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黔西縣委黨校,貴州 黔西 551500)
縣域沿邊村經濟是以劃分縣行政區域內的邊沿村寨的區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基本單元,是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容易忽略的一個區域經濟,但卻是全面推進農村脫貧致富的重點。習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上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緊抓緊再抓緊;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要強、農村要美、農民要富,必須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貧困邊沿鄉村的經濟,因此發展縣域沿邊村經濟是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縮小縣鄉差距、實現強縣富民的重要途徑。加快縣域沿邊村經濟發展,對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壯大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只有縣域沿邊村經濟發展良好,才能更有力地推動縣域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根據我校2015年度教學科研要求,我們對黔西縣域內部分邊遠村寨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作了深入調研,力求理清沿邊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
黔西縣有29個鄉鎮辦事處,362個行政村,縣域沿邊村主要與金沙、大方、織金、清鎮交界。為了充分了解這些縣域沿邊村經濟發展狀況,我們走訪了黔西縣花溪、新仁、協和等少數民族鄉鎮的20余個沿邊村,走訪、座談、收集整理資料,綜合分析出沿邊村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呈現不均衡、相對滯后等特點。黔西縣多數沿邊村基本處于河谷交叉地帶,溝壑縱橫、土地切割破碎嚴重、土地資源缺乏,交通不便、通訊不暢通,無支柱產業,普遍以傳統種植業為主。
以耿底村和化屋村為例。耿底村地處花溪鄉東南面,東與金沙縣化覺鄉相鄰,南與太來鄉交界,西靠安作村,北面為金沙縣化覺鄉,村委會駐地與鄉政府所在地相距15公里,1958年建金華大隊,1981年依古名改稱耿底壩大隊,1984年大隊改村,2001年相河村并入。曾是耿底鄉機關駐地。志愿軍二級英雄特等功臣易才學出生境內。村域面積為7.5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民組,主要居住漢、苗、彝等民族,總人口1573人,356戶,貧困人口多,貧困率發生率70.5%,屬于沿邊村中發展滯后型。化屋村地處鴨池河大峽谷,位于新仁苗族鄉南部,平均海拔1165米,距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縣城48 滆
公里,東與清鎮市隔湖相望,南及西與織金縣 湖相鄰,全村面積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7畝,居住村民主要以苗族、彝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為主,村民共有223戶,總人口936人,貧困戶98戶476人,貧困發生率50.9%;其中,扶貧低保戶48戶343人。化屋村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在所有沿邊村中經濟發展條件處于優勢的村寨,但經濟社會發展仍然處于緩慢狀態。
縣域沿邊村在前幾年猶如“世外桃源”幾乎與外界隔絕,大部分村民最遠就到過鄉鎮集市進行商品交換,村民生活幾乎靠自給自足,“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養雞下蛋為鹽巴錢”是沿邊村的真實寫照。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玉米、小麥、大豆、生姜等為主,由于土地貧瘠,大多數時候都是廣種薄收。大部分村70%以上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家從事生產的大多是老、弱、殘,文化素質低,思想守舊,農業技術知識缺乏,致富能力弱。
縣域沿邊村都處于邊遠偏僻的地域,農戶居住零散,嚴重受到地理環境和經濟制約,一是通村通組公路修建困難,全縣縣域沿邊村雖然通村公路基本修通,但大部分村寨的通組公路只通部分,部分村寨幾乎不通,更別說通戶路了,由于道路不暢,農產品和經濟作物外運困難,難以推銷市場,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完善交通設施是當前刻不容緩任務。二是養護機制不健全。在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里沒有建立起切實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設施養護機制。三是水利設施薄弱。幾乎沒有一個村完整通安全用水,每個村都有部分農戶存在飲水困難,飲水安全。
一是教育條件差,縣域沿邊村都是處于邊遠貧困的區域,村小校舍簡陋,師資缺乏,幾乎沒有正式教師,就一兩個代課教師包攬所有班級。距離鄉鎮學校基本都有六七公里左右,路途較遠,路況較差,來回不便,即使部分村民想把孩子送到鄉鎮學校也得在鄉上租賃房屋,讓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顧孩子讀書,因此子女上學非常困難。二是公共醫療衛生條件差。村級衛生室醫療設備落后,醫務人員缺乏,技術條件較差,只能簡單醫治一般疾病,病情稍微復雜的病人只能到鄉鎮、縣醫院就診,遠遠不能滿足群眾醫療衛生的需求。三是勞動力外出突出。縣域沿邊村由于貧窮,土地貧瘠,外出務工人員占了勞動力人口的85%以上;從2000年至今很多村有文化、有勞動力的基本全部外出務工,缺乏人力資源。四是公共文化設施滯后。沿邊村大部分都通了電話、85%的有電視,但由于地勢溝壑縱橫,信號覆蓋率低,很多地方信號時有時無,村里沒有安裝寬帶互聯網,與外界聯系不暢通,農村文化娛樂設施缺乏,村民主要以喝酒打牌娛樂。
由于受種種原因,沿邊村村民無法了解國家對農村建設的一些方針、政策,必須依靠鄉黨委政府、駐村干部大力宣傳,宣傳關于國家對農業和農村投入政策、關于現代農業發展政策、關于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政策、關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策、關于農村扶貧開發政策、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政策等等。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省委、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委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縣域沿邊村由于歷史因素,在這邊遠村寨里居住基本都是少數民族,在過去,這些村寨猶如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與外界隔絕,他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用自己民族語言交流,自己織布、蠟染、刺繡,用自己創作樂器和歌曲自娛自樂。我們要加強對這些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如今這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已經不多,我們應該去開發和傳承這些民族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推廣民族產品。發展縣域沿邊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中之重,但發展經濟同時,也要重視非物質文化的發展,讓外出村民回家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村民。
沿邊村建設要靠政府引導,村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推進沿邊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兩委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干實事,肯干實事,樂于奉獻的村“兩委”班子,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村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建設的主力是村民自己,激發廣大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沒有改變不了的貧窮,只要我們有赫章海雀村文朝榮支書和村民意識和精神,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斗貧困、求生存、謀發展。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村建設,尤其是縣域沿邊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不說大話,不喊空口號,習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強調:“我們干部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使貧困山區群眾不斷得到實惠。”
治貧必須治本;扶貧必須扶智,要根治貧窮,首先就得改變思想,改變思想從教育開始。沿邊村村民文化程度低,思想意識落后,越窮越生,越生越窮,這種惡性循環似的現狀普遍存在。邊遠山村教育短板:“教育設施簡陋、師資緊缺、教學單一、家長、學生對教育不重視。”因為貧窮,孩子不可能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改變教育短板是發展沿邊村經濟社會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專遞的重要途徑。縣委政府、鄉鎮黨委政府應嚴密思考,引以重視,有計劃、有步驟地去改變沿邊村教育,加大對沿邊村教育的扶持力度,讓村里的孩子有一個好的受教育環境,讓知識文化去改變他們的思想意識,只有思想意識得到提高,才能根治貧窮。
縣域沿邊村總體來說土地貧瘠,零星分散,占地面積多,人口少等特點。如何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發展沿邊村經濟的主要環節,我們必須做好大量的調研和考察,根據各村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特色養殖”的產業結構調整,找準產業之后,各部門要在經費上、技術上、銷路上給與大量的扶持,尤其是駐村干部要起到帶頭作用,先學會,再指導。為沿邊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和村民一起把產業做大做強,只有將農業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科學化。從而才能推動沿邊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增收是沿邊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以優勢產業為主,其他產業為輔發展趨勢。使每個村都能穩步推進社會經濟發展。
2015年6月18日習總書記在貴州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因此鄉鎮黨委政府要把握好這個時間節點,科學謀劃,對沿邊村經濟社會發展努力補齊短板,增強駐村干部、村組委班子的主動性和緊迫感,進一步理清思路、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效果更持續發展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實施經濟扶貧攻堅計劃,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推進。在2020年沿邊村經濟社會發展上一個新的臺階,達到全縣2020年全面脫貧目標。
總之,沿邊村貧困人口比例大,農民收入水平低,如果說:沒有沿邊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縣的小康,那么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的宏偉目標就成了一句空話。所以說,大力發展沿邊村經濟,千方百計增加沿邊村貧困村民收入是我們更艱巨、更為繁重目標任務,迫切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在方針、政策上的指導和引導,以及資金物質的大力支持,靠領導管理崗位而又有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工作才能的鄉鎮干部去牽頭實施,靠保持黨員先進性而又與普通村民聯系密切的農村黨員去發揮主力軍作用,讓沿邊村村民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的主題。通過他們積極探索、艱苦創業、奮力拼搏去落實、去實踐、去完成,我相信,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各沿邊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