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海一勺
五四運動前后,大批青年學生遠赴重洋,尋求治國之道,而留法者尤多,不到兩年的時間,先后有1700多名中國學生赴法勤工儉學。
1902年,清末軍機大臣、河北高陽縣人李鴻藻之子李石曾,作為駐法公使孫寶琦的隨員到了法國,成為中國第一批留法學生。
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成立了一個豆腐公司,并從家鄉高陽縣招聘了一些華工到法國。后來,豆腐公司發展到100多人,他們生產的豆制品還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萬國食品展覽會”,李石曾由此發了大財。
這樣,豆腐公司引發了留法勤學會、華法教育會等組織的建立,更引發了中國近代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留法勤工儉學熱,豆腐公司的工人也成為我國第一批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而這批學生則出自河北。
(摘自《文史博覽》)
任繼愈,原名任又之,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博學多才,為人低調,一生論著無數,被毛澤東譽為“鳳毛麟角”。
任老一生專注于學術研究和文化事業,為了遠離喧囂,他曾給自己立下了三條規矩:
第一條是:不過生日。他是這樣解釋的:“不過生日,是因為既耽誤我的時間,也耽誤別人的時間。”
第二條是:不赴宴請。任老說:“不赴宴請,是有些倚老賣老啦,有時國家圖書館一些必要的應酬,我就請其他館長代勞。怕耽誤時間,再說,那些場面上的客套話我也說不全。”任老曾對一些年輕人說,如果把生命比作100元錢,對你們而言,至少還有80元,而對我來說,僅剩下5毛,所以我得好好珍惜。
第三條是:不出全集。任老說:“不出全集,是因為我從來不看別人的全集。即便是大家之作,除了少數民族專門的研究者,我想,我的全集也不會有人看。不出全集,免得浪費財力、物力,耽誤人家的時間。”
(摘自《文史月刊》周禮/文)
道光帝與曾國藩第一次見面時,有過這樣一番對話。帝問:“做官的第一要義是什么?”曾答:“第一要義是個‘廉’字。”帝反問:“公允持平不重要嗎?”曾答:“不廉無以持平,不廉難談公允。”曾國藩一語中的,廉潔乃為官之基;沒有這一基礎,再宏偉的大廈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張希)
林語堂在國外留學期間因學費不足,先后兩次向胡適求助。胡適一共匯去兩千美元,并特別說明這筆錢是北大給的預付工資,條件是林語堂回國須到北大工作。
后來,林語堂學成,兌現了諾言,回北大任教。可北大方面壓根兒不知有預付工資這回事——原來是胡適自掏腰包。這兩千美元其實就是胡適對林的道德考核,林若不守諾言,便也沒有資格任教北大。一個預付款的“謊言”讓北大得到一位青年才俊,也成就了中國文壇的一位大師。
(晨曦)
在大量傳統戲中,都會出現許多“砌末”,俗稱道具。有一些道具的用途一看便知,如桌、椅、馬鞭、酒壺、船槳等等,但有一些道具,有些觀眾不知是作什么用的,這里簡釋幾例:
龍鳳障扇也叫“龍鳳掌扇”。戲中有時皇帝或皇后出行乃至公主出行時,后邊太監或隨從打著兩把長柄大扇,扇面上還繡有龍鳳云形圖案,一把寫“日”字,一把寫“月”字,兩把成一對。原來這是古代儀仗之一種,叫“雉尾扇”,始于殷代,周代以此作為王后夫人的車服,還可以用來遮蔽風塵,故稱“障扇”。為什么用“雉尾扇”呢?因古人認為雉(野雞)鳴叫是吉祥之兆,車服上便多用雉羽。
牙笏也叫“笏板”。我們常見一些傳統戲中大臣,朝見皇帝或皇后時,手中所持一個狹長的板子,這就是“牙笏”。牙笏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長一尺多,寬二寸多,條狀,下方略寬,略有彎曲。其作用是在上邊記事,大臣向皇帝或皇后秉報事項時,怕憑記憶有誤,便將事項寫在牙笏上照念。如《二進宮》中兵部尚書楊波向垂簾聽政的李艷妃述說李良的篡位陰謀時,就是跪在地上,兩眼盯著雙手所持牙笏來說(用唱腔)的(其實上邊并沒有字)。
云帚也叫“拂塵”“蠅麈”。這種道具是把一束馬尾或麈(鹿類動物)綁在一根一尺多長的木棍上端。起始是魏晉時一些文人清談時,用來拂塵和驅蚊蠅;傳統戲中多見太監、隱士、僧道、神仙執用,同樣是用來撣掃塵土。所以劇中人走動時,要不時甩動云帚。
(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我國古代有個說法,叫“魚雁傳書”,即由魚和雁傳遞書信。用雁傳遞書信好理解,雁可南北飛行,將書信綁在雁身上便可傳送很遠,傳說蘇軾被放逐北海牧羊十九年,他就曾用雁給漢朝傳書信。而魚又怎樣傳書信呢?
原來,這里說的“魚”,不是指真的水中動物魚,而是一種魚形的信匣子。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wèi,贈給)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詩中的“雙鯉魚”是一種木質的魚形信匣,中間一分為二,將其挖空用來放信札。在紙發明以前,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為一尺,即詩中說的“尺素書”。后來,詩人寫詩填詞便常用“雙魚”“尺素”代書信,顯得用詞優雅不俗。
(摘自《今晚報》郭棟/文)
我國第一張晚報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上海創辦的《滬報》,消息來源主要靠外國報紙電訊。問世不久即停刊。1909年,上海的《商情日報》也一度出過《晚報》,但不到一個月就停刊。
新中國成立后,創刊較早的是上海的《新民晚報》和廣州的《羊城晚報》。現在,我國大中城市幾乎都有晚報。
(摘自《萬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