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鋒
風投機制很多創業者把上市作為一大追求,但上市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對于很多羽翼未豐的創業公司來說,上市也可能是與危險較量的開始。
去年11月,獨角獸公司Square上市。這家熱門的硅谷初創公司當時的發行價僅為9美元,按發行價計算的市值僅為26.6億美元,較該公司最后一輪融資時60億美元的估值縮水56%。
Square從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完成公司最后一輪融資,對應每股股價為15.46美元。根據Square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如果公司首次公開招股價格低于最后一輪融資時的股價,參與最后一輪融資的投資人將會獲得額外的補償。
然而這樣的現象并非是偶然。
上市意味著估值下滑?
投資界對于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并且創辦時間相對較短的公司稱為“獨角獸”。如今,有大量的獨角獸在上市之后由于有更多真實可靠的數據曝光,在投資人面前反而失去了神秘感,從而導致了股價和市值的大幅下跌:
LendingClub上市后嚴重跑輸市場,上市后跌幅高達50%,市值也回落到如今僅有的48億美元;GoPro也同樣大幅下跌,從近150億美元市值萎縮至28億美元;Fitbit會不會還沒跌到位?即使如此目前的估值也已經下跌將近50%……
反過來倒推,假如這些公司并未上市呢?到底是這些公司的基本面還是上市本身成為了估值下跌的促發因素?
LendingClub表面似乎看不出來大幅的回落,收入依然實現100%的增長,單季度也從過去持續虧損轉為盈利,但這些似乎都無法阻擋投資人對于其盈利模式新鮮感的回落,致使其市值出現大幅的回落。
該公司2014年底上市時的PS估值高達50倍,而2015年過去后這個估值回落到了10倍左右,其市值大幅回落的根本原因,更多的還是在于投資人對于其模式的心理認知的回落。
試想,如果LendingClub不上市,依然保持著互聯網金融第一股,它的估值是否有可能不是現在的48億美元,而是200億美元或者至少維持在80~100億美元的水平。
為什么投資人的預期總是在上市之后才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難道上市本身才是喊出“皇帝的新裝”的小孩?如果可以,大量獨角獸是否更加愿意保持一直非上市的地位?
其根源就在于:“Easy Money + 大佬坐莊”模式。
如圖2所示,上市前融資的規模如今已經和2000年互聯網泡沫相當 ,而不同的是非上市融資的規模要遠遠大于IPO融資規模,融資也更加容易??梢妼τ诤芏嗒毥谦F而言,保持非上市狀態也許會認為是更加理想的狀態。
然而,在沒有IPO嚴格的審核下進行如此巨額的融資,無論對投資人還是企業本身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這些“獨角獸”很容易在偏離行業標準的情況下,發布出一些虛假錯誤的財務狀況。
這些年輕的科技公司都在爭先恐后地想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希望投資人能給它們的企業注入大量的金錢,讓企業壯大,同時也為了讓自己一夜暴富。在這期間,這些企業甚至并不按常規出牌,為了讓自己的企業看起來遠遠超過自身的營業額,它們甚至兜售非常規的“預定額”“年度經常性收入”以及其他一些可以讓企業的估值看上去冠冕堂皇的數據。
與此同時,這種做法又完全沒有違反任何安全條例,因為這些企業都沒有上市,也沒有進入IPO階段。
有人會說,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話,它們也可以使用稱為“非公認會計原則”的融資條件。但是,它們必須要解析清楚公布的那些財務數據,并且需要公開說明這些非常規的數據,是如何與常規的通過會計規則統計出來的數據有所不同。
有意思的是,追隨著企業那些模糊的非正規的融資條件數據的投資人,反過來又會將企業估值的泡沫給吹得越來越大,大到讓這些羽翼還沒完全豐滿的初創企業完全沒有可以犯錯的、回旋的余地。
資本的游戲
除了極少數最后被證實的案例以外,大部分的案例不過是在整個鏈條中玩一場游戲。
不僅是短期缺乏流動性這一點,風投的投資邏輯甚至和當前A股有類似的地方,是一個沒有做空及短期內沒有賣出機制的市場。其中的關鍵點在于:性感的故事,不可證偽,可以坐莊的市場,缺乏監管以及源源不斷的資金。
有一點區別在于,在這個沒有賣出機制的市場中,定價機制是由數量有限的硅谷(或其他地區)投資圈決定。而這類投資圈的投資公司均不承擔頭寸虧損,而Capital Call的機制,導致必須要有投資才能收取穩定管理費的沖動。而在聯合坐莊更加容易、又缺乏監管的市場,拉高龍頭公司估值提升整個組合估值水平的沖動,似乎又很容易形成默契。
源源不斷的Easy Money是一場Show的關鍵。在性感故事以及廉價資金的推動下,風投的彈藥源源不斷。
一切又歸于平寂?
然而,美聯儲加息是否會逐漸改變這一切?
高收益品種普遍降溫
長久以來的低利率環境令投資者尋求相對風險更高的高收益品種 ,比如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業主有限合伙、杠桿收購等。但是隨著美聯儲的加息步伐臨近,風險偏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投資者正在抓緊時間撤離這些曾經的熱門市場。
投資沖動開始降溫
從全球火車頭的美國市場來看,2015年三季度VC市場繼續有降溫的趨勢,除了依靠少數大項目支撐保持投資規模維持在200億美元以上外,投資筆數已經快速回落至1 444筆,無論同比還是環比都有較大幅度滑坡。
資金退出很少,堰塞湖嚴重
其實和火爆的投融資市場相比,退出市場一直相對平淡 ,這表明大量VC資金依然在非上市狀態打轉、玩耍。
基金募集市場降溫明顯,后續火力堪憂
LP們、出資人們終于開始擔憂了,而在整套邏輯中最重要的“源源不斷”的資金彈藥似乎也面臨快速下降甚至枯竭的擔憂。當然,在全球經濟滑坡,通脹低迷的市場,資金泛濫依然尚可維持。
對于現在是否就是泡沫破滅的時候尚未可知,但對于投資人而言,是否依然應該如之前一樣一味追求非上市獨角獸,而絲毫不考慮流動性成本的局面的確值得讓人深思。畢竟,除開中國A股,很多地區的二級市場與一級市場價格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倒掛。市場的不確定性仍猶如夢魘般久久不會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