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00)
時間創造了創意和概念,讓其精煉和純化。對于“文化”這個詞,大家并不陌生。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蘊育著中華兒女不斷成長,創造著恢宏而大氣、燦爛而輝煌的文明,并為后人留下了一個個具有悠久文化、獨特魅力的少數民族。而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字、語言以及那些耐人尋味的故事,它們不斷向世界展示屬于自己民族的風采,訴說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民族問題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關注并予以高度重視,關系著我們祖國統一、社會穩定、邊防鞏固的問題。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常在各類文獻中看到得是“民”與“族”,而“民族”一詞連起來相當罕見,而劃分它的基礎既不是血緣也不是種族,而是文化。文化上的交往與交融,有利于邊疆地區發展、進步和繁榮以及國家的認同。在《李衛公問對》中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曾與兵部尚書李靖曾進行過關于夷漢關系變遷的對話。太宗曰:“朕置瑤池都督以隸安息都護,番漢之兵,如何處置?”靖曰:“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故常習戰斗。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李靖就認為:每個人生下來,沒有種族的區別,有的只是經濟生活和文化習俗上的區別。從現代的角度上說,我們往往是把“民族”合在一起表達,廣義上指的是人類共同體,而我們在生活中用的最廣泛的意思是國家的組成部分,比如中國56個民族。相對的就出現族群一詞,表示具有語言、種族、文化和宗教特點的人們共同體,而往往有時候人們會把民族與族群結合在一起使用,而兩者的區別在學術界也有不少的爭論。因為本研究的重點在與《華陽國志》中民族認識與民族管理而不在于“族群”與“民族”的概念之爭,因此,暫時依舊以“民族”這一詞匯來指稱中國的中華民族這一國族之下的56個民族。
常璩的《華陽國志》是最早一部描寫巴蜀地區的地方志,對研究巴蜀地區的歷史進程起著關鍵作用。“華陽”一名,最早出現于《尚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華陽國志》全書分為: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孫述劉二牧志、劉先主志、劉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壽勢志、先賢士女總贊、后賢志、序志并(梁益)[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名目錄,共計十二卷,約十二萬字。
而對于西南少數民族的認識,雖然先秦文獻中可以見到影子,但是文字比較豐富以及具有考據意義的要屬常璩的《華陽國志》,其對研究巴蜀地區的歷史進程起著關鍵作用,也是研究西南少數民族發展重要資料。
在“西南”這片土地上,孕育著中國遠古人類,自古就有眾多的民族與部落代代在這里傳承,建立出了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偏遠、封閉等因素,先秦文獻對于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情況記載十分稀少?!渡袝?、《逸周書》、《左傳》對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記載僅僅局限在有無朝見或著有無民族之間征戰會盟。在先秦的文獻中既沒有明確記錄西南少數民族的活動地域,也沒有敘述其社會狀況,這對于研究西南少數民族先秦史增加了難度。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后以及西漢時期漢武帝對西南的開拓,在“西南夷”地區設置了郡縣,相對的關于西南少民族的文字逐漸增多。如在《史記》中《南越列傳》、《大宛列傳》、《司馬相如列傳》等,可以看到關于西南少數民族的描寫。
對于上面所說的先秦文字和《史記》來說,常璩的《華陽國志》中關于西南少數民族史料更豐富一些,所記錄的西南少數民族歷史的時空范圍也更為廣闊。時間上,《華陽國志》所記錄的上追溯到遠古傳說時期,下至東晉永和年間。而地域上《華陽國志》所記載包括今天整個西南,即今天四川、重慶、云南、貴州以及鄰近部分地區。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地域分布,如現今羌族就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而對于古西南民族,《華陽國志》中就有概括性的描述與詳細具體的記載。如《華陽國志·南中志》中有這樣兩處描寫:“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葉榆、桐師、唐侯王國以十數。”“南域處邛、笮、五夷之表,不毛閩濮之鄉,固九服之外也?!备爬藵h晉時期南中地區少數民族分布的總體情況,即今云南、貴州一帶為氐羌和濮越兩大族系交匯之處,各個民族、部族交錯雜居。再比如《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武都郡“有氐叟,多羌戎之民”;陰平郡“多氐叟,有黑、白水羌、紫羌,胡虜風俗”,即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古為氐、羌族的一個聚居區。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得看到,羌族居住的地域從古流傳到至今沒有太大的改變。又比如《華陽國牂志·巴志》中提到涪陵郡,“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 柯,北接巴郡。土地山險、水灘。”由此可推,自然環境是古西南民族地域分布的首選因素。西南地區自古以來是中國地貌形態最為復雜的地區之一,因此西南民族選擇在這里繁衍、生活、生產亦是出于對自己民族發展的考慮。
2.1 民族外在特征
當我們描述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從這個人的外在特征開始觀察描述。而對于古西南少數民族來說,《華陽國志》里也充分的展現了各個民族外在不同的特征。首先在外貌、服飾方面上,南中夷人“大種曰昆,小種曰叟,皆曲頭,木耳環,鐵裹結(挽髻所加的發圈,以鐵為之)”,在這里說的“大種曰昆”意思是南中西北部所住居的“昆明”種,人數最多,成大部落;永昌郡西部的居民“穿胸、儋耳”;哀牢人“衣后著十尾(疑哀牢人皆尾濮之類,非其人真有尾,但衣著尾耳),臂、脛刻紋”。接著在《華陽國志》中展現各個民族的具體外在特征比較出現在各個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面。如江州一帶居民,“皆重屋累居……結舫水居”;哀勞人“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魚自給”;汶山郡之夷人,“冬則避寒入蜀,庸憑自食,夏則避暑反落”。第三,常璩在《華陽國志》里有記載西南少數民族是在語言方面的特征。如南中“與夷為姓曰遑耶”,稱馬為“無梁”。第四是在書中有記載了其他民族風俗。如古蜀人死后,“作石棺、石槨”?!捌溆H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p>
2.2 民族內在特征
《華陽國志》除了上面所說的各個民族的具體外在特征的描寫,其還注意到各民族之間深層本質上的不同,對一些民族的性格氣質、心理素質、行為方式等抽象內在方面的特征進行了記載。如巴人,“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但“而其失,在于重遲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這里指的是巴人的缺點為行動、學藝不敏感,交際談論不靈活;相對巴人,蜀人卻與之截然不同,“君子精敏,小人鬼黠,與秦同分,故多悍勇”。上面也說到了不同的古西南民族,其分布不同,那么所處的自然環境也不相同,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兒女,所以《華陽國志》中所提到的各個民族的內在特征也不相同。
《華陽國志》中記載的少數民族或部落有三十多個,對其中的一些主要的民族作了比較多的敘述。比如比較明確的記載了巴地、蜀地的界域四至、不同時期都城的遷移以及巴人、蜀人從事生產生活的一些重要活動地域和記載了巴人、蜀人發展農業、畜牧業、商業、手工業等社會生產生活狀況。除了巴人和蜀人之外,《華陽國志》中對哀牢、濮、摩沙等作了重點記載。如哀牢人社會組織特點是“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來”等等。又如濮族,是我國古代南方民族中的一大族群,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在晉以前,今西昌一帶生活著濮人;據《華陽國志·南中志》,今云南東部滇池及其周圍之地、今貴州中西部居住著眾多的濮人。
總的來說,《華陽國志》的出現,對研究西南古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許多獨有的史料。對于現如今的西南來說,可以從這些流傳下來的文獻中尋找到自己祖先的足跡,也對尊重民族風俗,發揚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幫助。
“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所以公元前316年,秦吞蜀并巴,拉開了統一天下的序幕,在本土以外建立起第一片占領地,而這片占領地是民族地區。經過長時間的打磨,秦順利的對這片少數民族地區管理,并且將它建立成為秦統一六國的軍需供應基地和戰略進攻要地。兩漢時期,尤其是漢武帝時期,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又進一步開發,至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完成了對整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一。
為了適應巴蜀地區民族關系,切實的解決民族問題,秦采取了一系列適應民族地區統治的措施與政策。
1.1 建立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機構
自商鞅變法,秦便在地方上確立了郡縣制,從歷史的進程以及對今后的發展來看,秦的郡縣制對管理地方起著前進的作用。但是,從秦那個年代看,“巴”和“蜀”屬于兩個不同的地域,因其地域環境以及兩地的人文環境不同,所以秦在這兩地采取的郡縣制也所有不同。在最初過渡時期,秦的統治沒有穩定,所以對蜀采取了分封制與郡縣制并行的統治方式,曾三封蜀侯。至公元前284年,置蜀守,郡縣制才在蜀完全確定。而對于巴地來說,秦雖然在巴地設置郡縣,依舊保留了巴人的酋長。此外,秦統治者還在巴蜀周邊民族聚居地區設“道”?!度A陽國志·蜀志》記載,第二任蜀守李冰曾到過湔氐(現四川什邡市西北部),至青衣治過水,并曾開鑿了道,秦的統治到達了蜀之西北、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暗馈?,相當于縣的行政區劃,是秦政權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所設置,實行相當程度于今天的民族自治。
秦管理巴蜀地區的方式,很大程度上為今后管理西南民族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民族自治是可取的。
1.2 移民
秦時期,巴蜀地區仍有很大一部分勢力為土著豪族,為了扭轉這種形勢,秦統治者便向巴蜀移民,改變居民結構,加強秦的統治?!妒酚洝尾豁f嫪毐列傳》這樣寫到:“諸 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鼻赝ㄟ^向巴蜀移民,一方面增強了秦人的統治實力,抑制了少數民族的反叛,另一方面傳播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有利于秦政治、經濟制度的推行。
1.3 對少數民族刑法適度,賦稅從輕
秦的統治,遵循著法家思想,對于“刑”與“法”,以嚴峻殘酷而貫穿歷史。但在民族地區,秦對于少數民族的管理,“刑”與“法”上有所寬容。對于“刑”與“法”,《華陽國志·巴志》是這樣寫道:“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倍谫x稅方面,“復 夷人傾田不租,十妻不算”,秦對民族地區采取了減免。
1.4 經濟開發
秦統治者視巴蜀地區為統一六國戰略基地,為了發揮巴蜀地區如天然屏障一般的地理優勢以及充分發揮其經濟功能,為工商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統治者下令修筑成都城,在城內“營廣府舍,置鹽、鐵市官并長丞, 阓修整里 ,市張列肆,與咸陽同制?!辈⑶掖罅εd修水利,建設都江堰水利工程,開墾稻田,開通灌溉,把川西平原建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所以在《華陽國志·蜀志》里是這樣描述的:“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餓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隨著戰爭影響,西漢初實施“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國家實力逐步增強,漢武帝時期,便積極開拓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而這個時期,隨著前面秦的移民等因素,巴蜀地區基本漢化,已經不再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對待,而成為了漢王朝開拓西南夷的立足點。兩漢繼承了秦管理少數民族的制度和措施,同時,有演變出新的屬于自己的管理措施。
2.1 招徠歸服,推行郡縣制度
漢對“西南夷”的開拓主要以招徠歸服為主,在這里招徠可作招撫來講。漢朝并在此基礎上,推行郡縣制度。漢武帝時,招徠歸服了夜郎及附近少數民族。在《華陽國志·南中志》提到,建元六年,“帝乃拜蒙中郎將,發巴、蜀兵千人,奉幣帛見夜郎侯,喻以威德,為置吏。旁小邑……”郡縣制度推廣到今川黔滇三省交界的少數民族地區??梢娍たh制的實施,不管是秦還是漢都對于管理古西南民族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民族地區的安定以及管理起著不可不滅的作用。
2.2 郡道制與屬國制
漢王朝對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管轄,繼承秦制,在周邊實施郡道制,此外,還實行了屬國制。在《漢書·地理志》里記載,西漢平帝時期,全國設有三十二道,其中屬于西南地區的有廣漢郡甸氐道、剛氐道、陰平道等。而漢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實行的屬國制,對于西南來說,帶有半獨立性質,保留了少數民族原有統治者的地位。
2.3 封爵受官
漢朝對于西南民族地區的統治,保留了“蠻夷君長”的統治地位,并對西南民族地區的統治者進行封官受爵,讓當地自己的人統治當地的居民,加強了中央與民族地區的聯系,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4 雙向移民
對于西南民族地區的治理,漢承秦制的明顯表現就是移民?!度A陽國志·漢中志》記載:“漢時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縣”,這就說明,漢朝王室宗族大卿如果犯了罪,那么被貶至就是西南,比如河間王劉元、常山王劉勃。而漢朝相對秦朝在移民上做出的改變是不僅僅是漢族遷進西南民族區,讓民族區的人也遷入內地。這樣更加利于漢文化和西南民族文化的交流,也方便了中央管理地方。
中國作為世界上民族成份最多的國家之一,西南民族是中華民族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常璩的《華陽國志》里,常璩充分展現了從上古傳說時代到東晉永和年間古西南民族的分布以及各個民族的特征,體現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兒女。書中所涉及的民族管理,體現了不管是秦還是兩漢,它們所實施的郡縣制以及移民政策對管理古西南民族地區有著重要影響,推動著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流,帶動著雙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統治者加強地方管理起著影響作用。
[1]常璩.華陽國志[M].山東:齊魯書社,2010.
[2]劉重來,徐迪端.華陽國志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
[3]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劉琳.華陽國志校注[M].四川:巴蜀書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