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捷 付世秋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710038)
論“互聯網+”時代對應用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影響
——以西安思源學院為例
方麗捷 付世秋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710038)
“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新機遇。本研究闡述了“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論內涵,分析了互聯網新業態下大學生應具備的素質。以西安思源學院為例,歸納了“互聯網+”背景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者在信息獲取、市場需求、認知能力、團隊協作及創業平臺和政策支持方面創業意識的影響。
互聯網+;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7.066
大學生既是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又是互聯網革命的主要參與者和促進者。李克強總理曾多次闡述要利用“互聯網+”重大機遇,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各種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不斷涌現,有效激發了社會創造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隨著創新創業需求的不斷提升,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問題成為當下主要矛盾。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如何才能培養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這些問題成為高等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難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伴隨著各個領域的創新創業高度融合,這些機遇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雙創人才培養問題的契機。
簡言之,“創新”是一種意識形態,是指人對待事物思維的轉化、方式方法的改進,以及新事物新內容的增添等。創新是人類探索精神的體現,是時代發展變遷的推動力。而相對于“創新”,“創業”與經濟效益的聯系更為緊密,是指個人利用商機并進行有效的運轉,優化信息資源,最終獲得利益的商業化過程。“創新”與“創業”既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又緊密聯系。可以說,創業的本質既是創新,創業圍繞創新精神來進行,創業是對創新精神的具體體現。
在現代教育形式下,高校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主要構建方,創新創業教育已是高校大學生培養體系內的一個重要環節。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旨在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激發其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開展創業活動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具備批判性思維、決策力等各項創業素質,保證大學生創業者在充分認識創業的整體環境和自身創業能力的前提下,做出正確的創業選擇。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68億,其中手機網民5.9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互聯網力量重塑了創新創業的特征,創客、創意園區等創新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出現并成長,資源獲取門檻的降低、創業成本的下降,為以大學生為代表的草根創業者提供了必要的技術資源與平臺支撐。可以說,國家利好的政策支持將有力幫助大學生創業者最大程度的降低創業成本,突破經驗能力不足、項目技術欠缺等主要瓶頸。同時,也要求大學生創新創業者們具備一下基本素質。
1.強烈而堅定的創業意念。意念是對個人起動力作用的心理傾向,由動機、興趣、思想、信念和價值觀五部分構成。其中,產生創業的動機是進行創業的原動力;興趣可以激發創業者對創業活動保持積極的情緒和定向的態度;而信念和價值觀則指導和調節著大學生的創業目標與行為標準。與此同時,堅定的信念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大學生創業成功的首要條件就是能吃苦,對自身所從事的工作感興趣并愿意堅持下去,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關鍵。
2.堅實的理論基礎及精通的創業能力。大學生創業者的出發點大部分源于對自身所學專業的引申和發展,對專業理論、方法、技能駕輕就熟,并能敏銳地感知和發現專業發展的前沿動態,能夠捕捉到本領域的商機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關鍵之一。創業能力包括知識、技能、進取心、溝通交往能力、組織能力、決策力、忍耐力等方面。可以說,成功的創新創業必然是智商與情商的雙重結合。
3.敏銳的創業意識和實干的創業精神。創業者首先需具備市場敏感度,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經濟中站穩腳跟、獲得認同、獲取利潤。眼高手低是目前很多大學生創業者存在的問題,創業者不乏有創意的項目,但缺乏可行性和操作性,對市場風險預估不足都是影響其成功的因素。
“互聯網+”正廣泛滲透到經濟產業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應用領域進一步深化、細化,“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互聯網+”時代為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創業機遇和更大的市場容量。2002年12月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的“創新能力培訓試驗單位”掛牌儀式在西安思源學院舉行,它標志著中國第一家“創新能力培訓試驗單位”在西安思源學院掛牌成立。這是思源學院結合自身發展理工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從創校伊始就非常注重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結果。作為一所應用型民辦大學,學生的就業和發展是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思源學院學生中的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起步更早。從2003年起至今,西安思源學院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創新文化節,以鼓勵學生在創新中謀創業,在創新中求發展。2016年舉辦的第十三屆創新文化節較以往有了新的變化,繼方案設想創新大賽、文學藝術創新大賽和發明制作創新大賽外,我校開展了首次“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共評選出優秀作品30件,其中作品種類以互聯網服務、微商、3D打印技術、學生應用App開發為主,內容涉及大學生活、網站設計、應用服務等。由此可知,“互聯網+”環境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影響因素如下。
1.拓寬大學生信息獲取途徑,深入了解市場需求
互聯網使得消息的傳輸變得更為便利,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更好的掌握行業的發展趨勢及市場的需求。但創業本就是一項風險行為,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平均創業成功率只有3%左右,雖然互聯網領域創新創業的機會眾多,但成功并不是偶然或隨機的,在成功創業的背后,了解和洞悉目標用戶的需求、心理偏好、使用習慣,敏銳的在細分市場和垂直領域尋求突破口,從產品和市場互動中明確發展方向,不斷創新和調整服務策略,從而保持較好的用戶體驗和口碑。在西安思源學院第十三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電信學院的作品《智能中藥柜》《基于移動終端的智慧校園》,理工學院的作品《大學生綜合服務平臺——微要》《互聯網+空間設計》都是以市場為導向,追求用戶體驗感的作品。
2.加強大學生對互聯網商業模式的認知與應用能力
“互聯網+”是一種新興事物,又是典型的交叉跨界領域。在互聯網時代進行創新創業,大學生需具備跨界思維和多種能力,如資金的統籌、員工的培訓、法律法規的熟識、信息安全的保障及市場發展趨勢預測等。有研究顯示:在保持對互聯網行業強烈興趣和專注力的同時,那些有信息技術過硬、 熱衷于鉆研互聯網產品和服務、 有過互聯網企業實習經驗,以及對互聯網盈利模式、風險控制、 產品設計、 營銷方案等有相應知識儲備的大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創業意向,更有可能打開創業局面。西安思源學院通過創新創業競賽和校企合作,不斷鼓勵學生開拓就業新局面,并不斷積累自身創業經驗,為學生未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基礎。
3.“互聯網+”背景下團隊合作創新創業必不可少
與傳統行業相同的是,互聯網時代團隊合作進行從創業會很大程度影響創業項目的成敗,不同的是基于“互聯網+”的創業者們更需要具備創新能力、冒險與變革精神、專業技能和跨界知識。理想的初始核心團隊成員之間應具備能力和經驗的互補、彼此信任、強大的學習與執行能力等。
4.把握時機從各類創業平臺和政策中獲得支持
任何一項創業都是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的,互聯網領域已有的平臺和資源就是大學生創業者 “巨人的肩膀” 。 “互聯網+” 開放共享平臺, 尤其是互聯網巨頭等創設的平臺是強化大學生早期創業者創業意向的重要因素。而政府主動融入“互聯網+”大潮, 助力培育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類青年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有利于催生高質量、可落地的前瞻性項目,有利于大力營造創新者、客所需的生態環境,也有利于激發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以“互聯網+” 和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切入點。西安思源學院以培養大學生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通過舉辦各類創新和創業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1]趙麗、陳曦.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5).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PDF].[2015-09-5]. http:// www.cnnic.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3]李小玲、葉平浩、余麗君.“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的機遇及影響因素分析[J].學習與實踐,2016(5).
[4]劉永彬、歐陽純萍、陽小華、劉志明.“互聯網+”時代下計算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6(14).
方麗捷(1987-)女,甘肅蘭州人,碩士,西安思源學院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本文為西安思源學院2016年度校級科研項目:“陜西省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調查研究”(項目編號:XASY-A1617)成果
付世秋(1976—)女,黑龍江慶安人,碩士,西安思源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