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裕民縣委黨校,新疆 塔城 834800)
2014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總體目標,即:要努力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兑巹潯窂娬{重點小城鎮建設要把文化旅游、商貿物流業等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該規劃不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也為諸多地區探尋旅游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良性互動指明了方向。
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在于以“人為核心”,打造適合人類居住的良好生活環境。這樣一來,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的服務功能都必須考慮到人的因素。而發展旅游業就一定會激發在城鎮化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到人們居住的舒適度與幸福感,不斷完善城鎮乃至鄉村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因此旅游能夠引領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激發城鎮化建設的內在活力。
旅游業被稱為綠色產業,是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產業,與資源環境和人文生態系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發展旅游業必然有助于引領一個地區城鎮鄉村的生態建設,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旅游業就是空中樓閣。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旅游業的核心,所以城鎮化建設要在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進行,而發展旅游業對一個地區的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是有著促進意義的。
產業的發展是城鎮化建設的推動力,城鎮產業可以引領人們向城市聚集,能夠提高一個地區的城鎮化率,推進城鎮化進程。發展旅游業具有引導改變一個地區城鎮產業模式的作用。綠色低碳的新型產業和服務業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保障。發展旅游業的地區必然要在產業創新,追求集約、高效發展上、以及為城鎮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留住人的方面做文章。所以一個地區在產業發展上應充分體現當地的資源特色,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并能夠將城鎮各種資源結合起來,集聚各種要素功能,引領城鎮鄉村產業的融合化發展。
一個地區獨有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歷史人文是往往能夠形成當地發展旅游強有力的競爭優勢。隨著人們對旅游的認識,已不再單純只是休閑娛樂,人們希望能夠更多地從旅游中感受一個地方的文化。在國內外一些知名的旅游景點能夠吸引游客的大多是當地獨具特色的人文風情、建筑特色、文化底蘊等,這些正是當地文化內涵彰顯了一個地區與眾不同的旅游特色。
對要把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產業的裕民來說,判識城鎮化戰略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對于城鎮化和旅游業的協調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關乎把裕民建設成“生態旅游、悠閑度假、養生之都”目標的實現。近年來裕民在鎮化建設走上了為游客和當地居民實現雙重服務功能的探尋之路,但是在尋求旅游業與城鎮化建設雙贏之路上,還有很多困難與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
雖然裕民縣委政府將發展旅游業作為裕民支柱產業,但受地域思想差異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干部群眾對如何以城鎮化建設推進旅游業發展的認識不到位。干部群眾認為搞城鎮化建設與旅游業發展是兩條不會交叉的平行線,無法產生“雙贏”效果。部門與部門之間,景區與景區之間缺少溝通,缺乏合力。如大家熟悉的芍藥谷就歸屬161團管理,在景區建設管理中與裕民縣的景區建設管理就存在差異。建設生態旅游城市,發展旅游業不能光是旅游部門唱獨角戲,而是一項政府主導的系統工程,需要把發展旅游業的意識融入城鎮化建設之中。
以目前裕民在城鎮化的規劃、設計、建設現狀與旅游業發展的融合度不高,兩者無法實現共同發展和雙向邁進。城鎮建筑特色不鮮明,缺乏文化內涵,城市品位有待提升。城鎮化建設基礎薄弱,對旅游業發展的推力不足。裕民縣的城鎮規劃是典型的小城鎮規劃起步,目前城鎮布局比較分散,內部各功能區布局不夠合理,公共設施普遍落后,城鎮的公共服務水平還比較低,難以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求。城市功能不夠完善,城鎮化建設與旅游業發展的融合度不高,二者在相互協調發展上還存在阻礙。
裕民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各民族文化在這里相互包容,和諧共生。哈薩克族文化是裕民主要的少數民族文化,哈薩克族有很多傳統活動極其富有特色與味道,比如賽馬、姑娘追、傳統歌舞、阿肯彈唱等等,但是卻還沒有打造成成熟的民族風情游,缺乏互動,更缺乏串聯的主題,讓游客體驗和參與進來的旅游項目較少。發展旅游不能只讓游客看生態的風景,失去了當地文化內涵的旅游項目,會使我們的旅游競爭力弱了很多。
十八大后,黨中央將新型城鎮化提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高度,新型城鎮化的“新”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解決“人”的問題。新型城鎮化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最重要的基礎是產業的帶動與支撐,如果沒有有效的產業來推動,沒有實現就業的聚集和升級,而僅僅靠社會體制和保障是行不通的。在《裕民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中這樣提到本次規劃縣域人口預測值為:2015年為8萬人,2030年12.0萬人。所以擺在裕民發展面前的難題:人從哪里來?
裕民縣是一個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的縣,幾乎沒有工業基礎,城鎮化發展的經濟支撐薄弱,推動力量不足。工業經濟總量小,企業規模較小。鄉級鄉以上企業基本是作坊式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縣GDP的比重還很小。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處在起步階段,稍具規模的只有五家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尚未形成,產業鏈未得以延伸做出了一定規模,但在吸納勞動力,提供公共服務上力量還是比較薄弱的。
其次旅游工藝品生產、旅游新產品的開發發展緩慢,在個別鄉場有農民成立的生產少數名族特色工藝品的合作社,同樣存在規模小,與市場銜接不夠緊密,吸納勞動力少的特點。只有以“人流”帶動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才能形成“價值流”,然而沒有了產業的支撐,怎么留住人?
立足實際,正視問題,我們才站得踏實。裕民人該怎樣利用“天藍的過分,花開的放肆”的自然恩賜,一座山花中養生之都,休閑城鎮該怎樣打造?如今擺在裕民人面前是這樣一道題:如何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城鎮化建設的優勢,把生態環境的吸引力轉化為城鎮化建設的驅動力,實現城鎮化建設和旅游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旅游是現代城市的一項基本職能,旅游開發不僅僅是景點建設和設施配套的問題,在一個城市里,什么是旅游要素,什么不是旅游要素很難截然分開。旅游業是一個開放型的復合性產業系統,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所以旅游形象是一個綜合形象。即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旅游景點、旅游企業或單純旅游行業的形象,而是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應從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高度考慮旅游發展的要求。此外更應看到現在旅游消費的需求正逐步傾向于“旅居一體化”、“景區環境+城市設施”并存的模式,這是我們發展旅游業的挑戰和機遇。所以要把旅游開發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樹立“產城一體化”的理念,明確旅游在城鎮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在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充分考慮旅游發展的要求,把旅游開發溶于城鎮化建設之中,充分考慮到在任何建設都能體現旅游的功能,不要只是旅游部門制定旅游的發展規劃,城建部門制定城建的計劃,部門與部門之間加強交流溝通。
規劃是城市建設管理的龍頭。規劃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城市建設的質量和品位,也直接影響城市運行成本和效率。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都應重視規劃、懂得規劃、抓好規劃,全面把握規劃的基本體系。要充分考慮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立足高起點,城鎮發展規劃編制要具有超前性、分階段性和科學性。
在城鎮化建設規劃中,對城鎮的建筑特色規劃與定位至關重要。俄國著名的作家果戈里曾經說過:“當歌曲和傳說都已緘默的時候,只有建筑還在說話?!币蛔刑厣某鞘袝鰪娚鐣哪哿途用竦臍w屬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品味、知名度,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帶動力,是發展旅游業強有力的助推器。
樹立大旅游觀念,高起點開發生態旅游,使生態旅游業真正成為我縣調結構、促就業、惠民生的支柱產業。一定保證農牧業現代化、旅游業、新型工業化相輔相成,齊頭并進。充分利用裕民縣農牧業的資源優勢,經農生產與生態景觀相結合,可以通過設置現代農業觀光區、休閑農業等實現農牧業現代化和生態旅游的雙贏。
裕民工業發展應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加快優勢資源轉換戰略,構筑以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體系,積極培育食品加工產業、農牧產品加工等污染小的新型綠色產業,為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增收尋求有力支撐點,以此來增強城鎮化建設和旅游業發展的綜合經濟實力,為城鎮化建設和旅游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基礎設施是城鎮賴以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要打造生態養生之都,城市的基礎設施首先要完善,城鎮服務服務功能健全。城鄉道路、供水、供氣、環衛、治污等等這些關乎著城市正常運轉的條件。城鎮管理上,要完善小區建設、物業管理、公共服務場所建設使用、城鎮治安管理等,以此確保社會環境的高效順暢、安全有序,對于旅游發展來說就是創造一個良好的旅游大環境,是旅游競爭的重要籌碼。在城鎮化與旅游業協調推進中,要堅持“以人為本”,保護群眾的權益,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開展工作,最大程度上保障群眾的利益,最大程度為群眾營造幸福家園,就是為發展旅游業和城鎮化建設營造了和諧的軟環境。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抓手,旅游產業是充滿生機活力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尋求二者的契合點,實現旅游業和城鎮化建設良性互動將是打造生態養生之都的重要保障,是我們“生態幸福裕民夢”的助推器。
[1]彭華 鐘韻《淺談旅游開發與城市建設一體化》
[2]石培華《旅游業對于推進建設新型城鎮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3]楊元珍《旅游發展可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