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儀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教育對于社會流動的意義
蔡旭儀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個體接受教育的本質意義是什么?這不是本文要回答的問題,本文要探究的是教育對于社會流動的意義,要回答這個問題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教育的目的和本質。中國的教育被披上了一件鍍金的“外衣”:知識改變命運。但是恢復高考將近40年里,教育是否改變了某些群體的命運,教育是否達到了某些群體向上流動的目的,如今的社會結構能否使“教育無用論”走出困境。
教育;社會流動;社會結構;讀書無用論
本文研究的緣起主要是因為筆者看到一個統計數字:中科院社會學博士后的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為“讀書無用”:村莊貧困層認同度62.32%、農村中間層37.24%;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村莊貧困層認為讀書無用的比例最高。這樣的數字使筆者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個社會類新聞:偏遠農村的農民在兒子考上大學時無比自豪,但是當兒子四年大學生活結束卻沒有找到想象中的好工作時的沮喪和質疑。其實這是一種社會現實的縮影,那么曾經的“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的社會口號是不是就要被淹沒在“讀書無用論”的浪潮下。
2.1社會流動
一個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從一個社會階級或階層轉到另一個社會階級或階層,從一種社會地位向另一種社會地位,從一種職業向另一種職業的轉變的過程叫做社會流動。它是社會結構自我調節的機制之一。社會分層是一種普遍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是由各個階級、階層組成的分層體系。社會流動的程度與社會分層體系封閉或開放的程度密切相關。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社會的階級、階層體系是封閉式或半封閉式的,社會流動非常稀少。現代工業社會,社會分層體系是開放的,社會流動比較普遍。
根據社會流動的方向、參照基點和原因,社會流動可相應地劃分為如下3種類型。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一生的流動和代際流動;自由流動和結構性流動。
2.2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諸要素穩定的關系及構成方式,即相互關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構成的相對穩定的網絡,社會結構的主要內容有群體結構、組織結構、社區結構、制度結構、意識形態結構。社會結構是根據社會需要而自然形成或人為建立起來的,社會結構運行的過程也是社會結構發揮其社會功能的過程。當社會結構運行遇到某些障礙或產生某些病變的時候,社會結構預定的社會功能隨之遭到破壞。功能性失調,因此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就稱之為功能失調性社會問題。
社會的底層人民或者說有享受到教育帶來改變的人們放棄了教育在推崇一種思想“教育無用論”。因為很多的現實例子似乎在傳遞:教育對于促進個體的向上社會流動的功能弱化了。接受過高等教育不一定會使得個體的工作和收入能夠達到理想狀態。然而城市中產階級對于自己孩子教育上的投入卻令人不容忽視,一位媽媽在暑假讓孩子參加課外輔導就花費了32萬元。處在社會中層的個體,經濟上有一定的能力,他們把上升到上層社會的希望傳遞給了子女,他們不惜花費重金讓孩子去輔導班接受更多的知識和見識,他們對底層的群體避之不及。
中產階級的孩子,也許是學業壓力最大的一個群體,這源于他們父母內心深處巨大的不安全感:畢竟,與社會上層相比,他們的孩子輸不起。①然而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沒有經濟上的支撐也看不到希望,他們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由于受到種種的制度阻礙甚至排斥而難以達到向上流動,這對于農村大學生本人及其家庭都打擊極大,這也很容易激化社會矛盾。
學校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養社會成員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學歷已然成為尋求社會職業的基本條件。清華大學數據證明,迄今為止,中國農業戶籍轉為城鎮戶籍(非農業戶籍)的三種最主要的渠道是:升學參軍的占23.9%,家屬隨遷的占22.6%,招工轉干的占14.9%,其他的渠道包括購置房產、征地拆遷、城市擴建、積分落戶、投資落戶等等,比例都很低。②其實從這些數據中就可以看出,教育在整個社會大背景下對于社會身份的轉變起到作用。
對于個體來說接受高等教育是向上流動的有效途徑,但是目前中國社會的發展使得高等教育在社會流動方面的功能弱化,其背后的深層原因是大學的擴招,培養質量的下降,使得大學生供大于求;同時教育的不公平也正在減弱高等教育的公信力以及對社會流動的促進作用。
教育始終是大部分人實現垂直向上流動的動力機制,教育可以使社會成員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從而獲得相應的社會資源。成員個體需要在此基礎上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在中國社會擁有先賦條件能力的群體只是小部分,他們具有不如成功的便捷條件。但是這些都不是放棄教育的說辭,因為就當下中國社會來說,教育是中國社會階層再生產的途徑,如果放棄高等教育的機會,那么階層講會持續固化。但是教育作為社會階層的孵化器也不需要焦慮狂熱的追捧,讓自己的孩子奔波在輔導班的路上。同時,要建構一個逐步完善的社會結構,當人們的地位獲得主要依靠的是知識與能力而不是先賦條件和資本時,教育的作用就會逐步發揮出來。
注釋:
①熊易寒.中國中產階級的三副面孔.文化縱橫,2016,(8).
②李強.教育與中國社會階層流動.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2015,(6).
[1]熊易寒.中國中產階級的三副面孔.文化縱橫,2016,(8).
[2]李強.教育與中國社會階層流動.學習與探索,2015,(2).
[3]張永.教育與社會流動關系的探析.教育,2013,(35).
[4]向冠春,劉娜.我國高等教育與社會流動關系嬗變.現代教育管理,2011,(1).
[5]王寶璽.高等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對策研究——教育公平與和諧社會建設的視角.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4).
蔡旭儀(1990.08—),山東青島人,沈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社會學專業。
G64
A
1671-1602(2016)18-0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