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要】雕塑作為美術形式的一種,由于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在創作該藝術作品前需要根據作品主題等選擇不同的材料。雕塑如果從物理角度來看,是一種三維立體空間存在的物體,從精神層面來看是藝術家表達其思想觀念和精神信仰的具體化事物。雕塑材料是除了雕塑的空間、色彩之外另一重要的雕塑語言,雕塑材料的肌理、觸感、紋理、顏色有不同的變化,表現出了該雕塑作品的思想情感與文化內涵。本文就是在我國當代雕塑藝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材料選擇上的觀念更新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關鍵詞】當代雕塑;材料;雕塑語言
雕塑所使用的材料是藝術家為雕塑賦予的一種語言,雕塑材料通過雕塑家的雕琢就具有了審美價值,這是以藝術家對雕塑材料的合理應用為基礎的。而材料的選擇則是雕塑藝術家在進行雕塑創作時最先要解決的工作。當代雕塑藝術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也出現變化,傳統的雕塑藝術的材料,如泥、石、青銅等表現材料能夠得到藝術家的不斷挖掘,但是缺乏新意。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要積極地應用當代生活中的各種材料,使創作更具創意,這也就使得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就要思考選取不同的雕塑材料來對其內在的思想內涵進行闡述。考慮怎樣通過改變雕塑的組合形式來更新對雕塑材料的選取觀念進行雕塑語言的創新,從而能夠給人們帶來新的藝術美感。
一、對雕塑材料進行組合與混合
所謂的對雕塑材料進行組合與混合,就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雕塑材料進行混合,這一觀念畢加索很早就已經進行了嘗試與挑戰,在當代的雕塑藝術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雕塑家也進行了更加大膽的探索與創新。在雕塑藝術的現代、后現代時期,材料選擇顯得比較瘋狂與肆無忌憚。在我國的當代雕塑藝術家中有幾位藝術家在使用材料的時候,卻與之恰好相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我國當代雕塑藝術家隋建國先生的作品,在其作品中一般都是使用傳統的材料,但是他通過將這些傳統的雕塑材料組合起來,使雕塑作品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他通常會將傳統雕塑材料如石頭、鐵、木這些看起來比較沉重、厚實的材料應用封、箍捆、釘等方式呈現出來,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結構》,在該雕塑作品中應用了鐵與石兩種傳統的雕塑材料進行有機對接。通過兩種具有沖突性的材料的對接,更能體現作者想要表達的壓抑和反壓抑的不斷抗爭的思想,這兩種材料都顯得比較沉默與厚重,將二者混合,更能表現出其凝重,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另一雕塑作品《亟》也將兩種不同材質的材料進行混合,引入了軟質的橡膠材料,并將其嵌入鐵釘,這樣一剛一柔的表現形式使得對比效果更加明顯、中心思想更加明確。
二、材料的錯位應用法
雕塑材料的錯位也可以被稱作仿擬或置換。簡單來說,就是用一種和對象本質表現意味上相去甚遠的材料來表現該對象,也就是說在組合型材料使用方法的雕塑作品中,人們一般會看見至少有兩種材料,這兩種材料的關系是相對獨立的,互相獨立與并列不存在某一材料從屬于另一材料的關系,將該觀念應用到雕塑材料使用上,使人們通過所看見的材料來對該材料本身進行聯想。所使用的材料是虛實相生的關系,比較常見的雕塑藝術形式就是對假山這一雕塑形式的應用。在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展望動用假山這一傳統的雕塑形式,可以向人們傳達出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之間的矛盾,創造出一種與現實生活較為陌生的效果,其在雕塑作品中置換了制作假山的傳統石材,使其變得更富金屬效果。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用石材這種藝術材料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審美需要了,因此人們在進行雕塑作品創作時就選用了更加貼近現代文明的材料——不銹鋼,使假山這種傳統的雕塑藝術形式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應用錯位材料來表現假山,一方面表達了現代社會文明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也能體現出現代都市生活中充滿了冷漠,人與人之間產生了與冰冷的假山等雕塑作品一樣的隔膜。在近年來,他還將這種雕塑材料使用觀念應用到其他表現形式中,如流放太平洋、安置到珠穆朗瑪峰等行為創作。就像當代雕塑藝術評論家所說,在其雕塑作品中應用錯位這種雕塑材料使用方法,一方面對雕塑哲學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出其對雕塑藝術的客體以及外部環境關系的思考。這也是我國的雕塑藝術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強勢影響的一種突圍與探索。這種通過應用現代科技雕塑材料來對中國傳統的雕塑符號進行闡述的藝術構思,能夠反映出當代的雕塑藝術家面對當今西方文化強勢影響對中國本土文化影響的思考,將兩種因素融合在一起,成為現代與傳統、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紐帶。通過雕塑材料的錯位這一應用方法,給觀看者帶來與實際生活相去甚遠的陌生感的效果,激發人們思考與反思,從而對文化發展進程中的文化兼容性問題進行思考。
三、提煉材料中的抽象概念
所謂的提煉雕塑材料使用觀念中的抽象概念,就是當雕塑藝術家在看到雕塑材料時,不僅要看到材料的物質本身,還要能夠透過材料本身看到其內涵。與上述的兩種使用觀念不同的是,其更加注重對發掘材料的精神內涵。我國當代雕塑藝術家的雕塑作品《中國老子》就充分使用了這種材料使用觀念,雖然該雕塑作品仍舊使用了傳統的雕塑材料,但是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使觀看者能夠產生截然不同的視覺感受。在該雕塑作品的雕塑過程中,因為雕塑家陳云崗本身就有比較深厚的古典文化修養,因此在進行作品塑造時,他能夠根據作品的主題來深入理解對象所要表達的精神,在雕刻過程中可以比較自如地將另外一個藝術領域的符號引入雕塑,使雕塑作品更加充滿內涵。觀看其作品《中國老子》,就可以看出他鑄鋼材料所表現的厚重感和精湛的雕刻技術刻畫的飛舞的衣紋交織在一起,就可以向觀看者傳達出老子在其端莊穩重之中還有一種悠然的灑脫感,能夠展示出老子玄奧博大的精神世界。但是要想在雕塑藝術作品中使用材料時應用該觀念,首先要求雕塑家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廣泛的藝術積累、深厚的藝術修養、并有嫻熟的雕塑經驗與技巧。
四、材料的改造,化虛為實
在當代雕塑材料的選用上,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觀念,就是說雕塑家在進行雕塑創作的時候,可以把類似于人的心理變化、文字所包含的意蘊等一些抽象化的元素應用在雕塑作品中,并在雕塑作品中將該精神意蘊轉化為具體的雕塑形式展現出來。我國當代雕塑藝術家徐冰的作品《鳥飛了》,就是充分利用了這種化虛為實的材料使用觀念,該雕塑作品中應用了文字所包含的意蘊來進行設計,整個作品是由數百個“鳥”字組成的,這些“鳥”字都應用了不同的文字形式來表達,這其實是應用我國的“說文解字”的思想,即每個文字都包含了一定的意蘊,這些“鳥”還呈現出一種漸漸飛翔天空的感覺,這也意味著鳥逐漸擺脫表意的局限,也使得該雕塑作品的意蘊外延不斷擴大。這就是雕塑藝術家在雕塑過程中能夠將一些無形的精神上的東西轉變為更加具體的實物,通過具體可感的雕塑形象來表現一些比較抽象和玄奧的內涵,使雕塑作品的表現手法更加豐富,進而拓寬了雕塑材料的使用范疇。
結語
在當代雕塑藝術的發展中,雕塑藝術家進行了積極探索,并積極更新雕塑材料的使用觀念,不再將思想局限于傳統雕塑材料的應用觀念上。將雕塑材料進行組合與混合、材料的錯位、化實為虛等多種創新的雕塑材料的使用觀念應用到當代藝術雕塑中,并創作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促進了雕塑藝術的發展。這也啟發了其他的藝術家,在雕塑選取使用材料時,能夠繼續探索雕塑材料的分類、表現形式,以及其更深層次的內涵等不同方面,并積極創新雕塑材料的使用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