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榕江縣委黨校,貴州 榕江 557200)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在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農業模式地位的基礎上,應該逐步嘗試,激發農村各種生產要素的潛能,培育、發展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模式。那么,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發展新型農業經營模式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新方向。主要是著力在“統”和“分”兩個層次推進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實現“兩個轉變”。
榕江縣是農業大縣,農產品產量高、種類豐富、特色鮮明,農業產業開發的潛力較大,但是近年來,由于政策層面和制度層面的問題,可利用的資源優勢并沒有完全顯現出來,農村新型經營組織體系還處在發展的初期,導致農業在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上成熟度不足、農民收入水平難以提高,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上也面臨一些問題與困難。
基于以上所述,結合榕江縣農村新型經營組織發展情況,及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充分結合地區實際,提出解決問題和困難的對策與建議,希望能對加快農村新型經營組織體系的構建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榕江縣農村新型經營組織的模式主要有農業專業合作社、小規模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2007年至2014年,榕江縣已成立的薩瑪蔬菜、春暉蔬菜、平江小香雞等農民專業合作社146家,家庭農場55戶,專業大戶10戶。農村新型經營組織體系還處在發展的初期,導致農業在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上成熟度不足,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榕江縣典型的山區縣,流動人口較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都是從傳統農民過度而來,掌握農業生產、經營和銷售知識有限,無先進的管理理念。
在合作社方面,雖然大部分專業合作社雖然都制定了章程,設立了理事會、監事會、社員代表等機構,但其規章制度不甚規范有的甚至是一紙空文,缺乏有效的內部約束和激勵機制。
以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往往對土地的需求較大,但在榕江縣實現大面積的土地流轉有一定困難。
一些企業想要流轉土地,但因價格和農民耕種習慣問題,土地流轉難以實現。由于無法實現集中連片流轉,使得企業不得不在多個地方流轉土地,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本,也很難出現大規模的流轉。
榕江縣特色農業發展主要是主要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其中,種植業主要是西瓜、臍橙、蔬菜等;養殖業主要是香羊、香豬、小香雞等。農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相對較小,從事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專業大戶不多,主要以家庭農場為主,并未形成規模化,限制了農業特色產品市場的開發。
因部分農業經營組織管理水平相對偏低,致使農產品的成本提高,限制了特色農產品在其他大中城市的流通。再加上,榕江縣的農產品的經紀人的缺乏,使得特色農產品的市場開發力度受限。
農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等的運行,特別需要資金的投入,由于金融企業受制于風險控制和產權歸屬等問題,銀行對此類貸款往往不是太感興趣,致使農戶從金融機構獲得的信貸支持還不夠。由于種養大戶經濟實力有限,一部分沒有登記注冊取得法人資格,無法通過信用貸款、資產抵押等方式獲取更多的生產資金。
針對農民開展培訓,主要以種養殖技術、創業培訓、經營培訓為主。要立足于實際情況,在進行技術培訓的同時,更多的進行經營管理方面的培訓。另外,在注重培訓的同時,還應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關于合作經濟的基本知識、喚起農民合作意識,增強和提高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的基本前提是土地流轉。完善土地產權制度,使農民能夠取得長期而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
在確保不損害農戶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實現“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讓農民以土地、勞力入股,使農民的收益最大化。
同時,建立縣、鎮、村土地流轉交易平臺,保障土地合法有序流轉。積極鼓勵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升級,探索土地入股合作模式。對符合土地承包政策法規、流轉合同手續完備、形成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經營模式高效、帶動農民增收的經營模式。
一是積極引進有深加工能力的龍頭企業和加工集團,對葛根、百合等農產品產品進行深加工,挖掘市場價值,發揮特色產業優勢。
二是積極與國內部分科研院所、高校進行合作,建立專家技術服務站,開發特色產品,提供種養殖技術,實現技術推廣。
三是積極開發國內外市場,特別要注重對本地市場的開發,實行特色農產品注冊商標,加強對小香雞、香羊、香豬等特色農農產品的宣傳。
進一步培育發展職業農民,整合農業、科技、勞動等相關部門教育培訓資源,啟動職業農民培訓工程,按照農民意愿和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可以依托榕江縣高職業技術學校,組建榕江縣農民培訓中心,滿足規模經營的勞動力需求。
對臍橙、蔬菜等優勢產業要進一步打造品牌,利用品牌效應增強市場。政府部門應牽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
組建專業經紀人隊伍,及時掌握市場動向,發布市場信息。對于優勢產業,要進一步延伸服務,分享倉促、運輸等環節利潤,確保農民收益最大化。
政府要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通過農業保險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保障農民收入,增加社會福利。在增加農業補貼總量的同時,強化財政對其購買農機、農業保險的補助力度。
目前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政府積極引導和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政府應要轉變職能,努力創新良好的發展環境,搞好服務和支撐體系。政府要積極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用法律捍衛農民各項權益,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法律救助和保護大力支持農村金融服務系統的發展,具體包括支持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各類金融機構在農村拓展網點開發業務,支持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多種類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
加強與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等的聯系和合作,加快技術進步步伐,積極研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工藝等,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進而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政府應鼓勵農技人員創辦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企業的農產品基地建設要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建設多渠道的投融資平臺,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健全的銷售渠道以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建立農業龍頭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1]李永安:《中國農戶土地權利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
[2]榕江縣農業局植保站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