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沖
【摘要】本文主要以寫意人物畫的發展作為討論基礎,對其現狀進行分析、梳理,并對現代寫意人物的民族性進行反思。
【關鍵詞】現代寫意人物畫;民族性;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一、現代寫意人物畫歷史脈絡及現狀分析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社會發展形勢復雜,社會的變革深刻地影響著藝術領域。在這時期,出現了呂鳳子、徐悲鴻、林風眠、蔣兆和等早期的畫家,他們在宋元明清的寫意人物基礎上開啟了現代寫意人物畫的先河。傳統的繪畫技法和藝術思想與西方藝術相結合,一改人物畫衰落的局面,給寫意人物畫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準確的人體解剖和真實的光影造型成為現代寫意人物畫的標志性技法,傳統的創作題材也在此時發生改變,更加貼近社會現實。這些畫家的作品都是近現代中國寫意人物畫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文藝方針政策沿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讓新中國的文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片繁榮景象。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孕育出一大批畫家,這些畫家大多數都有著較好的素描造型基礎,基本功扎實。像劉文西就是畢業于油畫專業,在之后的寫意人物畫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將西方古典繪畫與中國傳統繪畫融合,但是南北方的畫家們在風格上又表現出不同的方向。盧沉、劉文西等人代表北方的風格,他們注重造型的準確、筆墨的皴擦和積染。南方的方增先、周昌谷、吳山明等人用墨靈動多變,用色通透自然,用筆上更注重氣韻的表達,作品透露出了江南一帶寫意花鳥畫對其產生影響。他們的作品多表現領袖、戰士、工人、農民,反映出當時“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氛圍。不論南北,這些畫家的在現代寫意人物畫上的努力探索較好地解決了新時期寫意人物的表現問題,在造型與筆墨結合上面做出了很多探索,為之后的現代寫意人物畫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85新潮“以后,在西方現當代思想影響下的美術學院造就了一批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青年畫家,他們見證了國家經濟走向繁榮、各種文化思潮涌現的全球化時代。各種新技術、新事物的出現,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時代。這一時期以周京新、劉慶和、田黎明等人為代表,這一代畫家經過扼殺藝術個性的十年動亂后,對藝術多元化發展表現出很大的熱情,蘇聯美術模式不再一家獨大。在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下,寫意人物畫打開了新的局面,這一代的畫家所處的時期已經沒有像“文革”那樣的政治限制,藝術創作氛圍的寬松使他們可以嘗試各種各樣藝術形式。這些畫家積極地在創作和理論上開拓現代寫意人物畫的新領域,為藝術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二、現代寫意人物畫發展趨勢
從整個現代寫意人物畫的發展演進情況來看,我們可以從融合中西的角度概括出兩個大的趨勢:第一種,順著傳統寫意人物畫的道路繼續進行藝術探索。這一類的創作沿著傳統繪畫審美的方向,在人物造型、技法等方面繼續著傳統的路子。呂鳳子、王孟奇是為數不多的堅持傳統寫意人物創作的:第二種,在西方現代繪畫觀念的影響下,以吸收傳統繪畫思想為主要特征的。這種路子的創作不但有傳統寫意人物畫的長處,而且還吸收西方繪畫語言的營養,同時在對傳統的吸收上還包括一些民間藝術傳統。從數量龐大的作品中來看,大多數藝術家選擇了這個方向,這個方向是符合歷史規律的,只有新鮮血液的融合才能生長出鮮活的藝術來,停滯不前和對自我的全盤否定都是很難生存和發展的。
在西方藝術觀念影響下的現代寫意人物畫還可以分出兩個方向:以“中”為主和以“西”為主。以“中”為主即以中國傳統的寫意語言為基礎,從中國傳統寫意畫的技法為出發點來創造新的筆墨語言,這個方向以周京新、李孝萱、劉慶和等人為代表,這屬于以傳統為主,借鑒西方的藝術形式為輔的,他們的寫意人物是以探索人的精神和內心世界為主要命題。以“西”為主即基于西方繪畫精神的水墨實驗,以此來探索現代寫意人物畫的創新問題,以田黎明、趙奇、王彥萍、黃一瀚等為代表。在現代化的城市進程和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影響下,畫家們渴望能夠得到對描繪當下生活有實際意義的筆墨語言來詮釋、解讀我們當下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空間,用一種實驗語言來建構自己的藝術世界。
綜上所述,現代寫意人物畫的發展是朝著多元化的方向去發展。不論處于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都不會脫離“人本”的屬性,將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反映現代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情境,這也是對毛澤東“文藝為大眾服務”思想的新發展。在不舍棄水墨的基本媒材、語言表達方式的前提下,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與時代同行,積極引導著人類社會朝著光明和希望前進。
三、現代寫意人物畫的民族性反思
經過“五四運動”后,對傳統思想體系的否定直接影響到藝術思想,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東西也隨著封建王朝而覆滅。從陳獨秀開始掀起打倒“四王”程式化風格繪畫的大旗,到徐悲鴻繼承著康有為“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的思想,他們都將西方的繪畫思想作為改造中國畫的武器,雖然他們的思想對現代寫意人物畫創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此而引發的問題我們將如何去面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本質精神將何去何從?寫意人物畫的民族性將如何體現?
我國著名學者費孝通在1977年提出“文化自覺”這個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覺”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勢,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它化。”用六個字來概括就是“自知”“自信”“自然”,最后通達自覺。在如何體現寫意人物畫的民族性方面,費孝通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依據和解釋,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道路和方向。首先,我們在對待傳統藝術思想上一定要有謙虛的態度,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對其任意評價、批判和人云亦云。然后,對傳統藝術思想要下功夫深入研究,達到“自知”,這也是為了不受他人毫無根據的評價和批判而準備的。有些時候一提到“傳統”我們就會感到“落后”“過時”,可事實上是這樣的嗎?我們說的話、寫的字哪個不是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歷練,沒有這些恐怕我們連基本的中國人也算不上了。在我們坐著奔馳、寶馬,喝著紅酒,享受著現代化帶給我們的一切的時候,是否該想想是什么真正支撐我們整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支柱,到底什么是讓我們在全世界面前值得驕傲的呢?
只有真正去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心里才能有“底”,才能在那些崇洋媚外的人面前真正的自信起來。而且,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相悖。比如,法國在政治改革后,并沒有將傳統文化顛覆,而是保留了封建時代的底蘊,對自己的文化相當的自信和驕傲。而在我們的意識中卻是聽到“封建”二字,便遠遠地離開,真的是這樣嗎?古代的藝術、文學,還有流傳下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習俗,哪一樣不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些是我們樹立民族自信的根基,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如今時代已經改變,當初的無奈在今日已經無存,我們在意識到問題后應該做的是去修復和彌補它,讓本該屬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審美價值重新得到自我認同,這同時也是在尋找迷失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