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冶琛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400)
?
新公共服務理論視角下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選擇
熊冶琛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4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經濟也得到了騰飛。但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使得我國城鄉差距問題日益嚴重,不容忽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的態勢不斷擴大,也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制約因素。本文分析了我國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現狀,并從新公共服務理論的視角簡要分析了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路徑。
新公共服務理論;城鄉差距;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重要代表是美國著名公共管理學家羅伯特·登哈特。登哈特夫婦歸納總結了幾條新公共服務的原則:一是要服務而非掌舵。意思是作為公共管理者應該以服務為宗旨,要幫助人民實現和表達他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掌控社會;二是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意思是管理者和人民共同的利益和責任是作為目標而不是附加產物存在的;三是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意思是只有通過集體戰略性的思考和協作才能民主高效地貫徹執行人民所需要的公共政策;四是服務于人民而不是顧客。意思是政府不能像企業家對顧客一樣去服務于人民;五是責任并不是單一的。意思是政府除了當前市場還對社會價值,人民利益和法律等都有責任;六是重視人而不只是生產率。意思是政府不能只關注生產率更要突出“人來管理”的重要性;七是必須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事務。強調了政府是屬于全體人民的。
2.1城鄉義務教育服務的差距
教育服務的公平既關系到社會成員的權利公平,也關系到機會公平。建國以來,我國義務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城鄉居民在教育投入分配、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從學校教學儀器,校舍建設的質量等硬件設施方面就能深刻反映出城鄉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的差距。由于農村經濟條件比較落后,導致其教學條件、薪資待遇都比城市差,這直接導致了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優秀教師都集中到了城市,此外,城市中大部分中小學教師的學歷都是大專以上,而農村的大多都是中專或高中學歷,也加劇了城鄉教學質量的不平衡。
2.2城鄉公共衛生服務的差距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我國公共衛生財力投入、醫療衛生資源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導致城鄉之間的衛生服務水平有著很大的差別。
盡管政府加大對城鄉公共衛生的投入,城鄉人均衛生費用都有了較大的增長,但城鄉人均衛生費用還是存在較大差距。而除了政府投入外,城鄉居民個人也要承擔相應的醫療衛生費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高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但農村居民個人承擔的醫療費用支出占其全年消費性支出的比重卻高于城鎮居民。
我國城鄉醫療衛生費用的差距導致醫療衛生資源分布的不均等問題惡化,醫療資源在城市過度集中,而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卻極為落后。
2.3城鄉基本社會保障的差距
在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因其身份不同所享受到的社會保障也存在天壤之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于09年年底在全國試點,但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農民參保率只有57.59%,其中老年人的參保率更是微乎其微。相較之下,城市老年人的養老保險覆蓋率則超過了70%。
農村在城鄉醫療保障方面也遠不及城鎮。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本覆蓋了城鎮的全體職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因病致死,因病返貧的問題,但保障水平低、登記和報銷程序繁瑣、籌資水平低等問題也開始浮現出來。
3.1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新公共服務理論重視人而不只是生產率,因此在行政工作的過程中,政府不能僅僅只重視效率更要注重人,包括全體人民和公共行政人員。首先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務質量,其次要始終強調人民的權力,切實保護人民的公共利益。在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把公民放在工作的中心,全心全意為公民服務。特別是要尊重和保障農民的基本權利,時刻關注農民相關的需求和期望。
3.2要以增進公共利益為目標
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只有滿足公共需要和期望的政策和方針,才能確保很好的貫徹執行,才能通過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合作從而最終得到預期結果。而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應當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必須以增進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目標。
3.3要強化政府的責任意識
新公共服務理論強調政府的責任并非是單一的,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責任意識并且厘清責任。只有各級政府間科學分工和有效協作,才能確保有效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只有合理明確的界定不同層級政府所承擔的不同公共服務職責,才能確保有效的供給基本公共服務。同時,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的監督、管理和投入,積極改善過去“投入少、監督缺、管理松”的情況。
3.4要加強民主參與和監督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原則中提出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意味著政府公共服務的對象是民眾,服務的最終目的是滿足民眾的需求。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直接受益主體是農民,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對農民的整合機制、利益再分配機制和利益表達等機制建設的不斷加強,從而使農民成為農村基本公共產品供給中真正的參與者、監督者、自理者和受益者。
[1][美]珍妮特·登哈特等,丁煌譯.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4.
[2][美]羅伯特·B·登哈特.公共組織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熊冶琛(1992.08-),女,漢族,湖南湘鄉,湘潭大學,研究生,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
D63
A
1671-1602(2016)18-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