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麗江 674100)
?
我國供給側改革問題探討
楊海燕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麗江 674100)
供需錯位”已成為阻擋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路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可以通過加速經濟結構轉型重新分配經濟蛋糕,鼓勵兩眾兩創提升創新轉化,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注重以中長期的高質量制度供給統領全局的創新模式來促進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概念;根源;策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03年后,中國央企生產力變革變得很緩慢,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幾大行業,虧損面已經達到80%,產業的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產能過剩很嚴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幾大行業的生產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狀態,這幾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占了70%—80%。中國供需關系正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失衡。“供需錯位”已成為阻擋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路障:一方面,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因此,強調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生產、供給端入手,調整供給結構,為真正啟動內需,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尋求路徑。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為了保增長或穩增長,中國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針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宏觀調控政策,如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政府投資政策,這些政策確實起到了保增長或穩增長的效果。中國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問題。這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去有針對性地解決。
3.1加速經濟結構轉型,重新分配經濟蛋糕
從生產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激發消費傾向,導致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占比進一步上升,而第二產業中的傳統工業部門占比將明顯收縮。而從收入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引發經濟蛋糕的重新分配:減稅將導致生產稅凈額占比下降,加速折舊和產能去化將導致固定資產折舊占比短期上升、長期趨降,降低成本和產能去化將導致企業營業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轉以及提高人力資本,將導致勞動者報酬上升。
3.2鼓勵兩眾兩創,提升創新轉化
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同樣需要有便利的資源和寬松的成長環境,從而提高創新者的存活率和創新產品的轉化率。李克強總理在14 年9 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過去一年中,國務院及各部委也紛紛出臺優惠政策措施。一是推進產學研結合,從而提高創新成果工業轉化率。二是為創業企業提供更為便利的資金支持,譬如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三是實施針對創新型企業的稅收優惠和費用減免,譬如研發費用抵稅等。
3.3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
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終就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政策對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三個層面的要素配置扭曲:一是企業內部要素的配置及其組合,這主要取決于企業家精神,靠企業科學管理來實現。比如說改革開放之初的大包干就改變了勞動力與土地的組合方式,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產出就提高了,這是最微觀層面的。二是企業間要素配置的結構,就是說資源要更多地配置到優質企業、有競爭力的企業、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全社會的效率才會提高。上世紀90年代對國有企業進行的戰略性結構調整解決的其實就是企業間資源配置效率的問題。現在說要解決僵尸企業的問題,實際還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三是產業間要素配置的結構,也就是通常說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要讓資源更多地流向有需求、有前途、效益高的產業和經濟形態,比如說從農業流向非農產業,從工業流向服務業,從傳統產業流向新興產業等等。改革開放以來,億萬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轉移到非農產業,其實就是最大的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的實踐。
3.4注重以中長期的高質量制度供給統領全局的創新模式
取代短期需求調控為主的凱恩斯主義模式,在優化供給側環境機制中,強調以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的潛能,構建、塑造和強化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賈康建議,立即調整人口政策,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優化實施人力資本戰略;積極審慎推動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流轉制度;全面實施金融改革,積極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切實改革,為企業經營創業活動“松綁”、“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設創新型國家。
[1]清理與嚴禁核準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J].中國建材資訊,2013,(04).
[2]張利娟.源流并舉破解產能過剩[J].中國報道,2016,(01).
[3]李云.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福建質量管理,2016,(03).
F12
A
1671-1602(2016)18-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