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鵬 彭立學 楊欣艷(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
當代大學生官德意識教育的路徑選擇與模式構建
王桂鵬彭立學楊欣艷(佳木斯大學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官德并非官員本身的道德思想延伸,是管理型人才在管理中意識形態的道德性選擇。當代大學生受傳統思想文化價值觀影響,官本位思想嚴重,其大學期間的官德意識教育的前瞻性與必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學團工作者作為學生工作管理人員,因管理工作的特征所選拔的學生干部,其官德意識的教育理應作為一項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本文志在從制度倫理層面強化官德建設,改變傳統方法,強調道德內化機制,通過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官德意識教育工作前瞻性質的開展,實現對官德規范的把握和社會道德責任的養成,為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大學生;官德;意識教育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35
“官德”還可以稱之為“政德”,主要是指為官從政人員在行使權力以及從事公務活動期間所具有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以及道德行為。官德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官從政人員的德行素質,還代表了為官從政人員必須要嚴格遵守的行為規范與道德準則。【1】在現代中國,領導干部在受到人民群眾委托積極行使公共權力以及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政治建設活動、經濟建設活動、文化建設活動與生態建設活動的時候,構成了較高層次的道德主體。從該層面出發,官德屬于管理群體行使公共權力以及管理社會事務過程中必須要具有的專業素質與道德準則。
官德具有民主性、民族性、繼承性等顯著特征。馬列主義執政黨的官德,受其民主的政治價值觀影響,也受其民主的政治制度倫理影響,更被其民主的方式和手段影響著,屬于官德建設工作的價值核心以及根本導向。官德作為特定形勢下的意識形態,其道德植根到民族文化土壤中,而且民族上的差異也會使道德習慣、道德評判標準以及相應的道德評價方式存在不同。從某種程度上講,官德是社會發展期間的主導道德,同時也是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意志的重要反映。由于任何管理都有著較強的客觀性以及社會性,應將其看作行政管理職業道德。還有部分專業學者提出了要借助公民教育來增強官德建設。道德灌輸的效果取決于官德內化機制是否完善。
當代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是套用經濟學術語“金本位”而形成的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正如“金本位”以黃金為單一的價值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官本位”思想是指僅以官職大小、官階高低為基本標準,或參照官階級別來衡量人們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的思維方式。【2】傳統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文化積淀的產物。封建的專制統治、自然經濟、倫理價值和科舉制度是傳統“官本位”思想的政治成因、經濟成因、文化成因和制度成因。
在大學生所開展的官德意識教育中,官本位是指所選拔的學生干部,以職位高低和權力大小作為動力,部分學生更是只關注自身的發展和現實的利益,學校以獲取榮譽、利益為奮斗目標,甚把入黨、當學生干部進行量化考核,表現出功利主義的價值趨向。在就業選擇上以工資待遇、晉升空間看做是衡量的標準,卻忽視了自身的崇高價值追求。目前,現代化社會資源在配置主體方面主要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為代表的市場主體,以履行公共管理職能為己任的政府主體,以非贏利性的非政府組織為代表的民間主體,其中前兩個社會資源的配置主體必然是多數大學生所積極向往的,作為不同的社會資源配置主體,個體所能支配和獲得的社會資源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就意味著能夠獲得更大的經濟回報。教育價值的官本位思想與泛商品化取向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思想上的偏倚。
大學生作為公民群體中的受教群體,進行完整的道德內化是官德意識教育的開展的根本依據。社會道德責任教育的不足就更需要在傳統文化價值缺失的今天加大對大學生道德意識教育的前瞻性和必要性。大學生官本位意識的存在不僅會對高校人文精神的發揚帶來負面影響,也對大學生自身職業發展以及社會公平乃至社會公平產生極大負面作用,大學需要構建適應社會與超越社會相統一的大學文化內涵。
從某種程度上講,官德建設工作屬于長期建設過程,僅僅依靠一種建設方法是難以達到效果最大化的,因此,在官德建設中,要高度重視環境優化、制度建設以及基礎教育的重要作用。而作為前瞻性基礎建設的大學生官德意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路徑選擇與模式構建上有以下幾點,包括:
1.模式一:大學文化精神的價值構建
大學文化精神是大學生官德意識教育的核心思想,其構建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要把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標準作為建構的基本依據;其構建還要突破現實社會的功利性,大學必須堅守和發展自我的象牙塔精神,將鉆研學問追求真理視為一種崇高的生活方式。根據現實需要和時代發展充實具有時代特征的大學文化精神內涵,使得公共管理與行政資源的再分配并不是大學生唯一的價值取向。
2.模式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動性
大學思想教育內容存在動態生成性特點,不僅要體現出時代特色,還必須要體現出一定的前瞻性。在現代化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思想教育的內容必須要對商品經濟挑戰情況作出積極回應,一方面要注重社會主流公民價值觀以及道德觀的傳播;另一方面還必須要將大學生教育為理性的經濟公民。大學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更加強調對學生權利以及責任意識的大力培養,應該教會學生學會理性的選擇以及科學化的價值判斷,在官德教育的價值取向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3.路徑一:大學自身的開放性效應
首先,應增強自身辦學的開放性應,與社會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機制,增強與就業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然后對帶有“官本位色彩”的選撥制度與人才錄用制度進行合理化調整,并弱化干部身份認知,積極建立起科學化的人才評價標準與人才選拔標準。其次,國家必須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市場職業準入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縮小主次勞動市場的薪金差異。促進非行政以及管理崗位在薪酬和社會職業聲望上提升,大學教育必須要適應現代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積極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體系,為大學生就業與經濟價值實現創造多元化平臺。
4.路徑二:道德責任的延伸
加強大學生對未來發展的期望,從單純性的教育逐漸轉變為生存性以及教育性相互并存的教育。大學期間的思想教育應該充分發揮對學生的引領功能,借助教育內容的豐富化,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起科學的擇業觀與人生價值觀,從而完成大學生官德意識教育的基礎建設。大學生官德意識教育引申為大學生的道德責任,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起著關鍵的作用。而當前的道德責任教育,仍舊滯留在宏大的敘事階段,教育內容空泛、符合化,教育目標設置高而遠,其教育形式較為單一,以傳統的書本講授為主,通過典型示范,為學生樹立道德責
任的楷模。
當今時代,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對道德責任的漠視,引發了許多嚴重的問題,面對道德責任危機,道德責任建設已成為我們時代的主題。從官德到社會道德責任,大學生官德意識教育無疑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來進行開展,更是一切的理論建設基礎。
大學生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道德責任的現狀不容樂觀,道德責任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自傷自殘、自暴自棄、漠視道德、逃避責任等等,其現狀令人堪憂,更遑論管理意識形態上的道德選擇。大學生的官德意識教育或者說道德責任建設是這個時代賦予的艱難命題,完成這一長效機制的建設與研究,對于現狀的改變有著根本性的意義。為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姜彥國重塑中國官德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4
[2]岳遠尊傳統“官本位”思想對當代大學生就業的消極影響及對策分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3
作者簡介:
王桂鵬(1976.4--)男,漢族,黑龍江省佳木斯人,現為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
彭立學:為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