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把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國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并且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培育和傳承良好家風傳統,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符合民族傳統、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我們必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落細、落小、落實真正落到實處。
1、提升個人道德素質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于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取向,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在個人價值取向中如果缺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基礎,就難以在全社會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風尚,實現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甚至還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障礙。
2、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社會風氣的細胞。家風自然會向民風輻射,民風自然會向整個社會風氣延伸。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家風不能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部,但它是人們的價值觀形成和精神成長的重要起點,是國家和社會能夠形成核心價值觀依托的文化土壤。
3、家風大都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總體上講,億萬家庭的家風,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是崇德明理的,向善向上的,講求禮義的。從基本內容上講,符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要求,與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是吻合的。
1、家風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習近平總書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家風的形成,建立在家訓、家規和家教基礎之上。有的有明文規定,有的沒有,但總會從父母長輩那里傳承下來一些做人處事的品德要求。這些要求沉淀了優秀的民風民俗,從不同側面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性格,反映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氣神。組合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精神氣質的生動寫照。比如,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這些家教故事;諸葛亮的《誡子書》,講“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陸游臨終前寫的《示兒》遺囑詩,念念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些已成為傳統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很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秉承著良好的傳統家風。比如,毛澤東在1919年母親去世的時候,寫了一篇《祭母文》,里面說到母親傳承的家風是“首推博愛”,還有“不作誑言,不存欺心”、“但呼兒輩,各務為良”,體現了毛澤東對他的父母所傳承家風的理解和敬畏。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出來的中華民族品格,其精神血脈是相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2、家風對個人言行具有無形的約束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家風是一條十分接地氣的途徑,億萬家庭有內在需求,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哪個家庭不希望傳承好的家風呢?它的影響和作用,就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具有一種文化上的影響力和約束力。如果做了壞事,人們常說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家庭,丟了祖先的臉面,這就是無形的約束力,人們的行為就受到家風的相應規范。作為價值觀養成的途徑,傳承良好家風,事實上是一種潛移默化和文化熏陶。潛移默化的過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就是內心認同的過程,自覺踐行才有了基礎。
3、家風是行之有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大學》里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正是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最重要的連接點。家教對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審美標準、操守品行,乃至生活習慣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伯廬的《治家格言》,傅雷的家書家信,都堪稱當時家風家教典范。家風不僅是言傳,更是一種身教;家風不僅是一種道德概括,更是一種道德實踐。家訓家規,就是家教。父母長輩帶頭踐行,子女晚輩耳濡目染、崇德向善,就形成了良好家風。這正是我們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需要覆蓋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家風的角度看,它有傳承性,也會與時俱進,要隨著時代的變遷注入新的內容,與時俱進融入時代要求、推陳出新地添加道德規范。《老一代革命家家書選》中反映,在新中國成立后,老一輩革命家普遍要求子女親屬,不要搞特殊化,鼓勵子女親屬腳踏實地,不圖虛榮,自立自強。這是那一代領導人立的新家風,也是為了在新中國樹立一種好的社會風氣,體現了那時倡導和弘揚的不同于舊社會的新型價值觀。比如,1949年剛解放,楊開慧前輩的哥哥楊開智計劃到北京見毛澤東,想解決工作問題。毛澤東寫信勸阻:“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為難。”有親屬想謀求在湖南當廳長,毛澤東讓毛岸英回信,里面說,毛澤東對近親有一種與血緣、家庭有關的深厚感情,但仗勢發財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即使罵我“不孝”,我也不能做違背原則的事情。鄧穎超去世前,在遺囑中專門說到,對周恩來同志的親屬、侄兒侄女輩,不能因為周恩來的關系或者是出于對周恩來的感情,而不去依據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給予照顧。遺囑還說,這是周恩來生前一貫執行的。這些就是有別于傳統社會光宗耀祖、裙帶提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價值觀的新家風。
從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品行端正的學生、作風優良的干部、聲譽斐然的名人,大多有良好的家風。良好的家風,又促進養成良好的作風。家風不正,很容易導致品行不端、作風不正,甚至導致社會風氣不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我們都來傳承良好家風,特別是我們青少年學生,更應該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