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社區管理與服務,遼寧 錦州 121000)
1842年英國實行殖民管治時,港英政府很少關注華人社區事務,與基層市民和團體也很少聯系。60年代中期,香港發生兩次大規模暴動,迫使港英政府認識到加強政府與居民之間溝通的重要性,開始推出一系列基層建設措施,社會福利署和志愿機構設立社區中心。70年代,香港在低收入社區加強公共資源配置,改善社區環境、生活素質,培養社區領袖等,出臺政策聘用社工畢業生擔任助理社會福利主任,開展社區工作、社會福利、社會互助以及司法矯治等活動,預防和化解社會問題,以此使居民對社區產生認同感。1976年,香港政府正式提出“社區建設”概念,成立社區建設政策委員會,來制訂政策和指導地區協調工作。經過后來30年的摸索和實踐,香港形成了一套東西方結合較為完善的社區管理模式,良好的社區建設機制、高素質的社工隊伍、發達的民間服務組織、全方位的社區服務。
為了加強我國社區建設,必須堅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時時處處體現以人為本,從社會問題出發,在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把非營利性組織、社區組織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更好地調動各類社區服務機構的積極性。
香港社區建設組織管理體系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程度較高,既包括官辦的行政性社區組織,如民政事務署和18個區管理委員會;又有官民合辦即政府資助、民間主辦的半行政性社區組織,如社會福利署和各社區中心;還有完全民辦的非行政性社區組織,如東華三院、圣雅各福群會,他們分別承擔著各自的社區服務功能。我們也應以城鎮區域化黨建為基礎和抓手,積極探索由政府、半官方組織和企業等共同組成的社區治理體系,在社區架構上,整合社區居委會、駐區單位、業主委、物業公司、關工委、老年協會、再就業培訓中心等社會組織,理順相互的關系,引入社區事務契約化管理模式,調動和配置不同類型社區組織的服務資源,來具體承擔社區管理服務的職能,以此為紐帶,共同促進社區的和諧與文明。
香港民間組織規模較大,網點較多,活動能力強,社會參與欲望強烈,大部分民間組織是具有公益性質的社會非贏利事業團體。在社會服務組織發展的初期階段,基本遵循自下而上的規律,即先由社會有關人士自發組建相關服務組織,主動為弱勢群體提供一些援助性和半援助性服務,業務開展起來了,逐步申請得到政府的認證,并獲取資助。應該制定出臺我市培育鼓勵各類中介組織尤其是民間服務組織發展的相關制度辦法,一方面,強化社會服務機構準入制度和服務標準驗證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對社會服務機構運作監管機制,加強對服務機構的資質審查、服務監管,確保服務機構運作的規范化、標準化。另一方面,適度提高社區各類組織的自主性和適應性,給民間組織的設立與發展創造相對寬松的外部環境。
在香港,從事社會工作是一項專門的職業,社會工作者與從事經濟工作、行政工作、教育工作等其他方面工作的社會成員一樣,要符合其職業崗位的要求,才能就業上崗,一旦就業上崗,又都有其相應的職業收入。與此相比,我市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需要加快這支隊伍的建設步伐,爭取盡快出臺專職社區工作人員管理辦法,在規范社工的資格認證、教育培訓、工作評估、福利待遇、激勵獎懲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一方面適度提升社工隊伍的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明確社工的身份屬性;另一方面,加強對社工的再教育和專業化培訓,加強監督、管理和服務,不斷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
目前我市有社區志愿者1.93萬人,數量還不夠多,社會參與面還不廣,大部分志愿者活動還是在政府推動下開展的,自發性不夠強,發揮的作用不夠大。下一步應加強社區志愿服務的輿論宣傳,為居民群眾提供各種參與義務活動的機會,建立社區義工激勵機制,促進義工隊伍的發展,引導社區義工參與幫助社區內的老人、兒童、青少年以及家庭,提供情緒疏導、主題講座、文體活動、親子活動、子女教育、婚戀輔導、家庭關系促進、社區關懷和支援等,形成專職社工、志愿者相結合的社區服務力量。
社區居民之間的相互關愛、互幫互助是凝聚社區意識、培育社區親情、融洽鄰里關系的重要形式。因此,應主要依托社區自身力量,建立健全社區愛心組織,通過社工、志愿者等組建獻愛心義務服務隊,為社區居民提供關愛服務,幫助社區需要救助和關心的人們。比如,為轄區老人舉辦生日活動,對生子、喬遷、結婚等家庭上門慶賀,慰問病困人員,調解鄰里糾紛,等等。通過這種超脫出經濟層面的社區救助和社區慈善,更好地從心理上的溶入撫慰和推動情感上的交流,從而進一步激發社區居民的愛心,促進鄰里之間互助互愛、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圍,體現社區人文關懷與和諧鄰里關系,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