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雙語學校,浙江 臺州 318000)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由于在收入水平、社會地位、教育背景、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不同階層、不同團體、不同經濟文化水平的家庭、個人對教育的需求存在不同動機。一方面,人們接受教育是出于物質利益考慮(即物質動機),希望掌握更多的技能,從而獲得更多、更好地就業機會,帶來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人們對教育的需求還來自于精神層面的追求(即精神動機),希望獲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因此,整個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需求上升到開發孩子潛力的個性化教育服務層面,已不再滿足于千篇一律的教育形式和內容。而現代學校教育供給都是一種單一集體供給,其教學服務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群體的,在供給過程中難免出現無法滿足個體教育需求的現象。
1968年菲利普.庫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機的報告中認為教育供求之間的矛盾在發達國家中一定會繼續擴大,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雖然矛盾只表現在教育結構的不同層次上。
教育產品結構不合理主要是指教育結構失衡。教育供求均衡在現代社會不僅指質量和結構的供求均衡,而且還包括數量上的均衡。在L市,教育失衡主要指教育質量上的失衡和教育結構上的失衡。教育質量的失衡主要指教育需求質量與教育供給質量的嚴重失衡,往往體現在同一類型和同一層次上的教育。這種教育質量失衡的實質主要表現在中小學擇校問題上,原因是教育供給無法滿足教育需求的多樣性。
結構失衡不僅指教育供給結構的失衡,而且還指教育需求結構的失衡。結構失衡原因之一是政府對教育投入過少;原因之二過分發展某級某類教育。這失衡綜合體現了教育機會供求和教育產品供求這二者矛盾上。其實質是教育供給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不相適應。
教育結構失衡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教育的區域失衡。區域失衡原因之一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原因之二是教育投入偏差。這直接導致教育區域供給和教育區域需求嚴重失衡。在L市,城鄉發展經濟的客觀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了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
總之,在L市,民眾追逐優質教育。盡管從教育學角度看,優質教育有著其特定的含義,但是,人們往往更傾向于將教育的效率、學生接受教育后的“去向”、機會和發展作為判斷優質教育資源的標準。由于優質教育對于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加之收入水平的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L市人不再滿足于其自身及其子女接受普通的、大眾化的教育,而是將目光聚集于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以期獲得更好的就業和發展機會,更好地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
L市基礎教育公辦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城鄉教育二元結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產生城鄉教育二元結構的原因之一。這主要體現在農村經濟以小農生產為主,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村人口眾多等。而城市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于農村等。這經濟結構明顯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農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這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的種種不平等。這是我國相對落后貧困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國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L市也不例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遜認為,經濟機遇的差別造成了中國地區間的不平等,但還是主觀政策上的原因導致了城鄉間的不平等。我們知道,優質教育資源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因為籌集財政性教育經費離不開地方經濟發展,雖然中央政府出臺了各種保障基礎教育實施的各項指導意見,但一再強調這是地方政府的責任,并將職責劃分到村一級。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集權體制下政府統包統攬公共教育的一切事務的局面開始轉變。《決定》(1985)明確中央政府把基礎教育發展的權力與責任交給地方。21世紀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2004)規定了公共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為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則進一步較為清晰地規定了地方政府在義務教育管理、規劃、投入等方面權力與權利,使得公共教育地方化的思想最終實現。而《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第三十九條規定: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政府及其部門要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完善監管機制,減少和規范對學校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和承擔相應責任。從中可以看出,在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權的同時,地方政府也開始向學校放權,積極推動學校自主發展的進程。
《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10)明確提出,要規范設置投資的準入門檻,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市場準入標準與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對各類投資主體要同等對待,不得單對民間資本設置附加條件。具體措施包括6大方面,為進一步落實具體措施,國務院又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可見,政府對市場與非營利組織態度的轉變和具體的準入措施的提出為非營利組織參與公共產品供給創造了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規定: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參與公共教育服務的力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精神,為了加快發展L市的教育事業,L市政府辦公室2001年就進一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問題提出以下意見:(1)認真貫徹落實“大力支持、積極鼓勵、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加大對社會力量辦學的鼓勵和支持力度,只要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有利于推進教育改革,有利于滿足廣大群眾對教育不同需求的,都應大膽積極實踐探索。(2)教育行政部門設立和充實社會力量辦學管理機構,對社會力量辦學的業務管理,同公辦學校一樣分別納入教育行政部門或其他相關部門的管理范疇,并專人負責。(3)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學校后勤設施建設。社會力量舉辦的教育機構,在征用土地和建設配套等各項稅費減免上,享受與公辦學校同樣的優惠政策。(4)為支持和促進社會力量辦學事業的健康發展,對依法辦學且投入較大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給予適當的補助,并在貨款擔保上給予幫助。(5)社會力量舉辦的教育機構,依法享有辦學自主權。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教職員工聘用制。
[1][美]D·.蓋爾·約翰遜:《經濟發展中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88頁
[2]《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