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陜西 楊凌 712100)
要研究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論淵源,首先一個問題是要弄明白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自信。究竟什么是文化呢?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目前能統計到的關于文化的定義高達好幾百條之多。但這些定義歸納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即廣義文化觀和狹義文化觀。廣義的文化觀認為,文化包括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人類實踐和智慧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俠義文化觀認為,文化是指精神文化,是人類的精神過程和精神活動的成果,以及依據精神文化成果建設起來的制度和社會結構。在本文中的文化是指我們觀念上的文化,即意識形態上的文化。什么是文化自信?結合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現狀,文化自信也就是要堅定對我國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的自信;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自信;堅定對人民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主體的自信。
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內容豐富,見解獨特,針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歷史和現狀提出了一些列看法和觀點。因此探究其理論淵源對我們能正確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脈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認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礎性觀點。“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但歸根到底,文化還是由當時當地的社會經濟政治所決定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政治的同時,不止一次地強調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尤其在當前,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不同文化間日益激烈的文化碰撞和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出現的種種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建設要回歸到馬克思主義中去,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中找尋方法。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我國的指導思想一直在影響著一代代國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文化思想上對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有著基礎性的影響。
從毛澤東開始,黨的歷代領導人在領導我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關于文化的經驗和觀點。這些寶貴的經驗和重要觀點,不僅對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也為以后的文化發展提供思路。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里繼承了毛澤東提出的文化為人民服務,鄧小平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江澤民三個代表中的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胡錦濤的和諧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際經驗,又對它們有所發展。“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夢的提出,在文化思想方面是對前幾代領導人文化建設經驗和觀點的繼承和發展。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也決定了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離不開前幾代領導人的文化建設經驗和重要觀點。
我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形成了數不清的優秀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烙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中提到傳統文化“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儒家的“和而不同”“忠孝愛國”;法家的“法治”等等思想,直到現在仍然擁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善于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對我國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價值的思想,用傳統文化的精華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通過上文對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理論淵源的探究,我們可以看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極為豐富的,同時也是一個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思想,它形成和發展于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當前,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指導思想,這是我們的根和靈魂之所在。所以,無論形勢如何變化,我們都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不動搖。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國家與人民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密切,于此同時,各種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和思想也開始在國內出現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思想顯得尤為重要。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能夠為黨和人民提供文化思想信念支持,也能夠對資本主義腐朽文化思想展開批判。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便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也決定了黨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領導地位。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黨的重點轉向了經濟建設方面,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這也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幾十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文化發展欣欣向榮,文化產業快速增長,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大。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領導地位充分保證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快速發展。所以,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
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文化服務的對象。因為只有明確了文化服務的對象,才能確定文化的性質和內容。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這個方向是我們黨在文化建設發展過程中取得人民信任的基礎。進入新世紀,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快速發展,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比如出現了文化脫離群眾、色情文化、享樂主義等文化現象。這要求黨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充分把握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同時黨和國家要堅持把人民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體,發揮其主體性作用和首創精神。
[1]俞思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5]習近平.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