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白鹿原》研究二十二年(1993-2015)述評

2016-02-27 08:42:44宋海婷陳思廣
學術論壇 2016年10期
關鍵詞:現實主義歷史文化

宋海婷,陳思廣

《白鹿原》研究二十二年(1993-2015)述評

宋海婷,陳思廣

《白鹿原》研究22年來,在文本主題研究方面,由前期的文化歷史反思到后來的人性救贖,主題解讀趨于多義;在創作手法方面,由現實主義對現代主義的借鑒吸納,到神奇、神秘、魔幻質素的匯入,使人們更深刻地感悟到現實主義永久的生命力;在人物形象解讀方面,主要人物文化的、歷史的、悲劇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得到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解讀;比較視閾一方面將其置于中國當代小說的發展鏈條中,由此探尋1990年代當代文學發展的脈絡,另一方面在東西文學的坐標系內,發掘《白鹿原》所蘊含的世界意義。所有這些,都顯示出《白鹿原》研究的實績與進展,為后來者提供了繼續前行的支點。當然,研究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思考。

《白鹿原》;陳忠實;述評

在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中,恐怕沒有哪部作品像陳忠實的《白鹿原》那樣自出版之日起就備受讀者的關注,也沒有哪部作品像《白鹿原》那樣既不斷闡釋又聚訟紛紜。據筆者依中國知網統計,1993年至2015年6月間,學界共發表專論《白鹿原》的論文640余篇(不包括連環畫、秦腔、話劇、舞劇及電影類),而關涉《白鹿原》的評論文章則在1460篇以上,論著近15部,碩博士論文150余篇。這無疑表明,這部一問世就被譽為“1990年代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獲之一,能夠反映那一時期小說藝術所達到的水平”[1]的優秀作品,已當之無愧地躋身于當代長篇小說的經典行列。也因此,幾乎所有的當代文學學者都就《白鹿原》寫下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可以說,“圍繞《白鹿原》而形成的這道評論的風景線,也能夠反映我國當代文學批評所達到的水平”[1]。故而,探討學者們在持續22年的《白鹿原》研究中提出了哪些富有啟迪性的視點?它們對深化推進《白鹿原》的研究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相應的,這些視點又折射出哪些問題?在未來的《白鹿原》研究中,我們應當如何尋求新的突破?等等,對于推動當代長篇小說的經典化進程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一、主題:文化反思與人性救贖

《白鹿原》是一部橫空出世之作,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小說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非同尋常的深刻性。小說通過對白鹿兩家半個世紀相互爭斗的歷史命運的書寫,重新思考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歷史與中國革命的悲劇動因,以及蘊含其中的復雜的人性因素與文化內涵。與以往創作不同的是,陳忠實沒有單純地從政治路線與階級關系的視野去表現主題,而是將其置于悠久的民族文化的歷史背景下考量我們民族的命運,這就使得小說的主題具有了對民族傳統文化反思與審視現實歷史的雙層意蘊。雷達就認為,文本中“無論是大革命的

‘風攪雪’,大饑荒大瘟疫的災禍,國共兩黨的分與合,還是家族間的明爭暗斗,維護禮教的決心,天理與人欲的對抗,以至每一次的新生與死亡,包括許許多多人的死,都浸染著濃重的文化意味,都與中華文化的深刻淵源有關,都會勾起我們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深長思考”[2]。唐云也認為,“正是從文化內核之裂變來觀察社會政治的變革,展示人類心智在時代誘因下的更張。陳忠實以這種眼光檢閱中國傳統文化,從儒學中汲取了有益因素,闡明這樣的觀點,人唯一永恒面對的是自己的心靈,一個民族也必須面對自己的傳統,覓我所失”[3]。也有論者試圖從歷史觀的角度闡釋主題:“鏊子暗示著烙餅式的翻來覆去的運動,溶注了作者對一種歷史現象的評判和思考。”[4]而“(白鹿原》在深層意義上重構了民族精神”[5]。還有論者試圖揭示《白鹿原》在現實的文化建設中所具有的當代意義,即“試圖對傳統文化的精神生命在新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本源性的闡釋和理解,從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對于我們精神人格所具有的守護意義和家園意義”[6](P1)。

當然,也有學者對文本中對于儒家文化的肯定態度并不認同,南帆就指出:“《白鹿原》力圖表明,儒家文化不僅是歷史上一個遙遠的傳統;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傳統還活在今天,而且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7]在他看來,這終究是作家的信念而已,事實是“現代社會的崛起也就是儒家文化漸行漸遠的歷史”[7]。但傳統與現代的確是如此對峙不相容的嗎?有論者對此進行了辯駁:“在《白鹿原》中,陳忠實并不是動用傳統/現代、保守/開放的二元對立思維,以凸顯傳統文化的道德力量,來貶義歷史權力沖突中的暴力意味,而是將之視為一種充滿活力的民族信念,牢牢地確立在創作主體的精神意志之中。”[8]《白鹿原》對于傳統儒家文化的堅守成為一個鮮明的標記。

不過,也有論者指出,“《白鹿原》里的人性救贖意味和濟世意味,要遠遠大于歷史反思意味”[8]。而且“它穿越了一次次歷史的狂波巨瀾,不動聲色地實現了對一個個乖張生命的救贖。它看似擁裹在深厚的傳統痼疾之中,卻又融合了儒與道的精髓,以強悍的倫理姿態,直擊人性的脆弱部位,理性、祥和而又毫不含糊地左右著我們的生存,并在現代性的意義上展示出它那卓越非凡的整合能力”[8]。這一觀點對于長期已基本定位的文化歷史反思主題無疑作了必要的補充。由此,文化反思與人性救贖共同成為解讀《白鹿原》主題的兩大重要視點。

二、手法:現實主義與魔幻現實主義

《白鹿原》毫無疑問是一部現實主義力作,誠如李星所言,它并未標舉或者創造什么新的藝術方法,現實主義仍然是陳忠實進行藝術創造的基本法則,之所以使讀者有了全新的閱讀感受,源于“對于現實主義這個曾被一些激進者判為死刑的創作方法的新的體驗”,這種新的體驗即是對生命的體驗與理解,具體體現在“將東方文化的神秘感、性禁忌、生死觀同西方文化、文學中象征主義、生命意識、拉美魔幻主義相結合的特色鮮明的現代藝術”[9]。這也表明,《白鹿原》中的現實主義已不同于以往作品的現實主義,它“傳遞著現實主義在當今中國文學中推進的最新信息”[13]。所謂“推進”就是“他(陳忠實)在充分意識到文化制約的不可抗拒的前提下,把文化眼光與階級斗爭眼光交融互滲,從而把真實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2]。

1980年代,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全世界點燃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熱潮,也激活了中國作家的歷史想象,尤其在實寫、虛寫兩種人物,魔幻氣氛與神話,象征手法,夸張的運用等具體方面,其別具一格的表現手法彌補了中國傳統現實主義手法單一的弊端,也使作品呈現出不同尋常的風格。陳忠實受其影響自不待言,論者也一眼看出《白鹿原》是“一部神奇現實主義的大作”[10]。《白鹿原》中的現實主義也因之被注入新鮮血液,顯示出生機與活力。

也有學者提出:“在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和新歷史‘現實主義文學’的猜測之外,我有點點相信它同時也是一種古老的地方志范疇里的 ‘現實主義文學’。在這方面,《白鹿原》大概應該被稱作一部貫通著司馬遷和柳青某種文化血脈和傳承性的長篇小說”[11],也是一得。

正是《白鹿原》中的現實主義的豐富性,使人們更深刻地感悟到現實主義永久的生命力。

三、人物形象:文化的、歷史的與悲劇的

《白鹿原》人物眾多,形成了一個有一定復雜關系的人物譜系,這其中,白嘉軒、朱先生、田小娥、黑娃等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

對于白嘉軒,人們給他貼上了各異的身份標簽。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強者:“白嘉軒是陳忠實貢獻于中國和世界的中國家族文化的最后一個族

長,也是最后一個男子漢。”[9]“作者把他當作較為理想的農人典型,也把他當作一面可以澄影鑒形的‘鏡子’”[12]。“這種封建精英人物長久地活在我們民族的精神生活中,陳忠實終于捕捉到了他”[2]。他“是一個來自歷史文化深處的族長形象”,“這個人物凝聚了陳忠實的歷史思考與文化選擇”[13],道出了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奧秘所在。也有不少論者看到了他同樣是弱者,“他也有其孤獨和無奈脆弱的一面,有他因人格面具過度膨脹而帶來與集體相疏離的孤獨感和離異感,以及人格面具在殘酷的政治斗爭和丑惡社會勢力面前其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悲嘆”[14],因而這個人物充滿悲情,被定格為“一個不合時宜的鄉村遺老”。其實,強與弱原本并非絕然分明,所謂“柔弱勝剛強”也不足為奇。只是白嘉軒的這種強弱之間“竟然雜糅著那么豐富的道教文化因素,這恐怕是作者本人始料未及的罷”[15]。上述觀點雖然有異,但也恰恰說明了白嘉軒是一個性格復雜的典型人物。

朱先生是一個難以被圖像化的人物形象。有學者認為他“多智而近于妖”,具有“無處安放的智慧”,是“作者所塑造的關中學派的大儒”,但是“缺乏人間氣和血肉之軀,他更像是作者的文化理想的‘人化’,更接近于抽象的精神化身”[2]。也有學者認為,朱先生既是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位守望者、獨行人,也是儒家禮教的終結者[16]。不過,南帆并不認為朱先生是一個人格神。他說:“朱先生形象的表明了一種文化的尷尬。”“朱先生半人半神的身份是文化尷尬的恰當隱喻:某些時候,儒家文化可能演示出現實主義情節,儒家文化烙印在許許多多日常細節之中;另一些時候,儒家文化已經退化為遙遠的傳說,成為一種脫離現實的想象性虛構。”[7]對此,洪治綱并不贊同。他指出:“朱先生(包括白嘉軒)并不是一種簡單的道德化的存在。在他身上,折射了陳忠實對革命化境域中的中國歷史的極為獨特的思考——這種思考,并非像有些學者所說的那樣,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而是超越了文化保守主義的僵化思維,自覺而又深刻地意識到了本土文明的演進,絕對離不開對民族精魂的重新激活,離不開對傳統文化中某些重要品質的重鑄于豐富。”“但他畢竟是一個舊儒風范,其骨子里又不免帶著保守這固執的文化風貌,甚至是道家的自然主義質色。表現為既崇尚自然質樸又彪炳傳統守舊的衣著裝扮以及不為物役的思想,暗含了某種道家的人生境界。”[8]因此,“朱先生也并非‘醇儒’,他兼收并蓄了道教、佛家、原始巫鬼崇拜以及其他種種民間俗神的信仰,思想言行異常駁雜”[17]。也許,朱先生如一個醒目的文化符號,貫穿在作品當中,帶著無可挽回的悲劇性。

田小娥是《白鹿原》中最為重要的女性角色,也“是一個備受爭議、難以一言以蔽之但無疑值得諒解和同情的文學中罕見的復雜而渾然的女性人物形象”[17]。當然,“田小娥不是潘金蓮式的人物,也不是常見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女性,她的文化內涵相當錯雜”。“這個‘尤物’‘淫婦’以僅有的性武器在白鹿原上報復著,反抗著,褻瀆著,她是傳統文化的棄兒,反過來又給這文化以極大的破壞”[2]。這種反抗主要體現在她的情愛觀上,“她有力地超越了傳統的功利主義婚戀藩籬,帶有一種還原性愛的娛情悅性的本色的意味”[12]。“本色”使這個形象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讓她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從而區別于其他以傳宗接代為生存價值的女性。而“田小娥的魅力來自女性內心深處自我的蘇醒,來自她對真與善的執著”[18]。田小娥死后魂魄附于鹿三身上伸冤的情節,“使這個犧牲在封建禮教屠刀下的中國婦女的悲劇有了更加峻烈的性質”[19]。也許是受到被戲稱作“田小娥傳”的電影《白鹿原》的影響,有論者作出了這樣的判斷:“田小娥和《白鹿原》中任何一個人物都迥然不同。她恰似一面鏡子,先后照見黑娃的善良與倔強,照見白嘉軒和鹿三基于儒家文化倫理‘女人禍水論’的偏激、愚昧與殘忍,照見白孝文混合著真情的虛偽,照見鹿子霖靈魂和身體的邪惡與骯臟,照見早先利用小娥‘吃泡棗’和采陰補陽的‘武舉’以及首肯此事的正房太太的丑陋與自私,照見她的窮秀才父親的面子文化,某種程度上甚至也照見了貌似客觀冷靜的敘述者面對這個不幸的女人時經常陷入的情感與價值判斷的游移曖昧”[15]。因此,其重要性自然凸顯出來。事實上,作家對這一人物形象的曖昧態度顯在其中,只不過理智與情感有時難以抉擇,但這也正好反映了田小娥“復雜與渾然”的性格特征。

黑娃的形象有些另類,對于他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形象的意義,即他的悲劇性。無疑,黑娃身上有更濃重的悲劇色彩,“黑娃不同于我們熟悉的那種草莽英雄,也不是由農民成長起來的共產主義戰士,而是宗法文化的犧牲品”。“黑娃的經歷可謂極盡曲折,其文化意味更是引人深思。雖然他金剛怒目,敢做敢為,不愧頂天立地的好漢,雖然他國、共、匪、儒家信徒一身而四任,但他仍在長夜里摸索,他的困境實為我們民族的困境”[2]。也有論者看到了人性深處的東西,“他(黑娃)對傳統

禮教的‘神性’又懼怕又向往,對“神圣”革命一片赤忱,對“反人性”的陰謀毫無預測,都歸根于他本性的‘弱’”。“他的‘弱’代表著中國革命的純潔性和凝聚力,也代表其致命的脆弱”[20]。在“告別革命”的另一語境中,李揚指出:“黑娃的悲劇性故事,實際上也是后革命時代‘新儒家’所遭遇的精神困境:精神還在,卻沒有了可依附的物質——現代革命徹底破壞了原有的社會結構,讓儒學精神成為一個幽靈——在全球資本主義重組了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中無根漂浮的幽靈。”[21]于是,“黑娃向儒家傳統的回歸象征著傳統文化心理的殘余,而他的冤死象征著歷史的未完成”[22]。二是黑娃身份不斷轉變的內在邏輯與寓意。對于轉換,有論者指出其前后轉變似乎缺乏內在邏輯,“我不知道作者究竟是以贊賞的還是遺憾的心情在看黑娃的懺悔、修身,拜朱先生為師?在我看來,這除了證明傳統文化的黑洞具有強大吸力之外,聲淚俱下的黑娃呢喃‘不孝男兆謙跪拜祖宗膝下,洗心革面學為好人乞求祖宗寬容’,是頗有些滑稽的”[22]。之所以如此,或許與黑娃負載了過多的文化與歷史之重,因而人性本身的復雜與豐富被遮蔽起來,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有關。對于寓意,有學者認為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敘述人之所以不惜犧牲黑娃的性格發展邏輯,只是為了表達他的拯救民族命運的抱負:回歸傳統儒家文化似乎是一條必不可少的途徑”[2]。但由此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作家要展示的究竟是人的文化還是文化中的人?是人的歷史還是歷史中的人?這是耐人尋味的。

無論如何,《白鹿原》“成功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形象。這種形象具有一種時代的、歷史的概括力和藝術地闡釋人生的深刻性,它是(足)以改變人們的一些舊觀念、舊思想乃至舊的思維方式,讓人們獲得感受和理解歷史與現實人生的新視野”[23](P1)。

四、比較視閾與視閾比較

《白鹿原》另具影響力的研究視角就是比較視野,大體而言,可分為兩類:

第一,文學比較視閾,即《白鹿原》與其他中國當代小說相比有哪些貢獻。在當代文學發展的鏈條上,王曉明認為從《白鹿原》看到了《古船》所開辟的“不再是圖解某種權威的歷史結論,而是表達作者個人的歷史見解”的道路在《故鄉天下黃花》和《白鹿原》中得以延伸[24]。許子東則指出《白鹿原》“后設的歷史敘述結構”,“是從《靈旗》《大年》對《紅旗譜》革命歷史故事敘述模式的破壞和顛覆發展過來的。如果沒有‘尋根派’對鄉俗土風的現代觀照和‘后尋根派’對敘述方式的種種實驗《白鹿原》出現是不可想像的”[25]。在與《紅旗譜》的比較中,朱水涌認為“可以看到兩個時代中國文學不同的創作風貌,進而去探討當代歷史敘事的變化及其精神結構的變動”[26]。在這一視閾的研究中,明顯拓展了地域文學視閾中的比較。有論者將《白鹿原》與《秦腔》放在整個的鄉土文學的歷史中觀照,發現“從《白》到《秦》體現出文化視角的轉換,那就是由文化反思走向了文化憑吊。從這個意義上說,《秦》的問世,打開了鄉土文學的新的視域,更具有史的意義”[27]。有論者認為“從《白鹿原》到《高興》,從陳忠實到賈平凹,世紀的更替,生命的演繹,秦地農民的民生權敘事便有了歷時性的遞進觀照,這就是說在以人為本的社會生態中,這一新的描寫觸角不僅是秦地小說的,更是中國當下文學的本來走向”[28]。而以性別政之的視角透視陜西的地域文學,也會有所發現:“賈平凹為那些深陷在消費文化‘廢都’里,而且被消費文化‘廢掉’了政治話語權力的精英知識分子或者說男性文化英雄量身打造了一個性神話;陳忠實在‘白鹿原’上為踐行傳統儒家文化的仁人君子建造了一座性道德豐碑”,共同的是“其筆下的性敘述也透露著男權文化的性別政治”[29]。在比較中,凸顯出作家們文化心理的同源性。

第二,比較文學視閾,即與西方文學作品的比較。在與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比較中,論者更多地發現了兩部作品在魔幻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方面的共同特征[30]。在與《靜靜的頓河》的比較中,李建軍認為,在大量的世界文學巨著中,《白鹿原》與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在如“人道主義的歷史觀和戰爭觀”“對民族苦難的深切體察和難以釋懷的憂患”[31]等諸多有更多的契合點,他還以其中的非情節因素之一的景物描寫為切入點進行比較,從而揭示出“作品的精神風貌反映著作家的人格狀況和心理結構”,陳忠實大體屬于理智—情感型(所謂“理勝于情”)的作家,肖洛霍夫則屬于情感—理智型(所謂“情勝于理”)的作家。在與帕斯捷爾帕克的《日瓦戈醫生》等文本的比較中,從主題到象征都可以見出其中的異同。在主題方面,“這兩部作品的主題都在彰顯一種富有理性色彩的戰爭觀,都注重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反思暴力及種種類似的壞的沖動;所不同的是,《白鹿原》的價

值基準是儒家的倫理觀念,而《日瓦戈醫生》所依本的則是具有基督教色彩和個性主義傾向的倫理觀念”[32]。在象征手法方面,“《白鹿原》與《日瓦戈醫生》在對某些象征形象的選擇,對人物象征意味的注重以及對嚴整的兩極對照的象喻體系的營構等方面,表現出高度的相似性或共同傾向;而在景物象征、表達象征的構語模式和文體形式上,則顯示出迥異的風貌”[33]。此外,研究者在與艾特瑪托夫的《白輪船》、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霍桑的《紅字》等不同方面的比較中,同樣感受到了《白鹿原》作為講述中國故事的當代長篇小說與西方文學的內在聯結,印證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樸素的道理。

五、問題與思考

《白鹿原》研究22年來,在文本主題研究方面,由前期的文化歷史反思到后來的人性救贖,主題解讀趨于多義;在創作手法方面,由現實主義對現代主義的借鑒吸納到神奇、神秘、魔幻質素的匯入,使人們更深刻地感悟到現實主義永久的生命力;在人物形象解讀方面,主要人物文化的、歷史的、悲劇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得到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解讀;比較視閾一方面將其置于中國當代小說的發展鏈條中,由此探尋1990年代當代文學發展的脈絡,另一方面在東西文學的坐標系內發掘《白鹿原》所蘊含的世界意義。所有這些,都顯示出《白鹿原》研究的實績與進展,為后來者提供了繼續前行的支點。當然,這絕不是說《白鹿原》研究已達到了頂峰,相反,在研究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思考。

問題一:文本主題的當下意義。《白鹿原》的主題研究已經擺脫了文化歷史反思的單一向度,而趨于多義,但目前的許多研究者卻將文本研究引向了社會問題研究,即《白鹿原》中所表達的傳統儒家文化是否可以解決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儒家文化如何存在于現代社會?儒家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與新的現實進行有效的對話?這無疑將文學研究引向了另途。《白鹿原》是小說,不是歷史文化讀本,更不是教科書,它不具備給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功能。一味地扭轉《白鹿原》的研究路徑,只能將《白鹿原》的研究引向死胡同。

問題二:現實主義、歷史真實、新歷史主義。《白鹿原》中所使用的現實主義手法豐富了現實主義的內涵,拓新了研究者對現實主義的定義與認識。當1980年代的“尋根文學大潮”消退之后,新歷史主義文學時潮應運而生。“中國當代文學的創作思潮悄悄地改變了運行方向,人們由熱衷于由揭示歷史規律的功利性書寫轉向對某些偶然性、寓言性歷史認知的敘述;由善于歷時性歷史進程的完整把握,轉向用人性、文化等元素來完成對歷史的共時性寫作。”[34]《白鹿原》正是這樣一種對歷史的共時性寫作。但有的論者以歷史考證的方式“試圖從《白鹿原》中涉及的部分地名、人物、事件、傳說、方言民俗的探討中,用歷史的真實突現《白鹿原》的思想藝術價值”[35],這不能不說又落入到索隱派的窠臼之中。當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被置換成為小說與新歷史主義的關系之后,如何以現實主義的豐富性打開歷史,通過文學細節發掘文本的復雜性、豐富性與深刻性,而非簡單地對應于歷史真實,是一些研究者亟待思考的研究問題。何況歷史本身無法被定于一尊。

問題三:作家立場與人物邏輯。眾所周知,陳忠實是抱著“畫出民族的靈魂”的雄心寫作《白鹿原》的,小說也確有一種“白鹿精魂”象征中華傳統文化,以之為立場創造出筆下的人物,也使人物負載了厚重的文化意義。但有論者抓住小說中朱先生讓鹿兆海在戰斗中收集鬼子頭發后焚燒的細節,指責陳忠實為“狹隘民族主義”[36](P2),這顯然混同了作家立場與人物邏輯間的復雜關系。同樣,將“女性一邊永遠地被排擠在歷史的邊緣地帶,一邊卻被獻祭在祠堂里,作為‘他者’被任意損害著”[37],歸因于作家對女性人物的冷漠,也走入了相同的誤區。

《白鹿原》是20世紀90年代涌現的一部杰作,必將匯入不斷發展的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對于這樣一部經典性作品,目前的闡釋無論是視角還是觀點都遠遠沒有達到人們對它的期望,更沒有達到視界的頂點。我們總結22年來《白鹿原》研究的成果與問題,就在于我們對它充滿期待,充滿著繼往開來,不斷拓新的期待。

[1]何西來.關于《白鹿原》及其評論——評〈白鹿原〉評論集[J].小說評論,2000(5).

[2]雷達.廢墟上的精魂[J].文學評論,1993(6).

[3]唐云.覓我所失:論《白鹿原》對儒家文化的闡釋和留連[J].小說評論,1995(1).

[4]文斌,佘向軍.鏊子·白鹿·磚塔[J].長沙電力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97(1).

[5]鄭萬鵬.東、西文化沖突中的《白鹿原》[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1999(1).

[6]趙錄旺.《白鹿原》寫作中的文化敘事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

[7]南帆.文化的尷尬——重讀《白鹿原》[J].文藝理論研究,2005(2).

[8]洪治綱.民族精魂的現代思考[J].南方文壇,2007(2).

[9]李星.世紀末的回眸[N].文學報,1993-05-20.

[10]段建軍.一部神奇現實主義大作——再談《白鹿原》的審美魅力[J].小說評論,2000(3).

[11]程光煒.陜西人的地方志和白鹿原[J].文藝研究,2014(8).

[12]白燁.史志意蘊·史詩風格[J].當代作家評論,1993(4).

[13]王仲生.民族秘史的叩詢和構筑[J].小說評論,1993(4).

[14]王渭清.《白鹿原》人物形象的人格治療學意義探微[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4).

[15]郜元寶.為魯迅的話下一注腳——《白鹿原》重讀[J].文學評論,2015(2).

[16]陳思廣.論白鹿原的思想之本與立意內涵[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0(1).

[17]郜元寶.為魯迅的話下一注腳——《白鹿原》重讀[J].文學評論,2015(2).

[18]申霞艷.鄉土中國與現代性[J].南方文壇,2013(2).

[19]陳涌.關于陳忠實的創作[J].文學評論,1998(3).

[20]鹽旗伸一郎.站在“雞卵”一側的文學——今讀《白鹿原》[J].小說評論,2011(2).

[21]李揚.《白鹿原》故事:從小說到電影[J].文學評論,2013(2).

[22]王小平.論作為“新歷史主義”小說的《白鹿原》[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4).

[23]袁盛勇.回歸傳統的平庸[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1).

[24]暢廣元.《白鹿原》與社會審美心理[J].小說評論,1998(1).

[25]王曉明,等.《古船》的道路——漫談《古船》《故鄉天下黃花》《白鹿原》[J].當代作家評論,1994(2).

[26]許子東.當代小說中的現代史:論《紅旗譜》《靈旗》《大年》和《白鹿原》[J].上海文學,1994(10).

[27]朱水涌.《紅旗譜》《白鹿原》:兩個時代的兩種歷史敘事[J].小說評論,1998(4).

[28]王世杰.鄉土小說人文性向現實性的轉變——《白鹿原》與《秦腔》之比較[J].西北師大學報,2008(6).

[29]馮肖華.秦地小說民生權的深度敘事——《白鹿原》《高興》之史線透視[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5).

[30]劉傳霞.論《廢都》《白鹿原》性敘述中的性別政治[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2).

[31]喬美麗.魔幻現實主義:《百年孤獨》和《白鹿原》[J].殷都學刊,1995(4).

[32]李建軍.景物描寫:《白鹿原》與《靜靜的頓河》之比較[J].小說評論,1996(4).

[33]李建軍.主題:《白鹿原》與《日瓦戈醫生》之比較[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4).

[34]李建軍.論《白鹿原》與《日瓦戈醫生》中的象征[J].唐都學刊,1998(1).

[35]劉東方.也說新歷史主義[N].中國文化報,2006-01-18.

[36]卞壽堂.《白鹿原》文學原型考釋[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7]惠西平.突發的思想交鋒——博士直諫陜西文壇及其它[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戴慶瑄]

宋海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講師;陳思廣,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 成都610065

I206.7

A

1004-4434(2016)10-0113-06

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專項“《白鹿原》與關中文化研究”(14Jk1441);西安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計劃項目“接受視域中的《白鹿原》研究”(2014SY08)

猜你喜歡
現實主義歷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自然科學與“現代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再闡釋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新法律現實主義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誰遠誰近?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文化之間的搖擺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视频国产|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日韩无码黄色| 欧美激情福利| 在线看国产精品|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高h视频在线|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国产a网站|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欧美www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她的性爱视频|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色精品视频|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日韩专区欧美| 8090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无码免费试看| 久久精品66|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色伊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日本午夜三级|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迷奸在线看|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就去色综合| 国产乱视频网站|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主播喷水| 亚洲熟女偷拍| 福利一区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夜夜操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色综合手机在线| 午夜在线不卡|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1免费在线看|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yxsp|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www|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