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忠縣白石鎮文化服務中心,重慶 404309)
社區文化是伴隨著社區應運而生的一種文化任務,不僅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更有著特定的社會價值。社區文化室建設作為民生實事工程全面推進以來,社區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和諧社區的必然要求。各級政府先后投入了大量資金,建造了具有一定規模、設施齊全的社區文化室,使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務,對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目前社區文化室的硬件建設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但軟件建設方面還存在著少問題,與有待采取相應對策。
目前社區文化室的管理機制和管理隊伍的建設沒有統一模式和標準。現階段社區文化室有多種管理模式,各社區會根據自己的資源情況,兼顧領導層對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來決定管理模式,隨意性較強。
社區文化室的管理體制是一個“多層多頭”的結構,在行政上隸屬于社區,在業務上要接受當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同時作為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服務平臺,它還要與黨、工、青、婦等部門聯合搞活動。其“多層多頭”管理體制致使各方關系難以理順、責任主體不明確,應進一步建立統籌機制、協調規范管理。
作為新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由于社區文化室發展進程的差異和管理模式的多樣性,缺乏合適的管理評估標準。管理的考核標準都由社區自己內部設立,評估機制也由社區自定,尚未設立評估機制,這樣就增加了管理的隨意性,削弱了管理隊伍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中心城區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多數仍采用社區直接管理的模式。由于社區文化室的設立,存在人員編制、管理成本等問題,因此社區直接管理的中心大多簡單地聘用原文化站的老員工,或者聘用具有文體專長的離退休人員來承擔管理職能,管理隊伍總體年齡結構偏大,創新意識能力不強。雖說每一中心都有年輕的工作人員加入,但往往承擔具體的設施管理職能,對整個中心的運行、項目的策劃、活動的推廣等工作大多沒有參與,青年的成長空間較小,人才難以留住,管理團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社區文化室完全由社區管轄,但他們的管理目標、功能要求不一樣,造成了管理水平也存在高低不一的現象。社區文化室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行政化,即由社區直接派人員來管理,項目設置、計劃決策、管理思路等大多由下派人員包攬承辦,這種傾向帶來的結果是供需嚴重脫節,居民不愿進、不敢進或厭煩進,設施利用率較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另一種是市場化,認為市場是有效率的,政府建好設施后應徹底交給市場,其結果大多是文化設施“變味”,商業氣息過濃,項目設施嚴重偏離公益性文化服務的總體方向等。這兩種傾向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個是供需脫節,設施供給的服務并非是居民最迫切、最喜好的服務;另一個是與居民疏離,忽視培育居民的社區歸屬感。
介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供需還不夠,配送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是活動內容安排與需求有差距;另一方面是現有的資源和設施條件得不到充分發揮。
社區文化室有好的硬件設施條件,如果沒有合適的管理也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社會效益。因此,對社區文化室管理團隊建設要引起重視,形成社區居民服務工作的專業化。這需要在管理團隊的專業意識培育和人才發展方面開展積極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使團隊工作人員將個人的職業發展與社區建設發展結合起來,形成為社區居民的良好生活環境的良性循環。
社區文化室的管理團隊不僅要善于組織策劃活動,更要善于挖掘社會資源。要加大文化活動設施的管理,加強專業干部的培養,建立學習培訓制度。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并統一制定培訓計劃,實施崗前和在崗培訓,必要時可建立公益服務獎勵基金,激勵從業人員愛崗敬業,多做貢獻。
社區文化室的發展須通過規范化的內容和形式來進行有效評價。由于社區文化室多元化管理模式和發展時期各種條件的差異性,采取明確可考核的評價標準來引導社區文化室的發展。同時配套建立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的監督指導機制,按期對文化室進行統一、公平、公正評估,并將考核情況與管理單位的工作業績掛鉤。
為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文化室的建設管理,有必要建立統一的社區文化室資源共享平臺,包括管理、信息、業務、人力和物質資源,通過該平臺的統籌協調機制,形成社會的廣泛支持,實現資源共享,為滿足社區居民多樣性需求和文化室的管理運作提供資源支撐服務。
在公共管理、社會事務等領域采取購買服務、委托專業社團組織進行運作的方式,我們建議加大民營企業的培訓力度,扶持更多的社團組織加入到開展社會化、產業化、專業化服務的行列中來。
總之,社區文化與每位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應當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使社區文化活動室真正成為最廣泛的惠民、樂民、便民的基層文化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