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一中學,甘肅 景泰 730400)
高三歷史復習如何高效,成為每個歷史老師高度關注的重點問題。為此學校也高度重視高三備考復習,多次派老師到外地學習,接受專家培訓。目的就是為了使高三學生在學習中能盡量少走彎路,從而提高學習成績。那么怎樣才能搞好高三歷史復習呢?高三歷史備考復習,歷來都是以高考為指揮棒,遵循三輪復習法,只是復習中對學生的能力訓練很難完成。近幾年的高考出題,大多為能力性考查,單純以課本為主,很難讓學生掌握知識,達到能力訓練。我認為做高考真題,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切入問題,引導學生去積極思考,認真訓練,方能提高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以及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下面就高三歷史復習,如何做高考真題訓練,達到復習高效訓練,談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歷史知識龐雜凌亂,學生綜合概括能力差,是歷史課復習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比如對均田制這一歷史知識,如何讓學生透徹掌握,我們看如下案例:
案例一:均田制
1(.2014年海南卷4)北朝推行均田制,規定年滿15歲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數量的耕地,按戶繳納賦稅,并要求男子達到15歲,女子達到13歲,必須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進人口增長 C.增加財政收入 D.穩定個體小農
2(.2013年全國文綜課標二卷25)漢唐制定的土地法規,限制私有大土地的發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據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權弱化 B.流民問題嚴重C.土地兼并緩和D.自耕小農衰退
3(.2010年海南歷史3)北魏至唐前期實行均田制,宋代以后歷朝都未實行統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變動主要是由于()
A.小農經濟的發展 B租佃關系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農業生產水平提高了
4(.2009年寧夏文綜26)北魏首創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是()
A.眾人集體生產B.田莊規模生產C.個體農戶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以上是近幾年高考真題,我們羅列出來,讓學生集中訓練,我們會發現這四題內容之間的聯系,從問題到答案都是圍繞均田制推行的時間,目的以及經營方式等,比如一二三題中都圍繞均田制的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然后結合課本讓學生全面總結。我們對均田制問題重新整合,概括如下:
(1)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開始推行,一直沿用到唐朝前期。
(2)實施的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無主荒地,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統治者也逐漸學習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制度。
(3)實施的目的:促進荒地開發。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4)基本內容:把國家掌握的土地按人口和年齡分配給農民,種植谷物和桑麻,禁止和限制土地買賣。
(5)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穩定了小農經濟,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
(6)崩潰的時間和原因:唐中期以后,土地買賣頻繁,貴族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自耕小農破產流亡,政府手中無地可以分配,均田制遭到破壞。
這樣,學生一看一目了然,對知識就能全面掌握,而且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要求考察學生分析認知問題的能力。由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夠,考試中常常出錯。通過高考真題的訓練探究,有針對性的有效復習,可以提升學生認知問題的能力。就“分封制與郡縣制”問題,看案例:
案例二:分封制與郡縣制
1(.2010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25題)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縣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在( )
A.百姓不在是封君的屬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權
C.制度法令統一D.依據才干政績任免官吏
2(.2011年)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和漢代的歷史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人口的控制。
3(.海南卷)秦統一后,“廢分封,立郡縣”,確立專制集權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續到明清。“封王子弟,以為屏藩”,是歷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緣分封長期存在說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權長期穩定B.血緣分封是中央集權的基礎
C.分王子弟是皇權的一種體現D.周代制度受到歷代政權推崇
通過以上案例,結合中學歷史課本,我們認真探究這三道高考真題,不難發現這些題著重考查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內容,難度在區分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差異,分封制注重血緣,郡縣制注重才干。“公天下之開端”“大一統,天下一家”思想與確立皇帝專制集權相一致,“封王子弟”血緣分封長期存在都是皇權的一種體現。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這種變化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促使中國古代政治從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通過這樣科學有效的指導復習,學生認知問題的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學會考試,掌握解題技巧,是高考成功的階梯和方法。看下面案例:
案例三:1.(2012年24)漢武帝設置十三州刺史以監察地方,并將豪強大族“田宅逾制作為重要的監察內容,各地財產達300萬錢的豪族被遷到長安附近集中居住。著表明當時()
A.政權的政治與經濟支柱是豪強大族B.政治權力與經濟勢力嚴重分離C.抑制豪強是緩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經濟手段是鞏固專制集權的主要方式。
2.(2012年海南5)北宋初期,行使監察職能的御史彈劾官員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則與宰相“分為敵壘,以交戰與廷”。這種現象反映了()
A.官僚內部斗爭集中于相位之爭B.宰相位尊權霸的傳統開始改變
C.專制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D.監察官員與宰相權力基本對等。
這兩題考查漢代和北宋的監察制度,漢代的刺史和北宋的御史行使監察職能,都是為皇帝服務,都是中央集權的強化,北宋御史和宰相“分為敵壘,交戰與廷”,反映了專制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解題的技巧就是理解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的關系。
總之,高考真題訓練,指導高三復習,是實用且高效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