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精神分析學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重要成就。盡管其學生卡爾·榮格以及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在其研究基礎上發展了精神分析理論,開創了集體無意識理論和神話原型理論,然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在文壇始終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主要由五部分構成,分別為:心理結構理論、人格結構理論、性本能理論、釋夢理論以及心理防御機制理論。中外的文學作品之多不計其數,但是每一部作品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精神分析學說的痕跡。
弗氏理論是作者背后一股強大卻又隱含的力量,千言萬語盡是某種精神狀態額度體現。本文從人格結構理論與性本能理論兩個方面對文學作品進行闡釋,從而探析弗洛伊德的思想。
弗洛伊德在提出心理結構學說(意識、前意識與潛意識)之后又進一步提出人格結構,認為人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個層次組成。本我是指人先天的本能欲望和沖動,遵循“快樂原則”;超我代表內化的社會道德對個人的約束,遵循道德原則;自我則處于本我與超我的夾縫中,對這兩種沖突力量進行調節,遵循現實原則。
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女主人公苔絲因天真無知而受邪惡的亞萊克引誘,失去了貞潔。之后,苔絲巧遇心地善良卻又墨守成規安吉爾,兩人海誓山盟,卻在新婚之夜,真相揭露時,安吉爾因為道德拋棄了苔絲。小說中,無惡不作的亞萊克正是本我的化身,他從不顧慮他者的感受,反之,為了自我精神和生理上的愉悅不擇手段;相反,安吉爾是超我的化身,他僅遵從上帝規定的生活法則,除此以外都是違背原則的,必須摒棄的;苔絲,這位深受兩個男人傷害的受害者,是自我的化身。她在這兩個男人中間進退兩難,最后以悲劇而告終,這正是因為這兩個男人所施加的壓力與痛苦。
同樣,威廉·戈爾丁的小說《蠅王》也映射著人格結構的影子?;臒o人煙的珊瑚島上出現一群因戰爭而被迫流散的男童,這仿似一個初生嬰兒獲得自己人格的過程。這群男童卻因虛幻的野獸而分裂成派,喪失了純真與文明,取而代之的是原始的野蠻與專制。杰克愿意接受投票的方式推舉領導人是因為學校的教育暫時性地壓抑了他的本性。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追求內心需求的本性逐漸暴露,最終釀成悲劇;西蒙的形象則與眾不同。他盡管沉默寡言,卻清楚地認識到所有人所處的環境岌岌可危,他是理性與希望的象征;拉爾夫以召開立憲性會議的方式出場,是他對文明社會規律的服。在所有人的關系勢成水火時,拉爾夫仍然試圖維持秩序,而這卻導致了更大的沖突。由此可見,杰克、西蒙以及拉爾夫可視為是本我、超我與自我的縮影,當本我的欲望逐漸增強時,自我則受到更大的威脅。
無論是苔絲還是拉爾夫,故事的悲劇性都在暗示著人性本惡的思想。正如《圣經》對人類的控訴那樣,人類的始祖在伊甸園種下了原罪之因,那么無論怎么繁衍元傳承,人類的本性這個結果始終是惡的濫觴,這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所堅持的觀點。
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即力比多(Libido)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原動力,而文學則是性欲的升華。“力比多往往處在社會道德的強大壓抑下,因此在無意識中形成‘情結’”[1],弗洛伊德將男孩的情結稱為“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又稱戀母情結,每一個男性在潛意識中都渴望占有其母親。弗洛伊德強調偉大的藝術作品表現了人類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結[2]。文學史上堪稱杰作的三部作品: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贰⑸勘葋喌摹豆防滋亍贰⑼铀纪滓蛩够摹犊ɡR卓夫兄弟》,都表現了同一主題,即弒父。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不知雙親的迷惘中殺死父親,迎娶母親,得知真相后,他懊悔不已,弄瞎雙眼,自我放逐。而該悲劇的效果“并不在于命運與人類意志的沖突,而在于表現這一沖突的特性”(同上)。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實際上是“童年時代的愿望實現了”[3]。
同樣,莎翁的悲劇《哈姆雷特》與此同出一轍,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童年的愿望以及其實現。哈姆雷特本是個機智果斷的丹麥王子,然而,當他父親的鬼魂要他向殺父、奪位、取母的叔叔報仇時,猶豫不決、臨陣退縮則擾亂了他的思緒。個中緣由在弗洛伊德看來是因為他叔叔的行為正是哈姆雷特童年愿望的變相實現,通過叔叔弒父取母的行為完成了哈姆雷特自己無法達到的目的。因此,手刃兇手便是毀滅自己。
另外,曹禺的話劇《雷雨》中,周家兩兄弟都有意無意中透露出對父親周樸園的仇恨,周萍在父親的強權壓抑下,對愛欲的希冀逐漸強烈,終與繼母繁漪越軌亂倫。當他遇到與生母侍萍酷似的四鳳時,戀母情結再度復蘇,與同母異父的妹妹四鳳墜入情網,最終釀成悲劇。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這些性的沖動,對人類心靈最高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貢獻,”[4]正是性本能的存在,文學作品這種升華后的藝術才能流傳于世,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變相地實現讀者自我童年的愿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既然探究的是心理意識,那么任何人、任何作品都難以僭越。弗洛伊德性本惡以及文學是性的表現形式的觀點對之后的文藝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這種普遍存在的理論隱身于作家的內心深處,暗含于作品的字里行間,蘊藏在讀者的思維空間,通過三者緊密合作,作者與讀者達到了心靈上的愉悅與精神上的滿足。
[1]劉象愚.外國文論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P244
[2]劉象愚.外國文論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P246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M].張煥民,陳偉奇譯.北京:知識出版社,1987:P15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社,1986: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