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指的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包括存在于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尚事物。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事項來開展的旅游項目,它以某一特定地域的民俗事項和民俗活動為旅游資源,并借助于一定的旅游設施開展旅游活動。
“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空間分布的不同,民族發展歷程、社會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生產生活方式存在巨大的差異,人生禮俗、婚葬習俗、居住習俗、飲食習俗、服飾習俗等,經過世代傳承與繁衍,存在一定的發展和變異,不同地域創造的民俗環境和民俗氛圍,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正因為如此,才形成民俗文化旅游的壟斷性。”各民族在繁衍過程中,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存,他們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本就是鮮活、動態、真實的民俗文化展示,具有強烈的文化特性,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也讓民俗文化旅游成為可能。
民俗文化是在長期傳承的過程中,世代流傳下來的,它保持了最初的原始色彩和神秘性,在漫長的傳衍過程中,雖然外在形式發生些微的改變,但其內核和母體并未流變,并以一種固定的形式,縱深發展,每一種民俗事項是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服務的,應時而生,不斷傳承,生命力旺盛。如宜昌長陽地區的喪葬習俗,與白虎信仰有機結合,特別的唱詞、獨特的喪服以及獨特的動作,使其保持了一貫的神秘性和獨特性,作為旅游文化資源的價值進一步提升。
民俗文化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縱深演變,它是一定地域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具有很深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當下的民俗文化旅游、觀光型旅游已經明顯滯后于游客的心理需求,加強旅游服務的參與性和旅游體驗的參與性,滿足了游客求知求異的需求,也成為外來游客了解和認知民俗文化的窗口。以長陽為例,在游客親歷綠水青山時,如能讓游客近身體悟土家文化,或能親自參與編制西蘭卡普、唱一曲山歌、跳一段撒葉兒嗬等,這樣的體驗獨具一格。民族文化的原初性和不可替代性,會讓土家民俗文化旅游保持恒久神秘的魅力。
“在民俗旅游開發過程中,為了吸引游客,有些開發商,摒棄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脫離當地民眾的生活,隨意改動民俗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采用現代光學、影音等技術,使得民俗文化展示過于舞臺化、屏幕化、藝術化、瞬間化和庸俗化,失卻了民俗的本土和鄉土氣息。觀眾能較直觀感知當地的民俗,卻未能深諳其間蘊藏的內涵,也不知其意。”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民俗文化和經濟建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在開發民俗旅游項目中,不能一味迎合游客獵奇心理,追求熱鬧、回避精華,流于媚俗,甚至加入一些不健康和落后愚昧的內容,忽視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和獨特性,漠視民俗固有的形式、內容和基本特征,扭曲民俗的歷史文化和環境內涵,這無疑是舍本逐末的。
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單一,雷同現象比較嚴重,創新性產品較少。對于山水、文物古跡旅游資源,民俗文化內涵挖掘力度不夠,旅游產品略顯單一,注重自然資源的開發,忽視了集民族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民族文化、民族旅游產品的挖掘,這種粗放式經營方式日益成為民俗旅游發展的瓶頸,從而影響了游客在當地的逗留時間。因此,在打造優秀旅游目的地時,一定要注重建設能滿足游客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服務設施和場所,還應加大民俗文化精神環境的挖掘與保護。“民俗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道統,在傳承、開發、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密切聯系受眾群體存在的物質和精神環境。”同時要打造精品旅游產品,創新旅游理念,在旅游路線和景點之間進行區域聯合,讓各景點有特色鮮明的旅游產品。
民俗旅游開發,打破了當地固有的封閉落后狀態,多元文化交融共生,旅游者與當地民眾的價值觀、消費觀、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激烈碰撞,大量信息進入,干擾了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和發展進程。在異質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外來的語言、服飾、食品、習俗等,會對當地已有的民俗文化產生沖擊,使其產生變異,導致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和神秘性逐漸消失。開發民俗旅游,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造成很大影響。伴隨民俗旅游的推進,民俗文化生態將會受到更加強烈的沖擊。
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政策、法律及資金上的支持與保障,政府部門及旅游開發者應有選擇性的扶持具有一定歷史社會價值的民俗文化事項的生存與發展,鼓勵優秀民俗文化的開拓與創新,比如對民間藝人進行調查、登記,提供時間、機緣、場所給他們表演,為他們提升技藝以及傳授技藝提供條件;注重開發原始的土家村寨,盡可能給予財政扶持,倡導全社會及個人積極參與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活動。
加大對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力度,盡快建立能吸引國內外游客的觀賞性民俗旅游項目,加大投入,加快建設村鎮兩級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展館、土家古村落的保護等等。需要進一步加深旅游地的地域性和歷史文化性的發掘,比如當地的農耕文化、狩獵文化,展現當地民俗的生產活動,喪葬習俗、宗教信仰等等,增強旅游行為的參與性,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態,增進該地旅游資源的稀缺性。雖然民俗旅游地開發了不同類型的旅游相關產品,但仍存在與景區文化關聯性不大,旅游產品缺乏特色與吸引力,旅游產品的推介與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一定程度也成為民俗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
發展民俗旅游,應保護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與活力,使其在個人、群體、社會中得以現實延續和有序發展,確保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過程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與張力。例如傳承至今的婚喪習俗以及獨特的白虎信仰等文化形式,存在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僅僅局限于一臺歌舞或一個展館的形式,民族文化形式包羅萬象,應以最原生態的方式展現。如土家族工藝獨特的西蘭卡普、用作婚慶、喪葬的哭嫁和撒葉兒嗬等,植根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古樸而獨特,應避免將民族文化過于商品化和舞臺化,而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應加強當地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覺了解土家文化的淵源,注重對民間自發性傳承方式的尊重,培養一種全員保護民俗文化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不能隨意添加、篡改當地的民間文化,遵循民俗演變的規律和特征。應植根于當地的社會生產生活,開發民俗事項。
“生態環境是實現民族風俗旅游的載體。旅游業是資源依附性很強的產業,比任何其他行業都更依賴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質量。”確保生態環境不被破壞,使其永續利用,是民族地區發展民俗旅游的基本前提和生命線。在生態環境系統相對脆弱的山區,民族風俗旅游的發展必須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要正確處理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更要加強保護與管理,堅決反對任何以犧牲旅游地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的觀念和做法。
傳統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資源,民俗旅游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既會產生積極影響,也給其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在利用民俗文化發展民俗旅游的同時,我們既要保護民俗文化的原本特色,又要給現代旅游和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實現民俗文化與民俗旅游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