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積培
論文摘要:數學教師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講題的傳授者了,數學教師不僅是一個專家,更該是一個雜家,是一個心理學家,是一個社會學家,在你的數學課堂上看到數學的精彩和美麗。
關鍵詞:數學教師、專家、雜家
有人把教師比作紅燭,也許那展現的是教師的無私奉獻,有的人把教師比作園丁,再現的是教師的默默無聞。當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內心和情感中感受到了這份做教育的溫暖和震撼的時候,我只想在心底和自己說,要做一個有靈氣的老師,做一個智慧的老師,在三尺講臺的平凡中用激情演繹教育人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位教師不僅是教書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師和學生集體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學過程不是單單歸結為傳授知識,而是表現為多方面的關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審美的、社會和政治的興趣把我們教師中的每一個人都跟學生結合在一起。課——是點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顆火星。(《給教師的建議》第422頁)。
教育的成敗,教改的成功與否,教師的素質是一個總要因素,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發展都呼喚高素質的教師,而高素質教師方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數學教師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講題的傳授者了,數學教師不僅是一個專家,更該是一個雜家,是一個心理學家,是一個社會學家,在你的數學課堂上看到數學的精彩和美麗。
有人把課改是否成功歸根于教師的素質,這是毫不夸張的說法,教師的素質如何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引領和影響作用。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會僧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濤濤講說,學生默默聆愛,”
一、做專家——豐厚的數學文化底蘊滋潤課堂的靈魂
何為專家?作為數學教師首先應該是數學領域的專家,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自己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在從理論到實踐的洗禮。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所以教師要深刻的認識到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有探索的精神,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滲透和體現。教師的專業性還要有很強的藝術性,引人入勝,充滿魅力。首先一個數學教師要有扎實的鉆研教材和課標的精神。鉆研教材是一項艱巨的思維勞動,是學習、分析、研究和處理教材的過程,這正是華羅庚先生所說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過程。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高效展開課堂教學,并且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神態課堂,發揮教師的“點播”藝術,授人以漁。
作為專業的從事數學教學的人員,更要做一個專業的人,不僅要自己領略到數學的魅力所在,更要將這種魅力傳遞給學生。在自己的數學教育活動中,以數學知識為載體,通過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建立科學的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充分的喜愛數學,在教學中為學生的獨立思考提供足夠的空間,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思考的外部環境,用教師的教育情趣引領學生走進數學的大門。
二、做雜家——在數學味中引領學生生命的成長
(1)做一個史學家,能夠博采眾長
有人常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正是因為此,很多人開始害怕學習數學,在數學教學中,無論老師采取怎樣的引導和啟發,學生都會感覺到自己不是學習數學的材料,有的學生只有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而對邏輯思維能力就較弱,于是表面上看是聽懂了,實則沒有真正地領會。這個時候教師要做一個史學家,博學眾長,能夠在自己的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的來龍去脈講解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限精妙。其實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觀點、思維方式、教學形式,乃至教師的教學習慣都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而這種印象不僅僅在學生的校園生活里,還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不僅僅是為學生講解書本的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向學生滲透數學的精髓。數學教師不是講題的機械,題目就是永遠講不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數學教師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一種思維,傳授一種方法,帶領學生研究數學,發現數學,并且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自己對數學情感的升華,并和學生分享,比如在講解勾股定理的時候,如果只是教會學生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是不夠的,教師要將勾股定理的一些趣聞和趣事和學生分享,這樣學生便會在濃厚的興趣中走進知識的學習。
(2)做一個心理學家,帶學生感受知識的魅力
做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光靠自己的課堂如何精彩是不夠的,教師要做一個心理學家,研究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需求,要有適合學生發展和成長道德學生觀。首先教師要知道學生缺什么?需要什么?這樣才能夠實現老師那個美好的愿望——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學好數學。往往數學課堂我們常見的一些狀況是,教師非常認真地教學,設計精彩,精心鋪設臺階可謂是用心至極,但實際教學效果又怎樣呢?學生提不起興致,雖然看上去很認真地在聽,但是學習效果不盡人意。原因何在?細心思考就可以知道,教師的認真都是自己的個人意愿,脫離了學生需求的課堂一定是低效的。在我們的課堂中,總有一些好心的老師,生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障礙和苦難,于是會層層遞進的將一個大問題分割成許多小問題,并一一地細致的解決,殊不知教師的好心卻在學生那里不一定領情。一個好的數學教師首先要從心里走進學生,在行動上接近學生。給學生創造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機會,讓學會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的取得會讓學生心理有一種排斥感,陌生感,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一定不是我們理想中期待的。
學之道在于“悟”,教之到更在于悟。教師要多思考、多想、多鉆研。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更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而在數學形成和發展的額過程中,也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傳統,于是數學也就不是一般意義下的思維活動,而是特定背景下即數學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活動了。(張乃達,數學教育——從思維導文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59),數學教師要從中得到思考和啟發,與學會一起悟學數學、悟思想。鍥而不舍,并在數學教學的路上用心前行。
引用:
1、(張乃達,數學教育——從思維導文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59)
2、《著名特價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數學卷),主編:喻平,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