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薈萃(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河北承德 067000)
?
淺議“微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和成因
舒薈萃(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河北承德 067000)
摘 要:以微博、微信、微傳播為代表的新媒體給以極強的傳播能量和社會影響力,帶領人們走入一個信息傳媒的“微時代”。“微傳播”在滿足大學生對信息渴求的同時也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造成一定的沖擊。本人就微時代下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和成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39
1.“微時代”傳播方式對傳統的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效果造成一定的沖擊。新媒體平臺的出現,網絡、手機聊天工具如網絡BBS、博客、播客、微博、飛信、微信帶來的微傳播具有數字化、高速化、海量化、全球化、交互性等特點,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接受與傳播信息的不同途徑,提供給大學生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視角,一幅“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是麥克風”的社會圖景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新媒體滿足大學生追求簡潔和快節奏的生活需求,也在用它獨特的優勢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催生了平等意識、參與意識的同時,也在催生大學生價值觀的搖擺。大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狀況正處在不確定的時期,受心理、知識儲備和閱歷的局限,對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各種思潮缺乏鑒別力和批判性思考,動搖了他們的基本誠信的同時,也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產生動搖,出現了價值認知的偏差。
2.復雜的微傳播環境使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當代大學生未進校門就已經接觸到了多元文化,不滿足于主流聲音對現實社會、對人生態度給予的結論,也不滿足于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文化基因,但理性的缺乏又使他們極易陷入感覺的迷宮,導致其價值觀的波動和變化,部分大學生呈現出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割裂[1]。青春期特有的逆反心理又使他們用懷疑和批判的眼光來審視理論和現實,他們既強烈的要求公平和美好,用苛刻的標準對待身邊的不公正,又缺乏生活經驗、缺乏文化自覺、甚至是缺乏最基本的責任和誠信,更談不上擔當和奉獻精神,表現出認知和行為的割裂。
3.網絡對社會不公和極端事件的曝光,加劇了大學生的對社會的不信任。同八十年代大學生中讀書熱、成才熱、講求奉獻、淡泊名利相對比,社會上出現了一種聲音,認為當代的大學生政治冷漠,不再關心國家的發展和面臨的問題,專心于自身的發展和對某些利益的盲目追求。事實上,他們努力地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體會、用自己的頭腦判斷,他們對待國家,對待黨的看法已經與前人有極大的不同。比如,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有一定的了解,但對我們國家面臨的復雜的政治、經濟局勢缺乏全面、理性的認識,對貧富差距加大,法治的不透明、教育的不公平等現象,表現出不冷靜、不客觀,沒有耐心和焦躁,對待改革中的陣痛,缺乏全局的觀念,對不盡人意的方面態度很強烈,尤其是一些關系到自身的問題,表現得尤為強烈。
1.“微時代”的傳播沖擊著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微時代”以信息微小簡短、低成本低投入,切合年青人求新求變、追求熱點時尚、個性的張揚等特點深受大學生喜歡。很多的組織受到商業利益驅使,以無底線的方式利用現代媒體為自己謀取利益,以庸俗化、低級化的節目賺取大學生的“眼球”,部分網絡傳媒倡導傳播的自由化,在誘使大學生利益化的同時,也使得大學生無暇分辨或者無力分辨,即被嘈雜的聲音裹挾著,減弱了奮進的動力,迷失了正確的方向。與此相對應,“大水漫灌”“簡單說教”“居高臨下”式的傳統教育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學校的價值觀教育形式陳舊、吸引力下降原因,大學生同時受到來自于現實生活、社會環境、網絡環境等不良信息的侵蝕,道德力、公信力、誠信度等都受到威脅并下降。
2.學校反應機制的遲緩給微傳播更多空間。學校教育的僵化與微傳播的迅猛形成對比。大學機構設置的穩定性,決策層級過多,信息鏈過長,導致學校管理呈現很強的行政化特點,表現出決策遲緩、應對乏力,不能勇立潮頭、乘勢而上,尤其是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沒有從形式上到內容上真正利用,客觀上給微傳播更多空間。擔負有思想教育職責的學校各黨、團、學生管理部門,忙于按照規定完成學校各種考核檢查,搞活動在乎的是形式本身,沒有從學生成長的困惑出發,放下身段扎扎實實地解決實際問題,談不上達到教育的效果。教師忙于按照教學大綱完成知識傳授,忙于各種考核、忙于寫論文評職稱,對教學改革和創新動力不足,忽略了如何從學生關心政治的視角來引導學生對價值觀渴求。學校從上到下的應付一點點,傳遞到學生身上,就使得結構完整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教條化、空洞化,成為“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說在嘴上”,唯獨沒有放在心上的狀況。
3.微傳播加劇了多元文化對大學生的沖擊,催生大學生道德冷漠和精神“缺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以來,提高了經濟發展效率,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但“一切向錢看”,缺乏精神追求,造就物質“巨人”的同時,也造就了道德“侏儒”,比如地震中令人不齒的“范跑跑”,讓人心痛的“小悅悅”事件,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爭論,在刺痛我們神經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大學生價值判斷[2]。面對社會日益增多的社會道德問題和現象,大學生群體對高尚道德理念的關懷和追求也在下降,這也必然多層面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形成。比如,對我們黨帶領中華民族浴血奮戰、帶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付出的艱辛努力、對目前我們黨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反對腐敗的舉措持觀望的態度,對我們的民族英雄黃繼光、董存瑞等英雄的懷疑或者調侃,使我們的民族英雄走下神壇,這正是目前“精神缺鈣”的表現。同學們盲目的追新求熱,甚至個別同學認為談中國傳統文化不時尚,對傳統文化的優質基因和精粹視而不見,表露出文化的不自信和否定,影響著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和價值判斷。微傳播以它的進入低門檻和傳播的廣泛性,加劇了多元文化造成的價值沖擊。
參考文獻:
[1]張勁楠.論微博與大學生信仰教育[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2]胡文淵.微時代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新途徑探討[J],內江科技:科學管理,2014(6)
作者簡介:
舒薈萃(1981—)女,河北承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