經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紛繁復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世界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新常態。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狀態,全球貿易增速顯著下降,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均進入了新一輪結構調整和轉型期。
全球金融系統的嚴峻形勢對實體經濟構成威脅。最新全球調查顯示,匯市、股市、債市總體形勢堪憂,預期對全球經濟提振作用微乎其微。
能源等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趨勢難以逆轉。包括能源和有色金屬在內的國際主要大宗商品價格整體呈現趨勢性下跌,尤其是以石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下跌趨勢更加明顯。
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在經歷一場大變革。能源版圖正在由傳統以OPEC為能源供應安全的重心向美國、俄羅斯、OPEC、中亞多個重心轉變。而能源供應品種正在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導,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與常規、非常規化石能源共同成為能源供應來源轉變。
全球低碳、去炭趨勢明顯。IPCC的連續五次評估結果已被絕大多數人接受,大家一致認為各國需要實施強有力的碳減排措施,并為此做出承諾和行動。2015年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上181個國家遞交了“國家自主貢獻減排方案”。
全球能源地緣政治形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全球能源地緣政治關系正變得錯綜復雜。包括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敘利亞局勢,沙特與也門的關系,沙特和伊朗的關系以及伊斯蘭國問題等。
中國進入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新階段。當前全球能源治理架構存在的主要缺陷促使全球能源治理正在經歷一場變革。中國在2015年分別與能源憲章組織簽署了“國際能源憲章宣言”,與國際能源署簽署了“能源聯盟倡議”。
國家能源戰略重點已轉向低碳綠色與生態環境保護。我國能源發展戰略重點已轉向低碳綠色與生態環境保護。近年來發布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足以證明這一點,如《大氣污染防止行動計劃》、“能源革命”等。
“一路一帶”成為全球經濟增長與能源發展新引擎。我國提出的“一路一帶”倡議得到了多數國家支持,有望成為全球及我國能源發展的新引擎。
“中蒙俄經濟走廊”將是內蒙對外能源合作的支點。內蒙古橫跨“三北”地區,承東啟西,口岸優勢明顯,與蒙俄經濟互補性較強。
二、積累的主要問題
內蒙古能源經濟在經歷了上一輪快速發展后,也積累了許多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煤炭產能過剩嚴重,將延續相當長時間。內蒙古在建煤礦規模大,隨著煤炭行業兼并重組工作的推進,釋放了大量煤炭產能,使煤炭行業產能過剩趨勢非常突出。
煤炭與水資源浪費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根治。因煤炭洗選比例較低,煤炭產業鏈短,轉化率不高造成煤炭資源浪費。生產過程中也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消耗和浪費。
窩電問題突出。蒙西電網 “網對網”送電通道多年沒有增加,蒙東電網建設滯后。隨著大型煤電基地建設以及大規模風電接入,造成嚴重的“窩電”現象,電網消納問題日益突出。
能源工業發展受水資源嚴重制約。內蒙古水資源貧乏,分布不均,呈東多西少的規律;而工業布局主要集中在西部,水資源相對富裕的東部卻是國家生態保護區。
草原生態破壞嚴重。露天煤礦開采不僅破壞地表草場,煤層剝離和疏干排水改變了地質構造和壓力平衡,使地下水源改道、水位明顯下降,滑坡、地面沉陷等次生災害頻發。
電力的體制性矛盾突出。蒙西電網仍然受制于體制約束,未能加入華北電網統一規劃,外送通道建設卡脖子現象依舊嚴峻。
部分能源產業技術依然落后。許多大型煤礦綜合采掘裝備、煤炭液化技術核心裝備尚不能自主設計制造,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替代能源等技術的開發相對滯后。
碳排放難以遏制。經濟發展過度依賴煤炭資源,大部分盟市產業結構中30-40%為煤炭開采,如果包含加工、轉化和發電,則比重過半,GDP 對煤炭資源具有很強的依賴性。
煤化工發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煤化工的盲目性根源是對技術的把握不夠,尤其是氣化技術選擇錯配不但嚴重影響項目的經濟性,而且對生態環境也構成威脅。
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內蒙古西北屬于荒漠化草原,東部則是國家生態功能屏障,近年來的工業發展對地表水造成了嚴重污染,也使部分城市大氣污染明顯加重。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盡管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但煤炭資源開發受區域分布不均、煤炭資源與水資源呈逆向分布、區域生態環境脆弱等因素制約。在水資源約束條件下,我國煤炭產能一般控制在 38.5 億噸以內,其中晉陜蒙寧地區由于水資源短缺更嚴重,煤炭產能一般控制在 24 億噸左右;從生態環境約束看,晉陜蒙寧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煤炭產能應為 21-22 億噸為宜。
從煤炭生產布局看,煤炭生產中心繼續向西部轉移。晉陜蒙寧成為我國當前煤炭生產增長最快的地區,該地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的比例在2014 年超過了60%。其中,山西為我國傳統煤炭生產大省,煤炭種類比內蒙古和陜西更齊全,其中焦煤更是其他兩省無法比擬,且距離市場近。陜西相比內蒙古而言,煤炭熱值普遍較高,因而市場銷售情況較好。所以,內蒙古煤炭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
從市場看,全國性產能過剩導致煤炭供大于需。近幾年全國經濟結構調整效果開始顯現,重化工行業如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平板玻璃等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市場景氣程度一落千丈,進而導致全國煤炭、電力等能源需求持續疲軟。從全國看,未來國家煤炭消費有望逐步減少。從自身看,內蒙古煤炭發展也面臨如產能快速增加、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增大、水資源制約凸顯等諸多問題。未來內蒙古必須著手煤炭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淘汰落后的、競爭力不強的產能。煤炭科學產量應為8-9億噸之間,并在國家煤炭消費達到峰值后,產量也應逐步減少。
內蒙古風電發電量已超過400億千瓦時,占全國風電發電量約26%,居首位。目前仍有在建項目,風電過剩已是必然結果,而且將是長期的。這一點也說明,風電發展也必須實施供給側改革,嚴格控制風電項目投產,防止無效投資形成沉默資本,使本已困難的經濟形勢雪上加霜。
四、市場是能源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十三五”時期至 2030 年,我國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轉折期,轉型與改革交織融合,社會經濟轉型將使我國未來的能源需求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一是我國將履行國際承諾,即“自主減排行動方案”;二是我國將不得不進入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解決環境污染時代。中長期看,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新的階段性特征出發,經濟要適應“新常態”,將呈現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低碳轉型發展模式。
從中長期看,我國工業還將持續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將在未來穩步推進,高耗能產品將接近需求峰值。水泥將在2018 至 2020 年出現消費峰值,此后將在波動中逐步下降;粗鋼消費目前已進入峰值平臺區,電解鋁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電力生產與需求仍將進一步上升,但是供電煤耗的下降與電源結構的調整會壓低發電對化石能源的需求。高耗能產品峰值的出現與未來的下降趨勢將成為我國能源需求峰值及需求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由于能源外送和自治區自身需求取決于國家需求分析和內蒙古自治區自身經濟驅動和增長模式。據統計,內蒙古區內能源消費經歷了1985至2000年的中低速增長,而后進入高速增長階段,近些年增速有所下降,但已形成較大的能源消費規模,同時能源消費結構呈現明顯的“一煤獨大”特征。“十三五”時期至 2030 年,國際國內宏觀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內蒙古經濟發展也處于重要轉型期,區內能源需求同時面臨正向驅動、負向約束與不確定因素,未來能源需求情景取決于這些因素發展趨勢的綜合作用。但無論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內蒙古未來的能源走勢,基于市場的選擇是必然的,是決定性的。內蒙古未來必須以滿足區內外有效需求為基點,通過改革,使供給側滿足真正的市場需求。
五、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是戰略轉變的核心
長期以來,內蒙古能源經濟發展一直沒有擺脫煤炭產業鏈為主的“傳統路徑依賴”模式。不但累積了大量資源生態環境問題,而且導致產業鏈單一、經濟結構失衡,致使經濟發展易受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面對完全變化了的需求市場和政策環境,內蒙古能源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是要做出戰略調整和轉變。盡快從傳統發展路徑向清潔、創新發展路徑轉變。具體而言,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頂層設計,要實現三個重要轉變。一是從 GDP 數量向追求 GDP 質量轉變;二是從經濟發展單純依賴能源經濟向同步追求能源、經濟、環境與社會協調、融合發展過渡;三是要從主要依托國內市場發展向同步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轉變。
第二,能源經濟總體戰略定位應是實施供給側改革,控制煤炭產能。從空間布局看,要“穩定西部、控制東部”。西部主要指鄂爾多斯地區,東部主要指劣質煤產區,包括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盟等地。要堅決、主動淘汰在“晉陜蒙”市場中綜合競爭力弱的礦井和企業。尤其要重視未來“金三角”地區煤炭的集約型、高效性、經濟性開發,在與國內市場需求對接的同時,要綜合考慮進口優質蒙古煤炭。“十三五”時期煤炭產量應控制在9億噸,2030年減少到7億噸。
第三,增加綠色清潔電力比例,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圍繞擴大就地消納、增加外送,結合電源結構和電網架構,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自治區總發電量中的比重,2020年可再生電力比例達到23%,2030年達到37%。另外,要增加清潔煤電(超臨界、超超臨界)比例,2020年達到16%,2030年達到35%。
第四,科學有序適度發展煤化工。技術是煤化工發展最為關鍵的環節,它直接決定項目的經濟性。對煤氣化技術和煤種進行科學匹配,盡量選擇氣化溫度較高的技術(如:粉煤氣化與水煤漿氣化),這樣各類污染物生成幾率小;其中神東礦區煤炭進行煤化工的適應性最強。“十三五”時期,煤化工項目仍然應該以示范為主。
第五,構建內蒙古沿邊國際能源經濟合作帶,培育我國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以對外開放帶動發展、資源開發引導發展、互聯互通實現發展的思路提升與蒙古國的國際能源合作水平,突出內蒙古國際能源大通道建設,將中蒙俄經濟帶作為能源發展的支點。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