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丞,孫佳寧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
淺析日本設計發展中的侘寂主義
陳奕丞,孫佳寧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侘寂最早來源于中國的禪宗思想,在粗糙的原材料的外表和經過長期使用帶來的磨損和美感在特定的環境下達到的一種特殊的審美境界。侘寂風格一直被稱為是宜家家具、蘋果公司、無印良品等商業產品的設計思路源頭,并且在魅族公司所研發設計的Flyme系統都宣稱融入了魅族團隊與J·Wong黃章的“詫寂美學”。侘寂代表著日本文化中的一種思想、美學和價值觀,正在逐漸滲透在我們設計生活的方方面面。侘寂蘊含著禪宗精神,而禪即是生活。日本的茶道,花道,設計,建筑等都相關事物都多多少少受到這種美學的影響。探究侘寂美學的定義、內涵及源流,分析侘寂美學對日本各個時期設計發展的影響,并且對于日后研究設計風格化的趨勢也有重大意義。
侘寂;千利休;古樸;枯山水
侘寂最早來源于中國的禪宗思想。侘和寂這兩個字應該分開來理解,他們所表達的是兩種含義。這兩種不同的含義結合起來,才構成了這種獨特的美學。
簡陋是侘最根本的含義。簡陋,適應于簡陋,在宗教流派的禪宗里,認為簡陋,是一種美德。在遙遠的戰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茶道家——千利休,正是這位偉大的差到家創造了侘茶,并且他把這種精神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他稱之為:麁相。麁相的日文原意是外表粗糙,內在完美,中國有句古話叫秀外慧中,而麁相正與之相反,講究的是“陋外慧中”。日本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正是融入了侘寂美學的內涵。在喝茶的時候,在乎的不是茶具的奢侈華麗,茶葉的名貴以及環境的高雅,而是品茶時的“清凈之心”。
寂(也可以寫做“錆”)的原意是“生銹,舊化”。字的原義雖然是來源于中文,但在松尾芭蕉(江戶時代前期的一位俳諧師的署名)的影響下,以及能樂(主要描寫死亡·死與生的一種傳統藝術)的推動下,寂從這種力量的推動之下,逐漸萌生出了一種更加深層次的含義:從老舊的物體(人)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這種美感與侘的相似點在于,都在反復訴說一種“不依托于外在”的美。
說起日本設計史中的侘寂美學源流,就不得不提日本的茶道和禪那。日本茶道十五世紀中期到十六世紀,最初稱為“茶湯”、”茶湯”,千利休將茶道稱之為“數寄道”,而江戶時期才稱之為“茶道”。當時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盛行,而日本的設計鼻祖們在擺脫中國文化影響的過程中發現了侘寂美學。武野紹鷗則將它發展成為了一種認知需求:簡單的形式是對人類內在本質復雜性的投射。舉個例子,與中國的精雕細琢的宮殿裝飾,武野則更喜歡像劉禹錫筆下的《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后來在千利休的帶領下把茶道的美學推向了一種極致:深刻的簡單與寂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千利休的設計的茶室,簡單到驚人,但卻能通過簡單裝飾(布置)創造各種意象或意境。
說起最具有代表侘寂美學的設計就不能不提無印良品的設計了。而作為無印良品的設計總監——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他是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并且著有每一位設計師甚至是設計愛好者都必讀的《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來源于百度百科)。而在EXPO2005(日本愛知世博會)中的宣傳海報(圖一)和以及圖冊《本草圖說》的插圖正是出自原研哉大師之手。
在《產品設計中的wabi-sabi美學研究風格》中,作者將侘寂分為五種表現形式,即:殘缺之美、空寂之美、痕跡之美、凈素之美以及原初之態。而原研哉的設計應屬于凈素之美,原初之態。設計所采用的均為原始素材,這屆愛知世博會的主題為“自然的睿智”,采用代表自然本原的動物與植物作為海報的主體,強調自然古樸,體現出一種返璞歸真的質感。沒有復雜的圖案和令人炫目的色彩顯得更加自然,原研哉將這幅海報將侘寂美學展現的淋漓盡致,就像他所設計的無印良品商品所傳達給顧客的感覺,不是“這個,很好”而是“這個就好”這也正是侘寂想要表達對世間一切人、物、事的感悟。
侘寂美學實質上是用物質上的“少”來尋求精神上的“多”,想要真正理解侘寂的含義,就需要充分的理解“空”的內涵。在日本的設計中,可以找到許多侘寂美學的影子。而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短短的五十年時間,日本不論是平面設計還是工業設計,服裝設計還是建筑設計,都躋身世界前列,其作品具有國際化,多元化的風格。這不單單是因為日本對西方國家的借鑒與學習,而是融入了像侘寂這樣的本土美學,才使得日本的設計在世界舞臺上獨樹一幟。而一海之隔的我國,與日本在很多方面有著相似性,并且有著比鄰國更悠久的歷史和更多的藝術流派。作為中國的設計者和藝術研究者來說,不僅應該要傳承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更加應該端正我們對藝術和設計的態度。從根本上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文化瑰寶,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1]張節末.禪宗美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范瑞華.禪學與禪意畫[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3]鈴木大拙.劉大悲譯.禪與生活[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陳奕丞(1975-),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青島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
TP202
A
1671-1602(2016)18-0046-01
孫佳寧,女,漢族,山西人,研究生在讀,青島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