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健康發展”,“必須通過改革保障金融安全”。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明顯加快,形成了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復雜的產品結構體系、信息化的交易體系、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特別是綜合經營趨勢明顯。這對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帶來重大挑戰。當前,我國金融發展基本面是健康的,但也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安全問題“必須從政治上看”,決不能低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強化底線思維,加強統籌協調,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提高監管標準、形成互為補充的監管合力和風險處置能力,從而有效防范、管理、處理風險,有力應對、處置、化解各種金融風險的挑戰,建構保障我國金融安全的多重堅固防線。
籌建國家金融安全委員會,加強對金融安全的頂層設計和部署領導。鑒于金融開放的戰略風險涉及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建議在國家安全委員會下組建“國家金融安全委員會”,直屬最高決策層,整合現有的中國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的分業監管職能,建立黨領導下的強有力的金融安全監管機制,領導對嚴密監督金融安全的組織協調,確保擁有足額的優質貨幣作為經濟信心基礎。建立國家金融安全保密等級制度,重要金融決策者必須通過該制度整合。重點圍繞以下主題開展工作:“統籌監管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負責對這些金融機構的審慎管理;統籌監管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統、清算機構、金融資產登記托管機構等,維護金融基礎設施穩健高效運行;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通過金融業全覆蓋的數據收集,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穩定。”
建設一支能夠有效防范金融訛詐和金融攻擊能力的隊伍,擔當起優化國有銀行對我企業和個人的金融服務。面對國際壟斷資本對我發動金融訛詐和金融攻擊的局勢嚴峻,我們必須盡快建設一支能夠有效防范金融訛詐和金融攻擊能力的隊伍,有效保障國有銀行切實履行起維護貨幣安全的職責。
這些專業人員應盡快制定出立足于捍衛我國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貨幣金融業務規定,以對等原則辦理外資銀行對華金融事宜。主要應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防范外資銀行成為我國國有壟斷行業的主要資金提供者。另一方面,防范外資銀行通過向中國企業和個人提供信貸,以銀行支票、銀行票據、信用卡、企業流動資金貸款、金融衍生品等多種方式架空我國的中央銀行,牽制我國貨幣的發行權,通過通貨膨脹然后是通貨緊縮,惡意制造貨幣供應的波動,血洗中國人民的財富。
加強金融隊伍建設,應做到兩點:第一,加強對金融從業人員的國家安全和貨幣主權意識,特別是國有銀行從業人員應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加大對國內私人資本的有效吸納力度,盡快提高對私服務質量,把私人資本納入我們自己的金融良性運行軌道。同時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公民的國家安全和貨幣安全意識教育。第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方面,要大力加強金融情報信息研究,加強對外資銀行的人員背景和資金調動等方面的研究分析,相關情報信息在我金融系統實行資源共享,齊心協力共同防范風險。另一方面,忘戰必敗。如同軍事演習可提高實戰能力,有關金融部門應盡快制定防范金融危機的各項預案,金融從業人員應定期演練,以防不測。
強大的經濟發展實力和綜合國力,發達開放而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場,信譽良好而堅挺信譽的貨幣,龐大的貿易盈余和強勁的對外投資,廣泛的文化政治影響等是一個主權國家的貨幣演變為國際貨幣需要具備的重要條件。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令世人矚目,中國的成就抬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人民幣已經具備成為國際貨幣的基本條件。堅持與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上升相適應的循序漸進原則,理性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有益于國際金融的安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人民幣的國際化已經開始揚帆起航,中國中央銀行先后與韓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貨幣當局簽訂了總規模達65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平臺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順利推進。目前,中國出資400億美元設立的絲路基金,已經順利啟動;來自世界五大洲的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代表,于2015年6月29日在京簽署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是有效應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推動全球經濟復蘇與增長的良方。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2015年7月21日在上海正式開業,有助于緩解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融資瓶頸。兩個銀行的開展運行有助于打造一個更加多樣化的國際貨幣體系,通過減少對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美元的過度依賴,提高各國抵抗潛在金融風險的能力。
為爭取相關金融規則的制定權和話語權,從戰略上獲取貨幣金融制控權,堅強有力捍衛我國金融領域安全,我們要積極利用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巨大的有利時機,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健康發展,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等地區性融資平臺,用好上海合作組織銀行聯合體、加快協商和推進中國-海洋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自由貿易區、中國-阿聯酋共同投資基金、積極推進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外匯儲備庫等項目、建設好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實施好非洲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伙伴關系,加強區域內金融領域合作和貨幣流通,在建設利益共享的金融價值鏈中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由于“現代金融發展具有機構種類多、綜合經營規模大、產品結構復雜、交易頻率高、跨境流動快、風險傳遞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國際金融領域存在較多風險。隨著互聯網的推進,金融風險已無國界,各國經濟發展都不同程度遭遇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影響,世界各國已經交織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加之愈益發展的境內外貨幣電子化交易,增大了有關部門對資金流動監管監控的難度,進一步提升了金融的動蕩風險指數。金融危機的全球化呼喚世界各國確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群策群力展開全球金融治理,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增強抵御能力。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在遵循“透明、團結、責任、一體化與全球治理”等原則基礎上,我國應穩步推進全球金融治理,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工作重點包括:加強與國際和區域金融合作機制的聯系,推動制定全球標準的金融監管準則,建立及時高效的危機早期預警系統,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經濟金融政策監督,完善各國金融監管當局之間的交流溝通與信息共享機制,提高金融市場和各類金融產品的透明度,完善金融監管國際合作法律制度,開展金融危機的跨境合作,進一步深化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范圍,防范金融風險積聚和跨境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