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量
還記得2012年的春節,那是我離開祖國前過的最后一個春節。那時的自己似乎已經漸漸失去了兒時的激動,新衣服、壓歲錢,還有各種大餐,已經很難喚醒我對春節的渴望。印象最深并且樂此不疲的大概也就剩下不停地吐槽春晚了吧。12點鐘聲沒有敲響之前,我就早早地爬進被窩了。
春節,好像已經沒有了強有力的能量,可以讓人一直對它保持以往的熱情。年味兒淡了,沒有興致過春節,也是近年來國人頻繁談論的話題。是因為進入21世紀后人們對過年的意識形態發生了變革呢?還是在面對其他外來文化時,春節文化自己就敗下陣來了呢?
來到英國之后,發現自己還有周圍的華人小伙伴最期盼的節日,還是春節。越是在海外,越是會固守傳統的中國習俗。我們盡可能遵循著傳統的春節風俗,從春節前的準備到這一天的來臨,盡力去尋找兒時的春節點滴。
每個學校的中國學聯早早地就開始準備各種各樣的春節活動。到了這一天,再多的作業也能高效率地搞定,女生們會不約而同地穿上喜氣的衣服、裙子。還有一些有心的同學特意在來英國前帶了一些小面額的人民幣和好看的紅紙包,在春節那天發給小伙伴。要是在國內,收到幾塊錢的紅包可能會不屑一顧,但是在國外收到小紅包卻讓人備感溫暖,夾在筆記本里好好珍藏。時間一到,大家圍坐在電腦旁,看著春晚,也不太吐槽春晚的節目了,有的圍成一圈吃火鍋,有的自己下餃子,還有的好好展示了一下大廚風采,這是一天中,甚至是一年中,大家最開心的時刻。
還會有一些外國小伙伴加入到我們慶祝春節的隊伍中來。在我的同學中,有一個漂亮的俄羅斯姑娘和她帥氣的俄羅斯男友,在2013年的春節去曼徹斯特參加了唐人街的舞獅活動,前期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排練,一次不落。我問他們:“為什么你們會如此熱衷于過春節呢?”他們說:“因為俄羅斯是中國的好朋友,好朋友之間更應該相互了解呀。而且中國的春節真的很有意思,把從影視作品和書籍中了解到的中國文化付諸于親身實踐,難道你不覺得很有意義嗎?”作為中國人的我,不得不對他們另眼相看。
從倫敦唐人街的春節舞龍舞獅表演,到英國小鎮上的紅燈籠,很多大學也會在春節前用喜慶風格的中國元素去裝飾校園,可見咱們春節的“國際范兒”確實是不一般呀!
來英國求學的幾年中,關于春節,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第一件要說的是“春節逃課”。當時,下了課的我顫顫巍巍、哆哆嗦嗦地去跟任課老師(也是現在我的博士生導師)請假:“Martin,下周我能不能不來上課了,因為我想去牛津跟小伙伴一起過春節!”
Martin看了我一眼,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眼鏡,然后很淡定地跟我說:“春節啊,是不是對你們來說就像是我們的圣誕節?”“就是這樣的!”我想都沒想就斬釘截鐵地回答。“這樣啊,鑒于你在我的課上表現一直都很不錯,那就給你一天假去好好享受一下春節吧!”之后幾年的春節,不用我去請假,他都會提前跟我說:“春節快樂,好好放松一下吧!”
第二件事情,是2015年的春節。由于我的課題就是關于中國的文化外交,一直自嘲“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學者成不了好的外交家”,所以樂此不疲地向學校的外國老師和同學傳播讓自己為之驕傲的中國文化。當然,這其中少不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
大年初二早晨,曾經教過我的老師Germond博士突然來敲我辦公室的門,一開始還以為他是來催我早點提交小組會議報告的,結果他像變魔術一樣從身后拿出了一個紅包,很神秘地跟我說:“上次我們聊到春節,Jason說在春節的習俗里,長輩應該給晚輩‘red pocket,送上對晚輩的祝福,這是我和我太太給你準備的新年紅包。”
我真的是又驚又喜,但依然故作鎮靜地從他手上接過了紅包,紅包上居然還用黑色馬克筆寫了一個倒過來的“福”字。我暗想,哇,要是給的壓歲錢太多了,是不是不太好,要不要還給他們。拆開紅包一看,居然什么都沒有!紅包的精髓呢?我有點小尷尬地問他:“額,那個里面是空的嗎?應該有點什么在里面吧,比如說,一點小錢。”“你們只說了要給紅包,但是沒有說里面得放錢啊。”說完,他樂呵呵地走了。所以,之后每次跟外國朋友介紹春節時,我都會強調一下,記得紅包里面要放錢哦。
出國前,長輩們經常叮囑的除了“好好學習,照顧好身體”外,還有一句“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其實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會不停地念叨“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我們是中國人”,對這些話,當時心里并沒有太多感觸。離開祖國之后,跟許多朋友聊起此話題,對于“不出國,不知道自己多愛國”都有默契的共識。來英國之后,喜歡圣誕的長假和復活節的春假,還有長到讓國內小伙伴羨慕的暑假,但是最投入的,還是我們自己文化中的春節。
每到春節來臨時,很害怕國內的家人和朋友問:“今年回來過年嗎?”我的回答每每都會刺痛家人和自己的心。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是海外學子最大的難題。這一天,我要算好8個小時的冬令時時差,再給國內的家人打電話,或者視頻聊天。此時的我其實歸心似箭,恨不得立即回國跟家人團聚,吃上媽媽親手做的年夜飯,和兄弟姐妹們鬧一鬧。
從我作為一個留學生的角度看來,千百年來,春節已經不僅僅意味著放假和休息,也不僅僅代表著闔家團聚,更多的是包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根植于民族骨髓里的一種文化,世代傳承。我們其實更應該意識到春節對我們而言不僅僅只是一個節日,我們有著延續和傳遞中華文化的責任和義務,讓更多的外國友人可以通過春節了解中國豐富燦爛的文化。
幅員遼闊的泱泱中華、傳統深厚的中華民族、千姿百態的民間文化、十里不同的生活習俗,讓春節這個全球華人的節日承載和包含了太多內容,它的表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在當今多元文化的社會,春節正面臨著“兩傳”挑戰——傳承和傳播,這也是保護我們春節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的祖先之所以創造了春節,除了團聚,更是讓我們享受到濃厚的春節文化,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春節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化營養和精神食糧,更深層次地去感受文化的延續。這種延續不斷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無論老幼婦孺,都能品嘗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鮮明特色。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赴海外留學、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當然也包括春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
與此同時,受國際化的影響,一些重要的外國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愚人節、情人節,等等,也以一種高姿態的方式紛紛出現在中國人的都市生活中,成為了越來越多年輕人輕松、娛樂、交流的原由。張揚自我的個性需求和日益高漲的消費熱情,使他們不再深究這些洋節日的宗教背景和傳統意義。大家開始布置圣誕樹、雕刻南瓜燈、送起了玫瑰花,漸漸忘卻了寫春聯、做燈籠、剪窗花……
雖然每逢春節,街道上仍然會張燈結彩,花團錦簇,但是都市生活中的春節已經開始漸漸失去了本真,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就炎黃子孫而言,如何讓傳統的春節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從而找到春節的時代性,更好地傳承春節文化,很是值得深思。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仁、義、禮、智、信”是亙古不變的文化精髓,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全世界傳達“和諧之音”,是我們每個人都面臨的問題。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春節是一個很好的文化載體。
截至2015年10月,英國是歐洲擁有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最多的國家,英國的29所孔子學院各有特色,在幫助外國友人學習中文的同時,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渠道,讓他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在春節期間,孔子學院更是扮演起文化外交使者的角色,讓那些原本就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朋友體驗一回“海外版春節”,讓那些剛開始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朋友通過春節期間的各種活動來提高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情。
我身邊就有一些參加過孔子學院活動的外國朋友們,以后每當農歷新年到來時,他們都會在家里布置有中國特色的裝飾,親手編織中國結,手工制作紅燈籠,用毛筆寫春聯,以及學唱中文的新年快樂歌曲等,許多外國家長還給自己和孩子置備了專門在春節期間穿的中式服裝,并且對華人社區舉辦的各種新年慶祝活動也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衷。這些都足以說明中國文化的受歡迎程度。當然,世界上真正過春節的非華裔的外國人還是少數,他們大多只是和華裔社會或中國有著某種聯系。
春節文化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載著民族的美好理想,體現著和睦的民族精神,讓外國朋友們了解春節文化,是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最佳途徑。而我們海外學子,可以說就站在這條捷徑的源頭上。
2016年的春節,還是要在英國度過了。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語言,更不可能選擇自己出生的國家,但是春節的鐘聲敲響的一刻,我的心是沒有時差、不分國度的,因為它已經在祖國的懷抱了。(作者系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政治哲學宗教系國際關系與外交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