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流云
試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理念
鄭流云
長期以來,我國理論界對何謂“平等”,以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何種“平等”有各種各樣的解讀。面對當前理論界的種種解讀,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的科學研究和培育建設。其中,最基礎性的工作是要科學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什么要倡導平等、倡導什么樣的平等和如何實現平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平等;經濟平等;社會平等
長期以來,我國理論界對何謂“平等”,以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何種“平等”有各種各樣的解讀。面對當前理論界的種種解讀,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的科學研究和培育建設。其中,最基礎性的工作是要科學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什么要倡導平等、倡導什么樣的平等和如何實現平等。本文擬對此問題做一些探索性的嘗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要倡導 “平等”,是因為平等作為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不僅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訴求,而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一)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訴求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創立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批判資產階級平等觀和對未來共產主義平等觀的展望中提出來的,并把實現共產主義平等視為終極價值訴求。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的平等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實踐中提出來的,其內涵在于消滅封建特權和等級制度,平等僅僅是“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1](P206)。因此,這種平等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其下掩蓋的則是有產者和無產者在財富、地位、生活前景等方面廣泛而巨大的不平等。1865年,馬克思在《工資、價格和利潤》一文中指出:“在雇傭勞動制基礎上要求平等的報酬或僅僅是公平的報酬,就猶如在奴隸制基礎上要求自由一樣。”[2](P146)在此,馬克思指出導致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文中也指出:“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3](P117)1894年,恩格斯在回答意大利人卡內帕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時,再一次引用《共產黨宣言》的那句至理名言:“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P189)這句至理名言,可謂表達了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是迄今為止人類對自由平等問題探索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二)平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如上所述,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訴
求,理所當然,平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為之確立的奮斗目標。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明確指出:“中國的經濟,一定要走‘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決不能是‘少數人所得而私’。”[5](P678-679)十一屆三中全之后,鄧小平也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6](P37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雖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政治體制改革滯后、發展中公平與效率本末倒置等問題的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7](P15)并且,把“公平”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加以確定。
(三)平等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不言而喻,平等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訴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而且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重要的體現。在我國歷史上曾產生過不少有關平等的思想觀念。首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家,就對平等問題進行過深刻地探討。如孔子曾把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看作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其次,法家提出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思想,也對當前我們黨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如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子提出的:“明君知民之必以上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也。故上不行,則民不從彼;民不服法死制,則國必亂矣。是以有道之君,先民服也”。梁啟超曾稱贊說:“就此點論,可謂與近代所謂君主立憲政體者精神一致。”[8](P160)最后,近代以來,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也對社會平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總之,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平等思想,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平等”,是對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繼承和發展。它與資本主義社會所宣揚的平等觀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反映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在政治上處于平等的地位,經濟上有各盡所能的平等義務和按勞取酬的平等權利以及在社會保障方面的真正平等。
(一)政治平等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保障
政治平等是現代國家所要實現的一種政治目標,是現代政府對社會成員所做的一種政治承諾。美國學者羅伯特·達爾曾為政治平等作過這樣的解釋:它是一種相信所有社會組織成員都具有足夠素質與其他人一起平等地參與治理該組織,沒有個別或少數成員具有絕對治理素質的優勢,因此任何個人或少數人都不被允許成為當然的統治者的觀念。由此可見,政治平等就是指人們在政治交往關系中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和政治地位,也就是指每一個人在表決和修訂法律、參政和議政、選舉和被選舉時都享有同等的地位。政治平等在近代西方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口號。法國學者盧梭曾指出:“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權利人人平等。”法國《人權宣言》也指出:“人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一律平等。”不難看出,西方資產階級的平等,僅僅只是體現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之內公民基本權利的平等,但這些平等觀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平等觀的構建無疑具有重大的啟示作用。
我國作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平等不僅應體現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公民基本權利的平等,同時還應體現在公民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更為廣泛的平等。恩格斯曾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9](P143)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精神中把“平等”看作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既反映了黨在政治生活實踐上的拓展與推進,又表達了黨的理論凝練與創新,體現了政治平等對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社會地位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政治平等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維護公民基本政治權利的重要體現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保障。
(二)經濟平等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物質保障
經濟平等是人類經濟生活中最古老的經濟倫
理觀念和原則,是人們在經濟生活中具有相同的地位和權利。早在原始社會,生產力的極度低下決定了人們必須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產品,這就產生了原始的經濟平等觀。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到文明時代,經濟平等就成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只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經濟平等的內容不盡相同。正如恩格斯所說:“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3](P117)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經濟平等觀僅僅表現為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平等,其實質是“不平等的”,“賣者作為賣者只表現為一個價格3先令的商品的所有者,所以雙方完全平等,只是這3先令一次是以銀的形式存在,另一次是以沙糖等等的形式存在”[10](P199)。因此,在流通領域確實體現了商品交換的平等。但是,“一離開這個簡單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就會看到,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于后”[11](P199)。
在社會主義社會,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賦予其社會成員平等地占有生產資料的權利,從而使整個社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1](P22)。這樣一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平等”原則就成了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真實的平等。但是,馬克思又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由于脫胎于資本主義社會,它還帶有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勞動來計量。由于“個人天賦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它可能引起很大的收入差別,進而導致機會的不均等,按照市場規則承認它既是公平的,又是有效率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平等的重要體現。在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中,人們已經從市場經濟為資本主義社會特有或計劃經濟為社會主義特有的錯誤觀念中擺脫出來,認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調控的手段,不是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的特有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經濟平等就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確立什么樣的經濟平等原則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
(三)社會平等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保障
社會保障是社會平等的集中體現,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現代政黨和政府的重要使命。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直接使用“社會保障”一詞,但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處處充滿著社會保障的思想。馬克思認為,社會保障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無勞動能力者的需要,保護勞動者的健康,維持他們的工作能力。如建立學校、保健設施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1](P20)。恩格斯指出,未來社會可以通過“消除舊的分工……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12](P308)。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保障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最好的工人保險形式是工人的國家保險;它是根據下列原則建立的:(一)在工人喪失勞動力的一切情況下,或在他們因失業而失去工資的情況下,國家保險都應給工人以保障。”[13](P155)在此,列寧實際上已經把社會保障看做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
建國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保障思想。如1954年我國憲法規定,將逐步擴大“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鄧小平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建立一種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社會保障制度。他說:“我們只能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生活。”新時期,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社會的實現,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中國共產黨在教育、就業、醫療、社保、住房等方面提出了要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這突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保障的重視,也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確立什么樣的社會平等原則提供了制度保障。
基于以上分析,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說,應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
(一)在政治層面應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健全平等價值觀的政治基礎
改革開放30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下,通過什么樣的形式和方法來實現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這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的實現離不開強有力的制度保證,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正是這種制度保證的體現。因此,針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中存在的腐敗和特權現象,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必須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因此,當前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在政治層面的平等:首先,必須大力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完善我國民主政治體制;其次,完善法律制度和司法體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最后,加大監督力度,確保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得到有效地貫徹實施。
(二)在經濟層面應加強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夯實平等價值觀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平等不是永恒的真理,而是歷史的產物和一定的歷史狀況的特征”[3](P671),是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就會存在著什么樣的平等價值觀。“在最古老的自然形成的公社中,最多只談得上公社成員之間的平等權利,婦女、奴隸和外地人自然不在此列。”同樣,在社會生產力不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也無法實現真正的平等。只有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為促進和保障真正的平等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平等的實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那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呢?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以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經濟權利的平等。當然,我國目前由于社會生產力還不夠發展,還不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我國還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因為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它們的存在和發展恰恰證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經濟權利平等。
(三)在社會層面應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為平等價值觀實現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取得了顯著的提高,但是,由于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區域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分化的拉大,諸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問題層出不窮。那么,如何縮小差距,實現公民在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平等?筆者認為,除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之外,還必須加強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我們知道,平等不僅體現在政治和經濟層面,同時還體現在社會層面,只有大力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能逐步實現在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的有機統一。從2010年至2014年,在全國“兩會”公眾關注的熱點選項中可以看出,“社會保障”已連續五年蟬聯熱度排行榜榜首,這突出反映了公眾的深切期望,也說明了社會保障問題已成為當下導致我國社會矛盾尖銳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當前,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們黨進行了廣泛地探索。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應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一句話,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力措施,是實現社會層面公民平等權利的重要體現。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索 原]
鄭流云,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湖南 吉首 416000
D0-02
A
1004-4434(2016)10-0044-04
2014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14YBA323);2015年湖南省教育規劃項目(XJK015BGD059);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吉首大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