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媛
摘 要:目前初級法語精讀課仍舊以老師為主,對學生灌輸法語知識,課堂上缺少對于法國文化的積極引導。構建“大小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引入法國文化,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初級法語;精讀課;大小課堂;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當前初級法語精讀課教學的課堂狀況
在法語專業學生學習法語的初級階段,學生對法語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厚。但精讀課課堂內容仍舊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學習:以老師講授為主體, 講解每課的單詞含義及用法、解釋課 文內容、練習動詞變位、運用新單詞 及詞組造句等,這使得學生缺乏對法國文化的了解,運用法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欠缺。
二、“大小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引入法國文化, 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交際,張紅玲較全面地提出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十條原則:以學習者為中心,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和機制,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語言文化學習規律,平衡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挑戰性,說教式教學法和體驗探索式教學法相結合,跨文化意識和敏感性培養是文化教學的重點,文化學習方法的探索是文化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學內容和過程情景化、個人化,反思母語文化,比較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尊重學習者,因材施教。
我提出“大小課堂”即初級法語精讀課課上的“大課堂”,以學生小組為單位的課下“小課堂”。大小課堂相互銜接,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
1.“大小課堂”之大課堂的構建
初級法語精讀課涵蓋內容多,集中于詞匯語法及課文的講解,我建議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法國文化。例如,外教社版《法語綜合教程1》第八課主題是La famille(家庭),老師在課前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法國的家庭,推薦有關家庭關系的電影,激發同學的興趣,鼓勵學生學唱電影中的歌曲;引導學生關注當今法國的家庭結構模式,鼓勵學生通過網絡、書籍查找相關信息,并進行梳理記錄,在班上分享交流;也可進行中法家庭結構模式對比,更加深入了解中法文化的差異性。
2.“大小課堂”之小課堂的營造
“小課堂”即學生以小組為單位, 自主預習和復習課上內容,互相監督,互測互評。仍以La famille一課為例:課前學生分好小組,確定組長,劃分課文預習內容,分別負責重點詞匯講解(借助詞典)、標記課文中不明白的語句;課后由組長組織單詞、動詞變位測試,查找關于法國家庭的各種資料(視頻音頻、新聞報道、網站、書籍……)整理出關于家庭這一主題的“資料庫”,最終推選出一組在課堂上展示分享,班級同學進行打分評比。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法國文化的了解、培養團結協作能力;課上展示收集到的成果,提供了鍛煉口才的機會,利于培養交際能力。
3.“大小課堂”的管理及維持
老師和各小組組長分別是大小課堂的領導者,為了這一模式的長久執行,就需要加強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及時地反饋各種信息,老師積極地指導解疑。學生思維活躍,可以從多種途徑尋找有關法國文化的資源(電影、音樂劇、動畫片等),但由于處于初級階段,法語知識掌握較少,難以選擇適合的資源,這時,就需要老師指導來進行取舍。而且各個小組之間可以合作整理資源,為日后學習積累材料。
此外,建議每個組的組長、成員定期調換,成員更換可加強班級同學之間的了解,促進學生更好的團結協作。大小課堂的構建與銜接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師與學生互相磨合出默契,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不是一日就可形成的。目前,學生們通過對法語知識的學習,可以逐漸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通過深入了解中法文化,可以形成一定的批判性文化意識,在長期學習過程中,通過口語,視聽練習,可以具備一定的交流技能。
參考文獻:
[1]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Michael Byra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