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醫學高等??茖W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從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入學率持續增長,應屆畢業生數量屢創新高,大學生就業競爭日益激烈。以河南省為例,醫學院校普遍采用“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基本模式。盡管如此,但由于專業性較強,醫學畢業生面臨比其他專業學生選擇面更窄的現狀。由就業問題而引發的一系列畢業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基于此,本文進行相關分析。
本文通過對河南省部分醫學院校,尤其是漯河醫學高等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的調查分析,認為當前醫學??粕蜆I主要存在以下四個特征:
一方面,畢業人數與就業機會之間正比越大,對學歷的要求就會越高;另一方面,社會整體對高學歷人才越來越看重,醫療單位招聘的學歷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相關資料顯示,近十年來,一線城市對醫學畢業生的需求現狀是:??粕陆得黠@,本科生基本持平但略有下降,研究生以上學歷則呈上升趨勢。但是由于碩士研究生報名資格要求具有本科學歷或者同等學力,因此專科生在考研上不占優勢,只能走曲線考研路線,一是先考取本科,二是先工作積累工作經驗,總之都是為達到考研的報名資格。
地區差異主要是指東西部地區以及各省市、之間因經濟發展水平而造成的工資待遇差異、生活水平差異、教育差異等。大部分畢業生都向往繁華、舒適的都市生活,而對于欠發達地區避而遠之。這既造成人才分布不均衡的狀態,也會使得各地區之間的差距繼續拉大。從各國人均擁有醫生的數量來看,我國醫療人員的缺口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基層偏遠地區。所以,并不是不存在醫療人員的缺口,而是人才的分布極為不均衡。
從廣義上來說,醫學類專業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醫學技術、中醫學、法醫學、護理學、藥學等8個學科類等。這些專業之間的就業差距較大。以臨床醫學為例,近年來的畢業生供大于求,對人才結構的需求層次提升,本科及以下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但是藥科類畢業生的就業前景目前被普遍看好,藥科類畢業生供小于求,各醫藥公司、制藥廠是吸收這類畢業生的主要途徑,制藥業對人才的需求穩中有升。再如,在2010年主要專業就業率前50名中,醫學影像學以96.3%排名第7名,護理學以94.7%的就業率排名15位。總體來看,專業之間的差異是存在的,甚至在一定范圍內是較為明顯的。
在擇業之初,畢業生往往充滿信心和希望,但在殘酷的現實中又很容易被所遇到的挫折打擊,因此畢業生的心理落差問題成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不僅是醫學生的心理問題,更是所有畢業生的共同問題。具體分析來講,畢業生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落差,主要是由于其在就業之初對自我的期望太高,對社會環境和就業形勢缺乏客觀全面的分析所致。大學生的一個特質是由于缺乏社會現實的鍛煉,心理承受能力較低,敏感脆弱,所以在遇到就業挫折時容易妄自菲薄,或者埋怨社會,消極情緒高漲。
與一般專業相比,醫學專業的學生學業更加繁重,所需要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要求更高,以基礎醫學開設的課程為例,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英語、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心理學、醫學史)、生物醫學基礎課(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病原學、遺傳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解剖學、藥理學、預防醫學、生物醫學實驗等)、臨床醫學課(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神經內科學、傳染病學、康復醫學基礎等)等三部分。再加之醫學專科生失業率排名靠前,就業競爭壓力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往往很大,且難以調試,焦慮情緒蔓延。
在擇業時,很多學生往往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對日后的職業規劃欠考慮;也有的學生將物質待遇當做衡量擇業的唯一標準,過于功利化;還有的學生只追求穩定,總想一步到位。這些觀念在畢業生中間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擇業方向及日后的職業發展。
很多學生埋頭于繁重的學業,認為自己只要將學業完成好必將有一個好的就業機會。抱著這種心態,他們對自身和社會的認識容易產生偏移,對自己估計過高,對社會競爭估計過低,以至于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碰撞之時容易產生挫敗感,認識社會不公平,怨天尤人。要改變這一狀態,必須正確看待個人的價值以及社會的客觀實際。在認清現實的基礎上,對競爭現狀有一個充分的估計之后,才會在學業中有的放矢,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和學習重點,全面提升自身素質。爭取一個職位,并不是只具有過硬的學習成績就可以的,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廣泛的社會知識,以及過硬的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等等。只有自己的心態端正了,才會正確看待競爭和挫折。
上文提及,很多畢業生在擇業時過于看重眼前利益,或者過于追求穩定。在當前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社會形勢下,任何的“好”都不可能是永遠的好,任何的“穩定”也不可能是絕對的穩定。單純追求待遇高、大醫院這些就業方向,很容易局限自己的求職范圍。當前,醫療改革將持續深入,基層的醫療單位也會迎來較好的發展契機。因此,除了那些甲等醫院,畢業生也可以選擇基層醫療工作單位等,要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個人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不能將個人得失看得過重,要有服務社會和人民的大局意識。
畢業生應摒棄以往保守固定的就業觀,不應分過拘泥于專業對口苦,要拓展就業領域。例如可以選擇一些與醫學領域相近或者相鄰的行業,例如生物醫藥類、保健康復類、美容護理類、養老院、孕嬰護理、健康管理中心、體檢中心、臨終關懷等公司或單位,也可以選擇一些醫學交叉學科領域,如保險公司的醫藥核賠師。這些行業往往待遇較好,不乏成功人士。再如,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關注,“健康管理師”便成為新興職業,隨著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社會對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而醫學專業的學生因為具有系統的醫療專業知識作為基礎,尤其是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從事這一行業具有其他專業學生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總之,醫學生可以發揮特長的途徑很多,只要不固守思想,拓寬眼界,必然會找到實現個人社會價值的平臺。
大學階段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個體心理成長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大學生在這一階段應該走向成熟,為走向社會做好準備。但由于這一時期,大學生個體心理發展極不穩定,容易受到來自學校、社會、家庭、人際關系等各方面帶來的壓力,如不能得以及時疏導很可能導致嚴重后果,而對于擔負著“救死扶傷”重任的醫學生而言更是如此。相關研究者應對這一問題加以重視,并做好心理輔導引導工作,輔助醫學畢業生健康成長,順利就業。
[1]王錦溪,張輝.醫學生就業心理與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分析[J].繼續醫學教育,2010,(05).
[2]俞林偉.醫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分析及調適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04).
[3]赟張林,陳威麗,孫煥彩,等.醫學生就業的心理狀況調查分析[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