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霞
【摘要】惲南田在繪畫中非常推崇寫生。本文從師古人技法為基礎、領略海岳氣魄、傳播寫生思想觀念三方面淺論惲南田的寫生精神,也為當下的繪畫創作和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惲南田;寫生精神;師造化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明確了現實是藝術的根源,強調藝術家應當師法自然,這一繪畫理論在提出之后成為歷代畫家們繪畫創作的標準。而繪畫從本質上講不是再現模仿,而是更重視主體的抒情與表現,是主體與客體、再現與表現的高度統一。在當下的繪畫創作和教學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寫生的重要性。
惲南田(1633—1690),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壽平,南田是他的號。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是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他流傳于世的畫論集歸于《南田畫跋》一冊。他除了以沒骨花卉著稱于世,也是康熙時期著名的寫生大家。經過梳理和分析,筆者認為惲南田的寫生精神包含如下三點內涵。
一、師古而不泥古
自元代以后,文人畫成為畫壇一股新興的力量,他們崇尚“抒胸中逸氣”,推崇“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而有部分人就會斷章取義而忽略了師法造化,單純強調“中得心源”,但是惲南田卻將寫生重新作為重點提出來就是想要糾正這一股不正之風。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段很著名的畫論講述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筆下之竹的繪畫創作過程,而寫生正是這個過程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過程,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盡管在畫家的主觀意識的加工下會達到更高的層次,但是其根源是生活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更有一些人認為師法前人是最好的,但是惲南田并不這么認為,他批評說:“云林畫天真澹簡,一木一石,自有千巖萬壑之趣,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云林,幾失云林矣。”他認為師法前人可以提高相應的技法,但是僅靠模仿形式并不能獲得繪畫的要領,畫家還是要回歸于自身師法自然,通過寫生來獲得創作靈感。
師古人確實是大部分畫家不能繞過的步驟,但是師古人而不泥古人才是畫家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出入風雨,卷舒蒼翠,走造化于毫端,可以曬洪谷,笑范寬,醉罵馬遠諸人矣”這則畫論非常鮮明地表現了惲南田對師法造化的重視,《題雨景山水》上題跋為:“長河曉行得此景,迷漫煙霧,何必米山?”并非是看低米芾,而是造化實為更高明的“老師”。這些都能看出惲南田更看重從自然中獲取創作資源,甚至從自然中所得的感悟能夠超越前人。然而他的寫生并不是說只要求每日對花寫照,不用臨習古人的畫作,他是在“以古人為師”的基礎上進一步“師撫造化”,他的《南田畫跋》中另有一則直接表明了他的觀點:“寫生之技即以古人為師擾未臻妙,必進而師撫造化,庶幾極妍盡態而為大雅之宗。”在《春煙圖》上他又寫了自己的體會:“似得造化之妙,初師大年,既落筆,覺大年胸次殊少此物,欲駕而上之,為天地留此云影。”直言在真正的造化之妙面前,不必受到古人技法的束縛,直接在造化之中感悟,這是更高一層的境界。他并沒有將前人的成就看成是無法跨越的頂峰,他深信自己在寫生之技推動下能夠超越前人,取得更高的成就。
二、海岳開襟
其畫跋中還有這樣一則:“近日寫生家多宗余沒骨花圖,一變為秾麗俗習,時足以悅目賞心。然傳模既久,將為濫觴。余故亟稱宋人澹雅一種,欲使脂粉華靡之態,復還本色。”從中可以看出繪畫方法久經傳模就會偏離本來的宗旨,他強調復還本色中的“本色”就是指描繪對象的本來面貌,實質上還是強調繪畫的自然本色,而要“復還本色”就必須親自觀察,對花臨寫,也就是寫生。
他的寫生精神不僅僅在畫跋中能夠體現,他是真正去實踐了自己的繪畫理論的,他在自己的庭院中滿植蔬果花卉,案頭常常有新鮮的花卉供其臨寫,甚至在這樣的習慣養成之后,身邊可見的一切都可以成為他的描繪對象。“深秋池館,晝夢徘徊,風月一交,心魂再蕩。撫桐盤桓,悠然把菊,抽毫點色,將與寒暑臥游一室,如南華真人化蝶時也。”而《題月季小幀》跋曰:“南田籬下月季,較他本稍肥,花極豐腴,色豐態媚,不欲使芙蓉獨霸霜國。予愛其意能自華擅于零秋,戲為留照。”可見寫生已根植于南田的生活中,他并沒有將寫生作為專門的繪畫任務,而是自然而然地將生活與寫生融合起來,既不會耗時耗力,又不覺無趣,甚至他還頗為享受這樣的生活,“戲為留照”。可以說,他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他積累寫生素材的機會,把生活變成一種享受,與自己的畫藝緊密地結合到一起,可謂“見海岳,開胸襟,納靈杰之氣”。
《古柏幽篁圖》中說:“余家南田有古柏,其下種月季花,花無間歇,靜媚悅人,當天寒,紅翠相映,似不肯讓后凋于松柏也。”結合畫面就能發現這是一幅非常精彩的寫生作品,他就將身邊的景區作為描繪對象,在長久觀察之下甚至能夠發現月季能夠堅持至天寒之時,不肯認輸的品性,如果不是寫生、不是長久的觀察肯定不能有如此言論,也不可能畫出這樣的作品來。“余在北堂閑居,灌花蒔香,涉趣幽艷。玩樂秋容,資我吟嘯。庶幾自比于滕華道隱之間,有萬象在旁意。對此忘饑,可以無悶矣。”南田將自己置身于一個花草的世界里,以畫筆為媒介與它們交流。
三、傳播寫生觀念
南田一生以賣畫為生,清貧困窘卻怡然自得,他未曾出過遠門,一直在江浙一帶徘徊,但是他珍惜每次出去的機會,與當時繪畫大家相交。他的自述中有這樣一段:“江南種菊之盛,無如練川、婁東,而吾澄江欲與相敵,每于深秋游賞,載丹粉以視造化之奇麗,意甚樂之。”他不僅將自己身邊布置得親近自然方便寫生,他也抓住難得的外出機會來進行寫生,“惲王相交”一直是繪畫史上的美談,他們二人畫風相近,甚至連近代收藏大家也未能區分。《紅蓮圖軸》是他與唐于光合作而成,畫跋中也提到了“余與唐匹士研思寫生”這樣的話語,可見他不僅僅是自己堅持寫生甚至不遺余力地勸說身邊的友人,在一起經常進行這樣的交流。
惲南田的寫生是深入骨髓的觀念,如他而言,寫生是一種情懷。他把身邊的一草一木當作生命的伴侶,以一管毛筆結交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