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樂
通過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積累新經驗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是黨中央在新歷史時期全面深化開放新的重大舉措,也是能夠成為實驗地區省份新的重大歷史機遇。目前,天津、廣東、廣西、山東等地適應形勢變化搶抓機遇,在積極籌備和推進這項工作。其中,天津、廣東的方案已經報送國家有關部門,廣西正在加緊擬定跨國自貿區的方案。
進入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試驗區范圍,對我區來說最大的好處是,找到了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新抓手,能夠極大地增強我區吸引要素、凝聚資源的能力。這樣,有利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發展、促進經濟長期平穩增長,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構建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有利于我區地方國家機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之,建立自由貿易區,對我區經濟社會影響是長遠而深刻的,如果獲批,可能成為未來十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我區具備了建立自由貿易區試驗區的基本條件
從我區自身看。一是區位條件。我區位于祖國北部邊疆,對外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有4200多公里邊境線,18個陸路口岸,是沿海省市、華北地區乃至東北亞和東南亞通往東西歐地區的重要陸路通道。對內橫跨“三北”、毗鄰8省,既是京津唐地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腹地,又是華北溝通東北和西北的經濟通道;既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省區,又屬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范圍;既是環渤海經濟圈“5+2”的重要省區,又是呼—包—銀經濟帶的核心成員。內蒙古在世界市場和全國區域經濟中這種獨一無二的空間布局,正是我們吸引國內外資源參與我區經濟建設的獨特魅力所在,也是我們建立以向北開放為主自貿區的自然地理基礎。二是交通網絡條件。我區已形成了通往俄羅斯、蒙古國、德國等東西歐國家的國際大通道和通往沿海內地的鐵路運輸網絡。在全國四條歐亞陸路國際大通道中,有三條分布在我區境內:大連—哈爾濱—滿洲里—莫斯科—荷蘭鹿特丹運輸線,把東北亞地區與歐洲連接起來;天津—北京—大同—二連—荷蘭鹿特丹運輸線,把環渤海地區同歐洲連接起來;綏紛河—哈爾濱—滿洲里—荷蘭鹿特丹運輸線以及湛江—滿洲里列車的開通,把我國沿海乃至東南亞地區同歐洲市場連接起來。這些,為我們凝聚資源創造了條件。三是國內外產業結構調整加速推進,各類資本尋求投資機會的沖動比較強烈,同時,我區地上地下資源富集,勞動力成本低廉,軟硬環境明顯改善,特別是近年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客觀上對國內外相關產業資本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從國家層面看。內蒙古進入自由貿易實驗區范圍,是國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格局的內在要求。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格局,是黨中央確立的我國開放工作的戰略構想。東部沿海地區經過30多年對外開放,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外資進入和對外貿易最為集中的地區,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南部地區,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10年1月1日的正式開通,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西部地區,由于世界上最高山峰橫亙其間,大規模的陸路開放通道難以形成;北部地區的對外開放,只有東北部的黑龍江綏芬河進出口加工區、西北的新疆霍爾果斯、喀什開放基地以及我區的滿洲里、二連浩特等,都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構建面向俄蒙乃至歐洲的向北開放前橋頭堡,已經成為國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中最薄弱的一環,因而也是迫切需要加強的環節。
內蒙古進入自由貿易實驗區范圍,是落實國家與鄰為善、與鄰為伴方針的必要舉措。為實現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一歷史任務,國家提出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安鄰、睦鄰的具體政策。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當今世界,安鄰、睦鄰,基礎是富鄰。堅持和落實安鄰、睦鄰、富鄰的政策,就要同周邊國家開展廣泛深入的經濟技術交流,最好是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局面。建立自由貿易區,有利于促進同俄蒙等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有利于鞏固、發展和擴大共同的利益基礎,有利于遏制國外勢力在這一地區的影響,有利于形成安全穩定和諧的祖國北部屏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總之,無論從國家經濟、政治、外交格局來看,還是從我區現代化建設全局來講,爭取建立自由貿易區都具有十分重大而緊迫的現實意義。
2015年1月末,國家發改委明確指出,加快自貿區建設,特別是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擴大自貿協定實施效果,探索與更多的國家建立自貿區。在總結上海自貿區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支持在具備條件的地區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遇。
我區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初步構想
一是關于自貿區定位問題。構建向北開放為主的自由貿易區,就是要適應世界經濟在江河經濟、海岸經濟基礎上逐步進入陸橋經濟時代的趨勢,立足于我區接壤俄蒙、通達歐洲和東北亞、毗鄰八省、通往沿海內地和東南亞的區位優勢,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國同步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充分發揮經濟較快增長、社會政通人和、地上地下資源富集特別是三條歐亞大陸橋形成的黃金通道等綜合條件,抓住國內外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加速推進的機遇,通過市場引導和政策調節,把歐洲同我國、歐洲同東北亞、歐洲同東南亞之間具有貿易往來的各類資源,最大限度地凝聚和集中到我區來進行加工和交換,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對外溝通歐洲市場與東南亞和東北亞市場,對內連接東北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西蘭新線經濟帶的貿易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并逐步建設成為區域性的發達地區(凝聚資源—貿易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中心)。
二是關于自貿區選址問題。根據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并參照國際上的做法,有兩個地區可作為自貿區選址范圍:一個是滿洲里市,一個是呼包鄂三市交界處。選擇滿洲里市,主要是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出入境貨物已經達到相當規模,二是成為國家開發開放試驗地區。選擇呼包鄂三市,主是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屬于我區發達地區,經濟規模可觀、交通通訊發達、人力資源密集、距離市場較近、自然資源組合條件好,極化和輻射效應明顯;二是屬于國家重點開發地區,發展的制約因素比較少。自貿區面積,可考慮300到500平方公里(上海28.9平方公里,廣東1300平方公里)。
三是關于自貿區工作機構問題。組建一個由政府相關領導任組長,商務廳、發改委、經信委、統計局等部門組成的工作小組,專門負責國內外有關工作的調研、研究相關政策、同國家有關部門對接,提出建立內蒙古自貿區的具體方案。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視員)
責任編輯:楊再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