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前言: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背景隆重召開,會議期間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綱領貫徹和落實作為核心議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會中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是現階段國家治理水平整體進步的重要歷史使命。若想全面領悟依法治國精髓,深刻體會會議精神,必須把握現代法治的內在邏輯。因此,筆者針對“現代法治的邏輯——種政治哲學的視角”一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法治是指根據根據憲法和法律的相關規定,對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權利與義務進行明確規定,以實現對人民群眾正當權益的有效保證為根本宗旨的一種具有制度性特征的治理方式。在形式向體現為從國家憲法到一般性法律,再到細節性法律法律的具有層級特征的規律化完善體系,其中最受人矚目和最具權威性的是憲法。憲法自身的法律效力、完善程度、實踐應用能力、實效作用是衡量一個國家法制建設的重要基礎,是確定法治建設進程是否起效的重要標準[1]。而在現代法治建設的過程中,一部具有時效性的憲法必須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憲法必須對公共權力的主體性進行明確規定,應該涵蓋公共權力所涉及到的內容、規則設計模式、各社會組織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其在法治建設過程中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第二,憲法需要對人民群眾的相關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規定,而且應該根據時代的變化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修改,保證憲法能夠與時代進步相吻合,這在一定程度說明法治是一種動態發展的制度模式,是一項可以且必須進行適時調整的治國事業;第三,憲法對其自身的運行程序必須具有明確的規定,通過憲法中的系列程序使得法治能夠在社會范圍內進行有效運行,規范權力機關和人民群眾的行為,使得人民群眾與權利機關之間達成良好的合作。
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中明確指出,針對現代法治社會的建立工作必須全面對社會各方力量進行有效統籌,根據各方力量的特征平衡社會整理效益、有效推動社會關系良性交錯、促進社會行為健康可持續發展,最終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能夠井然有序、生機盎然。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全面啟動法治的平衡機制。
現代法治需要對“權力”與“權利”進行有效的平衡,使得二者能夠實現和諧發展。實現二者之間的平衡首先需要對“權利”進行有效的去人,對“權力”進行一定的限制和授權。其二,根據憲法和法律的約束,通過人民群眾“權利”的行使和有效維護對權力機關的“權力”進行有效約束和控制;其三,在進行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根據馬克思主義辨證唯物論,在權利和權力的不同行使主體上進行有效規定,明確其行使原則和需要遵循的規范,對二者實現平衡。其四,通過不斷完善的權力必要性分析和確認以及權力的正當行使責任、對權利進行有效保護和維護,實現二者之間的平衡[2]。
“權”與“責”之間的平衡實質涵蓋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需要實現權力與權力之間的平衡,另一方面需要實現權力與責任之間的平衡。實現上述兩個方面的平衡能夠是黨政機關的權力變得相對“柔和”,有效避免權力的過度集中所產生的社會損害。同時根據現代法治的要求,在明確權力機關相關權力的同時必須強調其是在肩負一定的責任的基礎上才能行使先關權力,而且必須肩負起追究社會范圍內的違法行為的責任,做到責任制度。
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平衡包含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實現權利與權利的平衡,這需要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機制,使得“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家理念得到傳承和延續而且每位公民的權利行使不得超越法律的約束,一旦超越法律的界限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另一方面是實現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平衡,即在法治建設過程中權利和義務相生相伴,公民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必須履行應盡的公民義務,對違背公民義務的行為應該依法追求責任,使得因為義務沒有履行造成的其他方面的損害能夠得到相應補償[3]。
現代法治邏輯中,要求法治必須呈現一種良性的互動反饋循環機制,首先需要合理的完善相關權利保障措施和規定,權利運行機制;第二,實現法治的良性互動循環機制必須在制度與運行程序上實現良性互動的局面,使得制度與程序不僅僅是紙上談兵,應該具備良好的實效功能;第三,通過對公民的政治觀念、意識形態進行有效干預,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念、和諧理念、科學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人民群眾心中,保證法治在人民群眾中間樹立良好的形象。
結語:全面了解現代法治的內在邏輯性,是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客觀需要,是加強法制建設、切實法治運行的重要措施,是法治文化在社會范圍內建立的內在要求。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能夠在人民群眾心中留下法治邏輯的烙印,促進法制建設的良性循環,增加法治氛圍的影響力,促進依法治國戰略的有效部署,推進和諧社會的全面構建。
[1]高全喜.革命、改革與憲制:“八二憲法”及其演進邏輯一種政治憲法學的解讀[J].中外法學,2012,07(05):907-926.
[2]陳金釗.對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詮釋[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03(02):3-17.
[3]劉紅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及其基本標志[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11(02):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