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形勢分析”課題組
2015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自治區全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全年經濟運行保持緩中趨穩、穩中有進的態勢。2016年,我區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正在加速集聚。下階段,需要我們堅定發展信心,以改革創新提升發展驅動力,以擴大內需釋放發展帶動力,以改善民生夯實發展保障力,以對外開放提升發展集聚力,大力增強我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能力。
一、2015年內蒙古經濟運行特征
2015年前三季度,我區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7%、7%和7.5%,經濟回穩態勢逐漸鞏固,經濟運行亮點和壓力并存。亮點主要體現在裝備制造、高新技術、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步伐加快,工業內部結構漸趨優化;旅游、金融等服務業提速明顯,服務業支撐力穩步提高;第三產業投資加快,投資結構有所改善;消費市場增長穩步提速,鄉村消費和餐飲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壓力主要表現為工業企業效益持續回落;財政增收步伐放緩,支出進度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效益恢復仍較為艱難。
二、2016年內蒙古發展環境及增長動力
(一)2016年內蒙古發展環境
2016年,國家經濟工作將更偏重于“穩、實、改、松”。一是經濟工作重點仍將是穩增長,尤其在穩定工業增長、促進消費升級、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將繼續出臺一系列鼓勵性政策。二是改革思路將轉變為供給、需求“兩手抓”,針對化解過剩產能、降低壟斷行業準入門檻、推動要素市場優化配置等方面改革將出實招。三是國企、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將繼續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大的新動力。四是“積極財政+穩健貨幣”政策組合將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提供適度寬松環境。總體看,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空間、動力仍具備支撐中高速增長的條件,我區經濟仍具備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2016年內蒙古經濟增長動力
經濟向好基本面牢固,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具備強支撐。一是新增長點加快培育。國家和自治區仍處于“新五化”深度推進階段,產業結構調整、消費結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等趨勢為我區新能源、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等優勢特色產業提供發展機遇,新增長點正在加快培育。二是新增長極逐步形成。我區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區域發展回旋余地較大,以增長極為突破口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大有可為。隨著呼包鄂、烏海及周邊地區、霍烏哈等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一體化、產業協作分工的加快推進及人口、資金等要素的不斷集聚,各區域增長極將迎來新一輪發展動力。三是對外開放潛力將逐步釋放。隨著我區對外開放戰略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度對接,全區對外開放將駛入快車道,同時,《內蒙古自治區建設國家向北開放橋頭堡和沿邊經濟帶規劃》已獲國家批復,將進一步助推我區發揮比較優勢,提高開放發展水平。
供給側結構持續優化,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更為穩健。一是新型工業體系加快構建。隨著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我區高耗能、資源性傳統產業比重持續下降,“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加速轉變。同時,自治區推進“寬帶內蒙古”工程和“寬帶鄉村”示范工程建設、制定云計算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成立國內首家省區級“互聯網+高效物流”的物流云平臺,推動“互聯網+”與工業深度融合、增加新興產業項目儲備,“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二是服務業現代化、新興化發展勢頭良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設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加快發展,將帶動我區金融、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收入分配改革的推進和居民消費需求的升級,以及我區旅游業“夏熱冬冷”局面的改善,旅游休閑、健康、養老和文體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將不斷提速。
需求側結構繼續改善,內需動力更趨增強。一是投資后勁仍較充足。從投資結構看,全區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投資快速增長,改建和技術改造等轉型投資規模不斷擴張,將進一步推動我區投資效益提升。從投資環境看,國家調低投資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加大重大交通、水利等基建項目專項建設資金投放、降低企業債發行門檻、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范圍等多重利好有助于支撐我區投資平穩增長。二是消費內生增長基礎漸趨穩固。一方面,國家加快推進重大消費工程,努力擴大住房、養老、旅游、教育、信息、綠色消費,加快消費基礎設施建設,與我區的消費發展需求高度契合。下階段,自治區將在著力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完善相關消費政策,營造更為良好的消費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消費潛力。另一方面,自治區積極開發以信息、休閑旅游、養老健康家政、教育文化體育等為代表的新興消費熱點,新消費熱點的不斷涌現將有效推動全區消費提質升級。
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內生增長動力加快形成。一是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出臺《內蒙古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加強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的意見》等政策,在改革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創新科技投入方式,推進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等方面進行了大力度改革和整體部署,為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級平臺建設實現重大突破,新增2家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的平臺支撐進一步增強。二是雙創氛圍正在形成。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等政策,通過加大財稅、金融扶持力度,優化創業創新融資環境,完善普惠性稅收措施等,加快構建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前三季度,全區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26.09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26.8%,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正在形成。
政策調控精準發力,護航經濟平穩增長。一是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力點仍是穩增長,為2016年我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拓寬我區經濟發展空間。從我區發展現狀看,人均資本存量仍然較低, 人力資源潛力開發不足,全要素生產率不高,供給側三大要素均有進一步提升和優化的空間。三是“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深入推進,我區基建、能源、旅游等多個產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有助于我區進一步融入周邊發展,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等戰略,在發展現代農牧業、資源型城市轉型、保障改善和民生等方面給予支持,為我區補齊短板、加快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四是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按計劃穩步推進,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三、對策建議
(一)擴大有效需求,持續釋放經濟發展帶動力
一是圍繞優結構、增效益,提升有效投資規模。加大對傳統產業延伸升級、新興產業培育的投入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強化新興消費領域投資,大力推廣公私合營(PPP)模式,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公共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環境治理等領域。切實取消和下放投資審批權限,解決好前置手續繁雜、效率低下等問題,清理審批事項互為前置、互相掣肘問題。建立政府履約約束機制,提高地方政府信用。二是加快新型消費業態供給。擴大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等新型消費領域的供給規模,大力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加強城市共同配送網絡和農村商貿物流網絡建設,構建“互聯網+產業+流通”新模式。
(二)以改革創新助推供給側結構調整,加快提升經濟發展驅動力
一是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引導企業主動調結構,促進社會資本流向有前景新興行業,加快對境外新興行業投資并購力度,完善淘汰落后產能的指標體系,清理處置“僵尸”企業。二是增加有效供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拓展市場空間。完善新材料、裝備制造、新型化工、生物制造、云計算等領域的政策配套和推進機制,力促新興產業規模化。大幅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在財稅、土地、資源價格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帶動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激發創新活力。加快科技創新,強化模式創新,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大力推動萬眾創新,促進創新創業資源對接聚合,科技創新向生產力轉化。
(三)兜牢民生底線,進一步夯實經濟發展保障力
一是千方百計促進居民增收。加大減稅清費力度,大幅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穩定企業生產,力促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推動“互聯網+農畜產品”新模式,暢通農畜產品產銷對接,提升農牧民經營性收入。二是增強社保托底力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動流動人群、非公企業職工和農民工全部納入參保范圍,推進大病醫療保險、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蓋。著力解決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跨制度轉移接續問題,提高社會保障制度適應流動性。三是緊抓民生工程不放松。加大“十個全覆蓋”工程投入力度,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深入推進扶貧攻堅,為貧困群眾早日脫貧夯實基礎。
(四)構筑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大力提升經濟發展集聚力
一是深度融入國家大開放戰略。加快形成“臨空”、“臨港”、“臨邊”多層次對外經濟合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對外開放合作平臺軟硬件建設水平,加快交通、跨境管道皮帶、信息等六大通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共同推動信息互換等海關合作及檢驗檢疫等多雙邊合作。二是努力形成寬領域、深層次、多領域、全方位合作格局。加強產業與產能合作,支持優勢領域骨干企業走出去,重點在農畜產品加工、電力、資源開發、裝備制造、物流、跨境旅游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加快形成“互聯網+外貿”新型貿易方式。深化智能技術、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國際科技合作,加大文化、環境保護等領域合作交流。三是加強區域合作。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在保持特色產業合作規模基礎上,全力挖掘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制藥等領域合作潛力,進一步強化科教文衛、旅游等方面交流,努力拓展合作空間。
(負責人:楊臣華;成員:付東梅、田曉明、劉軍)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