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紅(河北灤縣第四中學 河北灤縣 063700)
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王秀紅(河北灤縣第四中學 河北灤縣 063700)
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夠豐富教學的內涵,給予學生感官上的享受,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數學教學要為學生創造開放豁達的教學空間,讓學生開闊的空間中實現思想和表達的自由,努力使學生走出封閉而逼仄的課堂束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激發;興趣;激勵;評價
新課程改革呼吁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這就要求數學教學要為學生創造開放豁達的教學空間,讓學生開闊的空間中實現思想和表達的自由,努力使學生走出封閉而逼仄的課堂束縛,讓初中數學課堂呈現出活力四射的一面,真正將數學課堂的學習權利交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吸收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個性?;诖?,數學教學不僅應讓學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識,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那么又如何才能調整好學生的學習狀態呢?
構建歡樂﹑寬松而民主的高效課堂,教師首先應該創設出歡樂的教學情景,這是進行歡樂教學的基礎。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創設出具體的教學情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不斷投入充滿活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并且把親身的生活實踐當作基礎,從中能夠獲取做人的道理,使學生能夠在情感方面﹑能力方面﹑知識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夠豐富教學的內涵,給予學生感官上的享受,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習相似形時,教師提出:今天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完成測旗桿高度的任務,可供選擇的工具:竹竿﹑皮尺,要求:不能將旗桿放倒。大家愿意同老師一起到操場上去測量嗎?很快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為心靈的交流打下基礎。接著又提出:根據現有工具,你應如何設計測量方案呢?學生甲說:“如果知道竹竿的長度,測量出竹竿的影長,再測出旗桿的影長,根據同一時刻陽光是平行的,可得到兩個相似形,從而求出旗桿的高度。”老師說:“若沒有竹竿,旗桿的高度還能測量嗎?”學生乙說:“老師,那您來代替竹竿不就行了嗎?”我高興地說:“那好啊,我愿意為大家服務!”師生在這樣平等﹑歡快地氣氛中完成了本節課的內容。通過這種知心的交流,學生沒有了拘束和壓力,思維的才會放開。同時,師生間還建立起了良好的師生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培養起了學生的情商,課堂上洋溢著愉快的教學氣氛,就會使學生樂學﹑愿學。
創設教學的問題情境對教學活動具有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生動而形象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對新知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探究問題主動性,有利于課堂教學有序順利地進行。創設教學的問題情境,必須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經驗的同時,還需要遵循時效性原則,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叩開學生的興趣大門。但在設置問題情景時,要注意“度”的問題,如果設置的問題過于簡單,無法形成認知上的沖突,就引發不了學生的興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要鉆研課本,把握教學的重難點,進而做到對教學活動的游刃有余﹑有所側重。教師立足于教學內容的同時,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和優化教學方法,確保每一位同學都有所進步和發展。因此,在設置問題情景時,既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又要設置一定障礙性﹑探索性。
小組合作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積極參與進課堂教學之中,老師需要營造出輕松民主的課堂,鼓勵學生提問,并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思路去探索問題的答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這也會使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主動發掘自己的潛力去思考問題,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利于知識的鞏固。
在學習一次函數的圖像及性質時,我先出示題目:請你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y=x+1﹑y=x-1﹑y=-x+1﹑y=-x-1四條直線,認知觀察,你能有什么發現?(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在畫圖的基礎上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本節課分兩個環節進行:一是觀察思考提出問題①解析式中的一次項系數及常數項的符號與函數圖像經過哪些象限的關系如何?②函數的性質與什么相關?又有怎樣的關系?③兩直線平行的條件是什么?二是讓學生觀察﹑思考﹑操作,得出結論和探索的方法:①通過觀察﹑列表等方法獲得解析式中一次項系數﹑常數項的符號與函數所經象限的關系,②通過觀察得出函數的性質與一次項系數的關系,③通過觀察得出兩直線平行的條件。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數學貼近生活實際,來源于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堂。在數學教學中,將“身邊的數學”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講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時,聯系學生體育課上進行隊列練習,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體育課上,學生進行隊列練習時,由東向西走,聽到體育教師令后,向右拐行進了一段路程后,體育老師想讓學生的行進方向與剛開始時行進方向一致并與原來行進路線平行,假如你是體育老師應如何發令?”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有的動手畫圖,有的在桌子上用手演習,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意識大批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應多觀察﹑多思考。
如在教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一節時,從學生熟知的日出﹑日落的觀察開始,利用一張透明的圓形紙片和直尺,通過形象實驗,使學生體驗直尺和圓形紙片的幾種位置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滲透平移的數學思想,用“動”的理念學習知識,并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自己將抽象的數學與實際生活中相關的事例結合起來,掃除學習中的障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我們常說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數學教學要在分組的過程中,把我學生層次的搭配,實現組員間取長補短的效果,教師更要多關注落后組員學生,開小灶,常加餐,確保學困生不落伍,優秀生不累贅。
另外,數學的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為了服人”的位置上,使枯燥的數學變得妙趣橫生,讓抽象的數學變得形象具體起來,讓看似深奧的數學淺顯易懂,讓機械的數學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學起數學變得自信百倍,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一定是高效的。
[1] 劉兼、孫曉天主編《數學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年5月;
[2]《數學是怎樣學好的》 王金戰、許永忠、李錦旭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社 2010-5-1
2012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課題“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JJS20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