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賀
摘 要:國子監生歷事制度是明代首創的一項教學管理制度。該制度真正實現了書本、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并為明代培養了大批實用型人才。該制度自身暗含的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思想,仍能為當今高等教育的改革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經驗借鑒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明代;監生歷事;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明代監生歷事制度概述
監生歷事制度就是監生在國子監學習到一定年限,被分派到各部門進行歷事,參加教育實踐活動,以提高其從政能力,并取得出職任官的資格。該制度的實行為明朝政府培養并選拔了大批實用型人才。但隨著明代制度的演變,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操作不當,國子監生歷事制度漸漸與課堂教學相脫離,失去了其原有的實踐教育的內涵,逐漸流于形式,最終隨著明朝的滅亡而衰落。
2.明代監生歷事制度的主要特征
(1)具有教學管理制度的科學實踐性。在明初創立時,國子監生歷事制度是建立在國子監生在監文化學習的基礎之上的,這從朱元璋擇國子監生到各處去歷事的標準中即可看出:要求學優年長者即在國子監中學習時間長,學習成績優秀者,再到歷事衙門進行政務實習。在實行過程中,也已形成一套具有歷事條件、方法、時限、內容、考核等內容的系統規制,因此是具有科學實踐性的。
(2)具有人事制度的合理時效性。在明代國子監的教學管理中,重視監生實習歷事的實踐教學環節,將理論學習與任官實踐緊密結合,重視對監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縮短了從學校學習到社會任職之間的距離,使監生在任職前基本具備處理實際政務的能力。明代通過歷事選拔人才的方法,有效避免了監生走上死讀書、讀死書的尷尬境地,具有一定的合理時效性。
(3)具有實踐教育制度的創新性。明代繼承并發揚了古代太學的考試升級制,富有創造性地實行了一項前所未有的教育管理制度,即監生歷事制度。明初選派監生進行歷事,起因是為了彌補官吏緊缺的現狀,后確定為一項重要的選士制度。監生通過歷事,可以廣泛地接觸工作實際,從而獲得從政的實際經驗。同時這種制度有利于促進學校的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以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3.明代監生歷事制度的現實意義
(1)為當今高校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提供歷史經驗。明代監生歷事制度的實施是要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有機會接觸實際,實現所學與所用的早期結合,以造就實用之才。當今高校為了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僅僅讓學生在學校中學習書本知識還是不夠的。應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的教育管理體制,需要樹立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育觀。因此,無論是歷史經驗還是當今的教育改革趨勢,都說明學校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樹立學校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觀是重中之重。
(2)為現代高校應用人才培養提供借鑒經驗和實踐指導。從監生歷事制度最終走向失敗的歷史經驗中得到的教訓是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實踐教育,絕不能與課堂理論學習相脫離,否則勢必使之走向荒誕并扼殺實踐教育本身的最終結局。
當今的高等教育制度中還沒有將學生的實習實踐建成一項具體而系統的教學管理制度,無論是國家的大力支持,還是全社會的共同協助,可以說明代國子監生歷事制度在這方面的經驗對當今高等教育實踐育人制度的建立和執行都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3)對當今高校學生就業方面的啟示意義。監生歷事制度能在明朝存在兩百余年,除了本身具有的科學實踐性, 還在于統治者對它的重視。這從監生歷事部門的龐大機構與它們接收歷事監生的名額都有定制即可看出,而且對監生在歷事時的考核及待遇也都有章可循。
在當今的高等教育中,為了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參加一定時間的實習,但大多流于形式,畢業生的技能構造與市場需求不能完全接軌。因此,通過實習實踐,學生能形成明確的就業導向,并以此為指導,進行有針對性的再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推動高等教育提高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陳 昕.明代國子監實習歷事制度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詹佳豪.明代國子監生歷事制度論述[J].史學集刊,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