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才明
摘要: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也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空間,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地理教學 學生自主學習 創設空間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教師教學生真理,一個好教師則教學生發現真理”;我國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說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就是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自主學習是針對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與之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具體說來,自主學習就是要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相對于過去老師主宰教學、教師中心地位而言),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相對于過去學生被動消極地接受學習而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習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質疑、探究、創新的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樣才能行之有效。
許多實例無不生動地告訴我們,沒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走上社會后,既不能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更無法為社會、民族、國家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這不僅能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包括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承擔責任的需要。)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需要,還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全面完成教學任務的必由之路。
為了學生個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的興盛,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那么,如何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課堂教學就是“我講你聽”、“我教你學”,即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只知記憶,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創新,活脫脫就是一個個盛裝知識的容器。現在我們應該轉變這種思想。
有這樣兩個故事,使我感受頗多。在外國學生的一節美術課上,老師教學生畫蘋果,當有位學生將蘋果畫成方形的,并說“這樣的蘋果利于運輸”,老師當時就給了這位學生滿分;在中國的語文作業中,當老師看到學生寫“冰雪融化了是春天”時,老師在“春天”上劃了一個叉,并改為“水”,這無疑是對學生創造的扼殺。兩個故事中的巨大差異就是教師的不同教學觀念導致了不同的結果。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去體現他們的創造性!
那么該如何轉變觀念呢?教師必須加強對教育理論的學習和研討,不斷用批判的精神反思教育對學生產生的效果和作用,真正從學生的發展需要上去審視我們的教育。
其次,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有什么樣的課堂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抓住了課堂也就抓住了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和關鍵”。因此如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模式,自然成為我國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最顯著的特征,它倡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而建構知識。
那么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呢?
1、使用“導學案”讓課堂“預設”與“生成”共舞。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地理課堂教學同樣需要精彩的“預設”,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使用“導學案”是一種較好的“預設”——“生成”模式。我校自2009年開始進行“導學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市級微型課題研究,至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制作導學案的步驟是:根據每個學科的特點,先由備課組長提前將備課任務分配給組內教師,即先確定一個主備人。主備人先行自主備課,拿出導學案初稿后,將其打印數份,由備課組的老師對初稿的整體設計、教學思路及每一個習題作細致地分析和研究,修正、充實,再交給負責部門審查后付印。導學案的編寫主要包括:學習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重點難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展示,當堂檢測和總結反思等幾個環節。“導學案”不同于教案,必須尊重學生,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信任學生,注重留給學生時間,讓學生自主發展,成為學習的主人。“導學案”要提前一天發到學生手中,要求學生按照學習目標自主學習。要求教師在使用“導學案”教學時,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發揮自己的風格,進行二次備課,再次優化組合導學案,在指導學生活動和處理課堂偶發事件中突破、創新。
例:在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這一內容時,我提前把“導學案”發給學生,他們按照要求很好地完成了“自主學習”部分的內容,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課堂教學中我經過二次備課預設了這樣的情景導入:
[視頻]播放《夢開始的地方》(能不能把碧綠還給大地,能不能把蔚藍也還給海洋,能不能把透明還給天空,夢開始的地方一切還給自然……)。
[師述]“大自然不會說話,但是它會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人們所作的這一切,看看大自然的回答吧。”
[投影]一組生物滅絕和資源短缺的數字,然后通過“碗與地球”的漫畫(碗越來越大,地球越來越小),引出人與環境的關系。并且由漫畫“森—林—木—十的變遷”引出漫畫“酸雨”、“你吃我也吃”“愚公移山”等一系列漫畫,生動形象地通過漫畫預設“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導學案”既是學生的學案,又是教師的教案,實現了教與學的合二為一。 使用“導學案”讓“預設”和“生成”在課堂教學中共舞,促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2、組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充分發揮小組合作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只有存在問題,知識才是有意義的,學生才能有求知的欲望;如果沒有問題,一切知識就都成了令人生厭的無病呻吟,學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因此,課堂教學應力求讓學生在認識活動中處于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可以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并不斷提出問題,并想盡辦法解決問題。但對學生而言,這并非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剛開始學生不習慣思考,不會提問題。這是因為學生已習慣“被動消極地接受”這一學習方式,對于新的學習方法一下子很不適應。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endprint
合理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習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分組時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個性、性別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然后混合分成六至七人一組,讓每個組盡量均衡,盡可能處于同一個水平,具有同樣的競爭力。小組建立以后,學生的課桌也可以改變傳統的“插秧式”,按組擺成“圓桌形”或“T”字形,同一組的學生圍坐在一起討論,給自己的小組命名,之后確定每個成員的職責,明確每個成員的任務。小組成員的分工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可根據教學需要進行輪換,這可以讓每位學生體驗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覺,以達到人人發展的目的。
在教學環節中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在課前,老師可以把任務落實給每一個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復習所學知識、預習新課并根據預習提出一些問題。課堂上,針對老師分配的任務和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學生在小組內積極參加討論,之后交流展示。在交流過程中盡量鼓勵學習能力較弱的先說,再讓其他同學說,讓學習能力較強的人作總結歸納,使“學優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學困生”得到幫助和提高。一組展示完畢,可以由其他小組內的成員點評或質疑,最后老師歸納總結。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能促進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為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自主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能改革過分注重知識傳承,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的偏向,加強學習內容與現代社會、學習生活之間的聯系,改革教學中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獨立思考。
如:在教“我們所在的大洲――亞洲”的教學中,我除了根據文字、地圖、圖片、圖表進行教學以外,還組織學生對本鄉的資源、環境、社會狀況進行調查,共分為三個小組,第一組資源組:對本鄉土地、森林、水、礦產資源進行調查,了解現狀和利用情況;第二組環境組:調查工業的“三廢”、農業的農藥、化肥使用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第三組社會狀況組:對本鄉人口、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及存在差距進行調查統計,然后在全班交流寫出本鄉人口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考察報告,這樣既可以確保學生學習的主動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又能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和鞏固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
走進社會大課堂的研究性學習,與大自然、人類的生產生活直接接觸,符合新課程 “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環境” 的理念,學生感興趣,能獲得直接經驗和研究方法,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審美情趣,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自主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學生撰寫調研報告的過程,就是搜集、整理與表達資料的過程。老師要對學生在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評價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缺點與不足,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深深體會到學生能自主學習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學生由“他主學習”到“自主學習”是學生學習品質的飛躍,學生不待老師教而能自學是最成功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探索,采取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給學生一塊適合于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土壤,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欲望,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資料:
[1] 鐘啟泉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初中地理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張海濱,沈 濤:和諧課堂:讓預設與生成共精彩,《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7期。
[4] http://www.docin.com/p-44728089.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