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論構建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就業新體系
李妍
城鄉分割二元勞動力市場是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縮小貧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絆腳石。受城鄉就業環境、教育培訓條件和城鄉社會保障等方面影響,城鄉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呈現出明顯異質性,阻礙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就業結構的優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構建產業升級、制度創新、社會技術帶動和提升勞動者素質相耦合的就業新體系,就成為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健全法律法規、消除城鄉分割的各種制度和優化產業政策、力促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
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就業體系
勞動歷來都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勞動所發揮的作用也越發顯得突出和重要。但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勞動力就業體系阻礙了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整個勞動力資源使用效率低下。早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就明確提出:“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這是從制度上解決我國城鄉就業不公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屆五中會公報再次強調要“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建立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就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探索如何構建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就業新體系,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關于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內涵研究。迄今為止,在理論界城鄉勞動力一體化還沒有統一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劃分為新古典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兩個方面(張務偉,張福明,楊學成,2009)[1]。張文、徐小琴(2010)認為城鄉一體化的內涵主要在于城鄉之間勞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以及所產生的貿易收益的合理分配[2]。陳學華、趙洪江(2007)認為是由政府主導的強制性制度創新,清除對農民工的就業歧視,破除城市中出現的城鄉勞動力之間各種不平等的制度限制,進而實現勞動力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優化配置、規模效應等所帶來的巨大制度收益空間[3]。結合我國國情,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還包含農村與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和城市內部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其實現的關鍵在于構成勞動力與資本、城鄉勞動力之間的博弈等方面一體化的條件機制(甘春華,2009)[4]。其次,關于城鄉勞動力一體化實現的動力研究。美國經濟學家P.多林格爾和M.庇奧爾(1970)研究認為勞動力市場中存在著主要部門和從屬部門,主要部門工資高、工作條件有保障等,而從屬部門工資低、工作穩定性差等,兩部門之間勞動力缺乏流動性且不存在競爭,兩部門的分割性阻礙了從屬部門有能力的勞動力向主要部門流動[5](P28-29)。城鄉勞動力實現的過程也是城鄉間各種要素在空間、地域、人口、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相互綜合與演化的過程(郭忠興,劉小紅,陳興雷,2010)[6]。因此,城鄉一體化驅動因素也是多方面。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1954)則認為“工業部門的無限擴張和農業部門內部勞動力的持續流出”,最終會使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收入達到均衡,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配置的一體化[7]。而我國,促使城鄉一體化原因在于社會經濟增長(甘春華,2009)[4]、對外開發的影響(饒風,2009)[8]、工業部門
擴張、政府與市場的合力、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基礎作用(張文,徐小琴,2010)[2]等方面。最后,關于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對策措施研究。甘春華(2009)提出要從非農產業和農業產業內部兩方面同時著手,一方面是提高非農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力,不斷擴大非農就業;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快提高農業生產率,提高農業就業層次和就業收入[4]。構建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還要從市場主體培育和市場客體建設兩方面著手,既需要管理主體、需求主體、供給主體等共同參與到一體化建設中,又要不斷完善市場機制等客體(李光明,2009)[9]。目前,我國傳統農業、傳統工業化進程及滯后的城鎮化都會給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造成負面影響,也應該從這三個角度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快一體化進程中城市的帶動作用。
總之,國內外學者對城鄉勞動力一體化內涵、形成動力和相應的政策措施進行了探討。這對進一步研究此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農業現代化步伐也得到提速,勞動者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將成為常態化。因此,構建適合城鄉統籌發展的勞動力市場就成為了深化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配置的重要紐帶。結合國情,筆者認為,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內涵主要應包括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無限制的自由流動,在教育培訓、就業機會、城鄉社會保障和工資待遇等方面不存在制度和政策的分割障礙,逐步由城鄉分割的二元趨于一元化,形成完善的、競爭有序、協調完善、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這就需要從產業發展、城鄉就業制度、城鄉社會保障和各項發展政策等多方面思量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建設。
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在2012年12月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美國芝加哥大學保爾森中心共同舉辦的第二屆“未來城市現代中國城市可持續性研討會”上發表演講時說“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曾經說過,中國的城市化和美國的高科技的發展,將是 21世紀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件大事”。新技術革命不僅帶來各種要素利用效率提高,而且還會推動產業升級及產業結構的轉型。而新型城鎮化一方面表現為人口向城鎮的集聚,另一方面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平臺和載體。中國正在進行的新型城鎮化不僅是解決已經進城的幾億農民工及其家屬享受公平同等待遇的問題,而且也將是引導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帶動為主轉變為消費需求引導為主的重要抓手,進而也可以說走新型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中國正在進行的新型城鎮化是適應國內外的發展大勢和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為核心,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手段,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目標的歷史過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特色就是打破“重城輕鄉”“城鄉分治”,轉變為城鄉一體化發展,這必然引起產業結構的變革和就業結構的變革,就業結構的轉換也會對崗位就業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變革城鄉分割的二元勞動力市場,構建適應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要求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
新型城鎮化主要靠人,根本目的還是為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自愿轉移到城鎮,必須以產業為引領,要使他們能夠較好地融入到城鎮就必須有一個比較滿意的就業崗位,因而科學的就業結構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應有含意。就業結構優化是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就業結構優化,也就根本談不上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而就業結構優化又必須與科學的產業結構相結合。產業結構科學合理是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國在經濟領域正進行著一場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的深刻變革,高消耗、高污染、科技含量低的產業逐步退出市場,綠色環保、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將逐步成為主導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發展將會加快,依靠自主創新的高科技產業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的優勢也將明顯增強。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結構也要進行優化與調整,以適應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就業結構的優化不僅表現在產業之間,而且還體現在城鄉和區域之間。這就要求建設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促進城鄉二元分割的勞動力在教育培訓、就業機會、社會保障和工資待遇等方面趨于一元化,逐步建立一種均衡、合理、高效的就業運行機制,實現勞動力資源在城鄉之間、產業之間和部門之間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最終實現勞動力配置帕累托最優。
(一)夯實基礎: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促進就業結構優化
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提高就業崗位供給質量。就業是以工作崗位為基礎的,就業質量與就業
崗位質量密切相關。就業崗位的數量與質量不僅與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而且還與產業結構緊密相關,而就業崗位質量主要取決于產業發展質量。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產業結構的要求又是不相同的,而產業結構又直接決定著就業結構。因此,從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三者的辯證關系來看,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產業經濟合理是經濟發展中的內在要求,也只有產業結構科學合理了,才能供給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就業結構優化。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可知,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將逐步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經過進一步的發展,第三產業的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將快速上升[10](P152-153)。由此可知,當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國民收入所占的比重將占相對多數,就業人口相對比重較高,從其產業中獲取的收入也將進一步提高。加快第三產業,提高其產值在國民收入的比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第三產業增加就業人口也是就業結構優化的方向之一。
就業結構低層次,就業的產業結構失衡阻礙了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進程中就業結構優化。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階段,就業的產業結構失衡是就業結構優化中必然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據《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14年全國就業人數為7725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22790萬人,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為23099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為31364萬人,一、二、三次產業就業人數所占的比重分別為29.50%、29.90%和40.60%。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的相對數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同時,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與第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比重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36138.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為58336.1億元、第二產業為271764.5億元、第三產業為306038.2億元,所占比重分別為9.17%、42.72%和48.11%。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相對比重僅為9.17%,但就業人數所占比重達到29.50%,第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遠高于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的比重。因此,我國的就業結構遠滯后于產業結構,第三產業就業過少而第一產業就業人數過多。形成這種就業格局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對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需求也上了新臺階,帶動了第三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釋放出更多的就業崗位。與此相對應,第一產業中先進種養技術的推廣應用,釋放出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而這部分勞動者因自身素質的局限性大部分轉向建筑業和制造業。因此,優化就業的產業結構關鍵在于加大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增加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就業崗位供給。同時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減少第一產業的就業需求。
就業結構優化還應該體現在就業區域上。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區位優勢和經濟發展程度也千差萬別,導致了就業地域極不平衡。地域就業密度也和經濟發展狀況相一致,呈現出“東中西”由高到低階梯狀的發展態勢。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受經濟利益驅動,農村勞動力由欠發達地區轉向東部發達地區。在一個區域內,勞動、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都集聚于城鎮,這種集聚效應又會帶來新的就業崗位吸引更多勞動者。這就造成了我國現在就業結構中區位結構極不合理,形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集聚程度所形成的就業引力以及所帶來收益的巨大差異。
(二)外力帶動:完善產業發展政策,強化技術進步帶動
第一,制定鼓勵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政府應該制定有利于新興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財政、稅收等政策對新興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力度,刨除阻礙其發展的各種“毒瘤”,營造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只有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才能動搖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產業的轉型升級才可能實現,勞動力就業的主體才能由傳統產業轉向新興的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就業結構才能與產業結構同步起來。
第二,消除地區發展政策差異,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經濟的發展方式決定就業的結構形式,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直接影響當地就業的形式和規模。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基礎好于中西部地區,設定的經濟發展目標也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以此為基礎帶動的就業規模、就業質量及其勞動力質量也都明顯較高,這必將促進勞動力市場統一和就業結構的優化。相反,中西部地區因其發展目標相對較低,就業規模、就業結構都會明顯較低,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進程也會明顯落后于東部
地區。另外,地區不同的發展政策也會影響到就業關系和勞動力市場的構建。如為促進對外貿易采用的財政和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加快對外貿易產業發展,帶動行業就業規模的擴大,加速就業結構優化,但是也減少了財政收入,政府在推進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建設的支出將會降低。
第三,技術進步導致勞動力需求結構轉變。自亞當·斯密以來,整個經濟學界都是圍繞經濟增長源泉進行研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把資本、勞動和技術進步三個要素認為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因技術進步的存在,生產要素的收益會遞增或者會延緩要素收益出現遞減的時間,進而帶來經濟增長。隨著專家學者對技術進步作用認識的逐步加深,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過程剛開始被看作外生因素到逐步看成帶動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內生因素,這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技術進步不但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利用率,而且還能催生產品創新甚至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引起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這勢必會造成各行業對勞動者需求的變化,傳統產業或落后產能會隨著產能降低大幅度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會釋放出更多低質勞動力。新興產業或高科技產業會隨著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不斷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必將大幅度增加,這種需求增加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重要的是還表現在勞動者本身的素質上,最終催生了我國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的轉變。近些年來出現“結構性失業”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產業優勝劣汰的過程帶來的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轉變。從世界技術進步的情況看,我國的技術進步速度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對就業結構的帶動程度還沒有達到社會發展的要求,因而制約了就業結構優化,阻礙了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進程。
(三)提升內力:消除勞動力異質性,提升人力資本存量
第一,新興的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必然需求高素質的勞動者。產業升級換代以及產業結構優化也必然要求產業生產技術的革新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者是技術革新的推動者和執行者,市場供給高素質勞動者是產業發展內在要求。勞動者是勞動力市場上供給主體,占有主導地位。近些年來,我國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年數)已達9.05年。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顯示,到“十二五”末,我國勞動力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0.23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根據美國國家經濟開發署研究結果顯示:勞動年齡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由此對應的經濟總量至少可以增加兩個百分點①李琳海,雙瑞,張建.教育年限再提升 促進中國人口紅利升級.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3/08/c_1118270464.htm.。但是,這與日本的11年、美國的13年等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提高勞動者素質,適應產業崗位需求,是實現就業結構優化的重要保障。
第二,提升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農村勞動者素質,消除城鄉勞動力的異質性。我國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造成了城鄉勞動力素質差距較大,農村勞動力很難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要求。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及其不斷流動提高了他們的技能素質和對生產的適應能力,游離于城市勞動力市場外的狀況使他們很難享受較為發達的城市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各種各樣職業培訓和較高的社會福利。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就是要求城鄉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相同的條件下享受同等的待遇。目前,城鄉分割的學校教育制度和職業培訓體系,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城鄉勞動力異質性,農村勞動力不能適應城市就業崗位要求成為影響勞動力一體化進程的主要因素。從勞動力的視角看,在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等方面差異是影響勞動者就業的最直接原因。從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視角看,就業地點、就業崗位等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又千差萬別,受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影響,城鄉勞動者在教育程度、技能培訓狀況、生活環境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在勞動力市場上呈現出明顯的異質性。在學校教育上,農村因教育基礎設施、教師教學能力以及教育質量明顯滯后于城市,再加農村家庭對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期望較低,使大部分適齡學生放棄接受高等教育而外出務工,拉大了與城市同齡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從參加就業培訓情況來看,農村因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和法律援助等配套服務缺位,嚴重滯后于城市,再加上農村勞動力對參與培訓意愿低,普遍存在著培訓比例低、培訓時間短、獲得的職業資格等級低等現象,職業技能明顯低于城鎮居民,降低了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和勞動熱情。城鄉勞動力的異質性不僅導致了就業產業結構的滯后性、就業地區的非均衡性,而且極大地制約著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建設。
(四)強化保障:創新城鄉勞動力市場制度,確保新型就業體系形成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除具有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以外,在勞動力、資本、產品等方面呈現出多重
的二元性,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為體制性障礙。建國初期,為實現重工業和城市優先發展的戰略,從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和土地制度等方面執行了城鄉不同的制度體系,造成農村勞動力以流動就業和暫時就業為主,很難徹底地融入到城市就業體系內,阻礙了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最終形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勞動力市場。因此,加大制度創新力度,破除制度上、體制上的障礙,已經成為建設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重要保障。
第一,消除城鄉分割的教育制度。城鄉分割的教育制度,造成了城鄉勞動者素質差距明顯。目前,我國城鄉勞動力在知識和技能方面存在著明顯差距,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上有一種無形的屏障,限制了農村勞動力在城鄉勞動力市場上自由流動,制約了城鄉勞動力知識技能的趨同和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建設。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城鄉分割的教育制度,致使農村教育在資金投入、教學基礎設施、教師福利待遇等方面都與城市有非常大差距,直接結果就是農村教育質量遠低于城市。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農村小升初的比例為51.0%,而城市小學小升初比率為 109.4%,低于城市小升初比例58.4個百分比。而農村初升高的比例為8.0%,城市初升高的比例高達 81.9%,是農村的10倍(計算公式為:小學升學率=初中招生人數/小學畢業生人數,初中升學率=高中招生人數/初中畢業生人數。如當年初中或高中招生人數大于小學或初中畢業生數,會出現升學率大于100%的情況)①《中國統計年鑒》(2013年)。。另外,在不同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差距也比較大,對于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也會高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我國東部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各級政府對教育經費投入也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其教育質量也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
第二,統一城鄉勞動就業制度。統一城鄉分割的就業制度,力保農村勞動者在城市勞動力市場就業。我國的就業制度限制了農村勞動者融入城市就業體系,就業結構難以優化,阻礙了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就業制度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統包統配”就業制度、“勞動力市場”培育就業制度和新時期“三結合”就業制度。“統包統配”就業制度基本上把農村勞動力束縛在農業領域或農村社會,很難融入到城市或工業就業領域。在第二個階段,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勞動力市場開始活躍,大量農村勞動力開始轉移到城市工業部門就業。部分農村年青人參加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后按國家就業政策,成為國家城市就業體系中的一員。但是還會受到非常多的政策制度限制,不能完全融入到城市就業體系。到了第三階段,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成為勞動力市場中主要的需求者和供給者,作為主要的供需主體具有非常強的自主選擇權利,受到政府宏觀調控干預較少。同時,政府也取消對高等教育畢業生的統包統分的就業制度,許多農村家庭簡單地把這一政策理解為大學畢業不包分配工作,降低了他們投資教育的意愿,促使其子女初中或高中畢業后直接進入人才市場,造成城鄉勞動市場中勞動力的異質性更加明顯。再加這一階段我國勞動力市場還不成熟,許多方面都需要政府調控。這一階段的勞動力市場更多表現為政府與市場雙重調控的特性。特別是勞動力市場中農民工和城市下崗工人共存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良性運轉更需要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之間密切配合,這兩種調節手段之間的微妙關系就成為約束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進程的主要因素。因此,完善城鄉就業制度也是加快一體化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給其帶來就業時的安全感,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強心劑和定心丸。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加快農村勞動者轉移,也能夠促進勞動者在區域間的流動,促進勞動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配置,加快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就業結構優化。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社會互助等內容,其中社會保險又可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目前,我國社會保險賬戶沒有實現全國統籌,城鄉及地區之間的社會保障待遇差別較大,限制了勞動者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流動。與城市相比,農村社會保障極不健全,甚至沒有基本的失業保險,城鄉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相差較大,限制了勞動者城鄉之間流動。再者,從公共社會保障支出占 GDP的比重來看,2010年英國為20.54%、法國為28.4%,而我國這一比重僅為3.61%,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11]。并且,我國社會公共財政支出的社會保障主要針對城鎮職工,農村勞動者基本上沒有涉及到,最基本的醫療保障等也是最近幾年才享受到,這些都加深了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的分割程度,制約了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
第四,取消城鄉戶籍制度,實行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實施的是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以城鄉戶籍差別為基礎,城鄉居民、城鄉地區之間的公共福利也產生了巨大差距。城鎮居民因戶籍直接得到的社會福利遠遠高于農村居民,同時附加在戶籍上的還有教育權利、社會保障權利、就業權利等各項隱性權利,使得進入到城鎮就業的農民難以真正融入到城市就業體系中,進一步強化了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性。這種戶籍制度還造成了城鄉居民的轉移性收入不平等,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約為26.01%,而農村居民僅為8.82%①《中國統計年鑒》(2013年)。。構建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使城鄉居民在就業市場上能夠享受到同等標準、同等內容的社會公共福利。而我國大部分公共福利都是與戶籍登記功能緊密相聯的,因此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也就成了阻礙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重要制度。
第一,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應盡快出臺《戶籍法》,還原戶籍管理的信息統計和身份識別職能,剝離附加于戶籍上的各種不平等的社會福利;完善《義務教育法》,確保城鄉教育在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人員配備等方面均衡化,力促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同等教育培訓。完善《社會保障法》,確定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內容、保障標準等,確保城鄉勞動力平等的社會保障權利得到法律保障。出臺《勞動力市場監管法》,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對勞動力市場的運行依法進行實時監測。
第二,加快制度創新,特別要消除阻礙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制度。一是取消城鄉差別的戶籍制度。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完善各地的落戶準入條件,使戶籍真正成為信息管理的重要方式。允許居民自主選擇落戶地點,使得不同地區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國民待遇。二是建立健全全國統籌的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建立城鄉居民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障及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消除勞動者在城鄉之間流動的后顧之憂。另外,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發展靈活的受保方式,逐步實現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全覆蓋,確保每一個就業人員都能享受到社會保障福利。三是建立城鄉統一的教育投入制度、教育招生制度、教育人事制度等,實現教育城鄉發展的均衡化。在現階段城鄉教育差距較大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各項教育政策重點向農村地區傾斜,加快農村教育水平提高,縮小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四是完善城鄉居民就業長期規劃,建立城鄉統籌的就業管理體制和就業服務體系;優化就業培訓機制,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建立現代化的就業服務信息平臺,減少城鄉勞動力就業的盲目性。
第三,優化產業政策,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看,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產業升級換代,進而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推進就業結構優化。從經濟發展趨勢看,發展知識型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第三產業是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也是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目前,第三產業的就業遠沒有趕上產值的發展步伐,而且還具有較大的就業吸納潛力。因此,產業政策調整重點仍然是第三產業,政策的著力點應是推進新興產業的發展,以科技發展帶動就業增加,挖掘高層次的產業就業容量。另外,國家應該加大對從事新興第三產業的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從稅收、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擴大中小企業規模,增強開拓市場能力,為社會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吸納城鄉勞動力。
[1]張務偉,張福明,楊學成.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程度與其土地處置方式的關系——基于山東省2421位農業轉移勞動力調查資料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3).
[2]張文,徐小琴.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理論初探:內涵、特征與實現條件[J].求實,2010(3).
[3]陳學華,趙洪江.城鄉一體化動因及結果:基于制度創新的視角[J].農村經濟,2007(8).
[4]甘春華.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動力機制[J].開放導報,2009(5).
[5]薩爾·D·霍夫曼.勞動力市場經濟(中文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
[6]郭忠興,劉小紅,陳興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的路徑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7]W A Lew is.Econom ic Development w ith Unlim ited Supplies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of Econom 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
[8]饒風.統籌我國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發展問題的思考[J].農村經濟,2009(9).
[9]李光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重點在于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建設[J].人才資源開發,2009(5).
[10]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of Economic Progress[M]. London:Macmillan&Co.Ltd,1940.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10[EB/ OL].http://www.stats.gov.cn/ztjc/ztsj/gjsj/2010/201107/ t20110704_71747.htm l.
[責任編輯:劉烜顯]
李妍,鄭州工商學院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河南 鄭州 451400
C92-05
A
1004-4434(2016)10-0072-06
2015年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農村勞動力城鄉流動的貿易規模效應研究”(15240041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