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暉 曹克亮(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浙江杭州 310034)
?
中西方文學作品差異
邱晨暉曹克亮(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杭州310034)
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之后形成的。由于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各有不同,而文學作品作為文化的一種體現,也有著千差萬別。無論是從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對人文內涵的表達上,中西方文學作品都以獨特的魅力為世界文學增添了光輝,而研究這兩者之間的具體差異不僅有利于讀者今后的閱讀,同時還對研究世界文化作品的異同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將從中西方文學作品的差異入手,并通過具體的文學作品為例,來對兩者之間的不同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中西方;文學作品;差異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84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在社會上獲得的能力和形成的習慣。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文化也具有了本民族或國家的獨特特征。文化正是對當前國家或民族中的社會現象的一種反應,因此不同的社會形態所伴生出的文化也不同,而根據社會發展的程度不同,因而文化上也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先進落后的差異。而文學作品作為對社會文化的一種記錄形式,往往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其中包含多元的人文價值內涵值得人們去深入探討,因此本文將立足于中西方文學作品的差異,通過分析兩者之間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心理和社會背景四個方面差異來進行相關研究。
在中西方文學作品中,最不可忽視的就是文學作品中所蘊藏的價值觀差異。中國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古國,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一直受到了封建傳統思想道德的影響,因此在文學作品中也受到了影響,強調服從和遵守既有的道德準則,嚴厲打壓創新,社會生活的一切都要按照嚴格的等級規范制度來遵守,最重要的是,在封建道德規范中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受到了道德觀的限制和束縛,沒有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中,作者塑造的梁君璧這一女性人物形象就是中國封建道德的堅定維護者,她始終站在穆斯林民族的立場堅定地捍衛著回族的封建道德傳統,她通過插手后代婚姻的方式來堅守自身的信仰,用強制的方式讓這一傳統繼續傳承,同時她在對于自己丈夫和妹妹的戀情時,堅定的選擇了維護自己的婚姻,自己妹妹和丈夫的愛情完全背離了封建傳統道德和民族教規,因此她趕走了妹妹,成全了自己的婚姻。
而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的是主人公對于命運的抗爭與不服從,要在抗爭中實現自己的自身價值,同時通過研究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女性思想獨立而自由,勇敢而大膽,她們愿意去追求自身的幸福,獲得理想的人生。我們可以從《飄》中的郝思嘉這一人物形象中看到,她擁有頑強的意志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并且善于進行實踐,將自己的思想付諸為具體的實踐活動。而正是邁出的這一步,就可以明顯反映出中西方文學中人物形象的價值觀差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長期以來一直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維持經濟,所以十分重視天人之間的關系。而由于受到這種農業文明的深遠影響,無論是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都可以明顯感受到這種文化的表現,人們崇敬自然,順從自然,也用文字來表達自身對于大自然的贊美,同時對農民這一人物形象描寫也大
多為正面形象。如中國古代有《齊民要術》、《農桑輯要》、《農書》、《農政全書》等一系列關于農業生產的文學作品,中國在近代涌現出一批以農村生活為主題的文學作家,通過鄉間的人文風情的刻畫,表現出農村人民特有的淳樸善良,以質樸的語言反映出美好的農村現實生活。而對于西方的文學作品來說,從封建文明過渡到現代文明這一過程中,他們一直認為人類和自然是分開的,并認為人的意識是客觀地,是獨立于自然之外的,因此在其文學作品的表現中我們能感受到人類與大自然的抗爭,而這一思維深刻的表現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老人獨自一人與大自然進行抗爭,禁受住孤獨、饑餓、疼痛等等一系列的痛苦折磨最終才得以打敗鯊魚,終得平安。這也是人戰勝大海(自然)的一種具體表現,而這種抗爭中往往包含了人性堅強獨立的光輝,往往具有深刻的人文價值內涵。
中西方文學作品的差異也深刻的體現在讀者的閱讀心理上,中國長期以來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強調對自身的感悟和反省,同時也寄希望于一種美好的理想的追求。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義為思想核心,其中具有批判性思考的內涵。西方文學作品中主要希望在 天堂中得到人生的解脫,而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仍然是靠表現追求而不得的幻想來表現。從《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可以深刻的表現出來,這兩部作品中人物都是以悲劇作為結果,但是呈現出的悲劇性色彩的意義卻各有不同,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雖然男女主人公都以失去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作為代價,但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是到天國去團聚,為讀者敞開了想象的空間。而湯顯祖筆下的男女主人公夢中鐘情,死生離合,沖破束縛,天人合一。有情人終成眷屬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傳統中國來說都是被普遍認知的價值取向,但是在這兩部悲劇性作品之下卻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價值內涵。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讀者并沒有見到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現實生活中的完美結合,而是用他們悲劇性的結束來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間,用自身的毀滅換來對命運的抗爭,以自身的生命來同封建家族勢力搏斗,在激烈的沖突中讓讀者想象無窮。而《牡丹亭》是一個帶有中國傳統式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符合長期以來中國傳統讀者的審美心理。單調乏味的生活讓杜麗娘只能通過不切實際的幻想來享受到愛情的美好,但是正是因為現實的慘淡無法滿足于其的幻想而郁郁而終。同時關于愛情的悲劇,但是由于讀者審美心理的巨大差異,從而也導致中西方文學具有完美不同的風格特點。
中國傳統的文學作品往往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無論是人文環境、還是社會歷史角度,同時嚴格的社會規范制度也同時限制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活動,如《孔雀東南飛》中主人公劉蘭芝遭到婆婆的嫌棄,被遣回娘家,然后他的哥哥又將他嫁給他人,雖然劉蘭芝以死相逼,卻也無法改變被操控的命運。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在中國封建傳統背景下的,婦女沒有相對的自由權利可言,因此人物角色也只能一味的接受自己的命運,根本沒有反抗的權利。而言之相對的西方的文學小說中,人物往往有更多的自由權利,由于西方政治的建立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因此作者往往在更加寬松的社會環境下進行創作,而筆下的人物也更多的擁有一種自由獨立的精神,《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就大膽拒絕了柯思林的求婚,她對達西的幾次求婚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這充分體現了她對人格獨立和權利平等的追求,最
后和達西以真摯的感情為基礎建立了自己的婚姻。而《玩偶世家》中的娜拉,當她發現丈夫真正關心的只有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名譽,對自己所謂的“愛”并非出于真心,自己只是丈夫的玩偶時,她勇敢地和丈夫斷絕婚姻關系,這充分體現了女性對平等、尊嚴、自由、幸福的追求。西方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擁有相對的婚姻自主權,有著獨立的人格,這也是在西方資產階級統治之下所特有的對公民主權和自由的保護。
總體來說,由于客觀條件的不同,導致中西方的文化具有較大的差異,這又具體表現在中西方文學作品的差異上,無論是從價值觀、思維方式還是心理和社會背景的差異,這些因素都是對不同社會現狀的主觀反映,只不過中西方文學家用文字的方式更加具體的刻畫了這一現象,我們應當從比較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中探索其背后更深層次的社會歷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