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6)
新媒體技術正在以不可抵擋的勢頭,迅速滲透到世界的政治、經濟、思想及文化的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新媒體是指在新的網絡技術基礎上延伸而來的新的媒體形態,主要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2.1 覆蓋面廣
2015年7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而大學生群體的網絡使用率超過九成,日均使用互聯網時長超過6小時。
2.2 交互性強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在于傳播方式的改變,由原先的單向傳播逐漸向點對點或多對多的傳播方式在轉變。新媒體時代,沒有絕對的權威和中心,信息接受者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他們不再僅僅作為信息傳播的客體存在,也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存在,主動地發布和傳遞信息。
2.3 傳播速度快
新媒體發布消息的時效性、快捷性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傳統媒體大多數時候是機械式的定期向社會發送新聞資訊,形式趨于單一。然而新媒體借助互聯網等強大的技術支持突破了時空的界限。
新媒體正不斷地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著其行為、思維、交流方式。新媒體在架接學生與高校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等方面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其肩負著運送溝通咨詢、學校政策、幫助傳遞校園文化等責任,成為高校信息運輸、宣傳公告中不可缺失的載體。
學生會是在黨委領導下和團委指導下,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學生組織,是聯系學校和學生的橋梁與紐帶。必須承認,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給高校學生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謂機遇和挑戰并存。
傳統學生會內部的工作難以及時有效地上傳下達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單純依托面對面的會議形式或者電話短信等傳統媒體工具,可能導致學生會工作長時間進入倦怠期。而在新媒體時代來臨后,微信、微博這類的新興媒體充當了工作的新載體。自此之后,工作任務的上傳下達不再依托于紙質文件或者電話,各類新媒體平臺將這些工作任務迅速傳達至指定人群。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相信,無紙化辦公將覆蓋包括政府、企業、高校等傳統“用紙大戶”工作的方方面面。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媒體既是推動高校學生會工作的發展進步的動力,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在傳統媒體時代,校園宣傳基本只能依靠海報、橫幅和人際傳播。活動宣傳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覆蓋人群不夠廣泛、影響力不夠持久等等都成為阻礙學生會發揮其效用的因素。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介入使用,能夠最大范圍地為這些活動宣傳造勢,現場展示,成果宣傳。這樣,學生會對活動的把控能力增強,也就能夠取得前所未有的宣傳效果。
學生會從本質上講是服務于學生的組織。要想服務學生,就要先對學生有所了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各方面的學生活動。按照傳統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和會議等形式進行,不可否認,它們在一定情況下發揮著特殊的優勢,但如今有什么比微博、朋友圈和空間里的信息更新更能直接了當地反映出一個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狀態呢?通過新媒體,學生會這類的學生組織才能夠較為方便地收集信息并且作出反饋,從而真正維護學生的權益。
如今時代,認識新媒體,學習新媒體,運用新媒體應當是高校學生會的“必修課”,只有認清并掌握了新媒體,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更好地服務學生。
積極配合學校的規劃目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最新的科學理論成果引導和武裝大學生,團結本校學生投身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是高校學生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媒體時代,這就要求高校學生會首先培養和發掘新媒體人才,強化對新媒體的運用。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會在原本思想引領方式的基礎上,應當搭建起并逐步完善“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開設專欄打造思想引領的陣地;通過招募網絡評論員、宣傳員等方式在這些陣地上源源不斷地產出果實,實現“線上”的日常化;把“線下”的成果通過網絡再次推廣。
通過一系列打造有影響力的校園文化活動,從而營造優秀的校園文化氛圍,服務學生會全面發展是高校學生會的主要工作。
高校學生會可在以下三個方面通過新媒體做好這方面工作:
首先是在活動的策劃階段。廣大師生都可以通過新媒體的傳播與討論,互相交換意見,凝聚智慧,打破原本閉門造車辦活動的情況。
然后是在預熱和推廣階段。新媒體時代,在正式活動開始之前,可先行開展線上小型的預活動,這樣既能擴大宣傳,也能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最后是在總結和反饋階段。活動結束后可以獲得學生和各界的反饋。
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是學生會的宗旨,維護學生的權益是學生會的核心任務。
信息傳播的通暢、便捷,信息記錄的準確和穩定是服務維權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并取得成效的基礎。只要高校學生會從思想上愿意使用新媒體,從行動上建立新媒體反饋平臺,那么就一定可以改變過去“高高在上”、“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為服務學生,維護其權益貢獻力量。
[1]徐潔.運用新媒體培育大學文化品牌路徑研究[J].時代教育,2015(7):70-71
[2]路娟.新媒體: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J].新聞知識,2014(3):107-108
[3]匡文波“. 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