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 姣 王政書
(1.西華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9;2.西華大學校長辦公室 四川成都 610039)
?
高校安全保衛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對策建議
奉姣1王政書2
(1.西華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四川成都610039;2.西華大學校長辦公室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隨著高校改革的深化及網絡媒體的沖擊,傳統的高校安全工作面臨諸多挑戰。本文分析了高校安全保衛工作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建立政府與高校協調運行的良性互動機制,強化高校安全保衛組織的監管機制,加快供給主體的市場化,建立志愿互助服務補充體系。
關鍵詞:安全服務產品;多元化安全需求;高校安全
一、高校安全保衛工作面臨的挑戰
1.高校改革深化對安全保衛工作提出新的需求。隨著高校改革的深化,高校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高校資源的開放性增強、流動性增加、重要性增大,新的安保需求隨之產生。(1)隨著高校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快速發展,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方式、管理模式等得到不斷改進。因此,高校安全保衛工作應順應時代發展及高校管理模式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2)隨著高校由以前的義務主體教育模式開始向權利主體教育模式轉變,公眾對高等教育包括高校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如何以公眾要求為導向提供多元化的個性安全服務產品已成為高校安全保衛工作面臨的新命題。(3)高校進行的社會化改革誘發更多的公共安全需求。隨著高校社會化改革的推進,多園區辦學、開放式辦學、擴大招生、后勤社會化、網絡社區建設等都不同程度地對大學的安全保衛工作提出新要求、帶來新矛盾,師生們的安全訴求已從獲得生命、財產的安全保障轉變為追求心理安全感,公共衛生、心理健康、教學實驗安全、周邊環境秩序、社會交際安全、網絡安全等成為關注的焦點。顯然,傳統的停留在生命、財產層面上的安全保衛工作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的形勢。
2.網絡媒體沖擊下的安全監管需求。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途徑。然而,在網絡空間的無限開放性環境下,各種敵對勢力的全方位滲透、不良文化信息的大肆傳播、網絡虛擬環境中的責任主體淡化等問題都極大地影響了校園文化生活,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網絡漏洞想方設法實施各種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對人們的網上安全行為造成了極大威脅。如何強化監管功能,減少或消除師生們面臨的網絡安全隱患,為大家提供可靠的網絡安全服務,成為新形勢下安全保衛部門的另一挑戰。
總之,師生安全需求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安全保衛部門要站在服務學校發展、滿足公眾需要角度,盡快促成高校安全保衛組織的調整與轉型,并主動提供多樣化的安全服務產品,為學校各項職能的發揮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
2004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企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條例》明確指出“高等院校治安保衛工作的具體規定由國務院另行制定”,這表明從某種程度講國家立法機關已經意識到高校安全保衛工作的特殊性及復雜性。目前高校安全保衛部門開展工作的唯一法定依據是1997年公安部和國家教委聯合下發的《高等學校內部保衛工作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但是該《規定》明確指出“高校內部保衛工作接受公安機關的指導和監督”及“高校內部保衛工作遵循預防為主、依靠群眾的原則”,這使得高校的執法權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高校保衛部門面對各類糾紛或一般刑事案件時不得不扮演“見義勇為”或見證人角色,甚至迫于無奈采取“非法制止違法”的管理方式[1]。由于整個涉案過程處理的不完整性,師生員工的切身利益及安保人員的自身權益都無法得到完全保障。
針對校園事故頻發現狀,2002年教育部頒發了《學生意外事故處理辦法》,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該辦法只是由教育部門制定,缺乏相應的法律效力;而散見于《刑法》、《教育法》、《民法通則》、《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相關法律依據,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只是解決了校園安全穩定工作的部分問題,如違法與否及違法程度的界定,而不能解決如何進行前期管理、如何加強預防等一系列問題[2]。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高校社會化辦學趨勢越來越明顯。各種商業組織如銀行、郵政、餐飲、旅游、交通、商業零售、地產開發及其他市政生活設施等逐步進入高校園區,卻未能得到公安、工商、衛生、文化、房產等相關職能部門的有效監管。另外,由于政府責任不明,未設立相應的校園安全管理機構,因而校園內發生的治安或刑事案件得不到執法部門的足夠重視。一旦出現執法者不作為或少有作為的情況,師生就會將矛頭指向高校安全保衛部門,最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高校的不穩定。
二、加強高校安全保衛工作的對策建議
傳統的安全管理體制和安全工作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教育體制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安全保衛的客觀需要。高校安全保衛工作應樹立安全服務理念,以師生滿意為前提,創造條件協助師生樹立安全意識、順暢表達訴求意愿,并提供與師生利益相符合的多元安全服務產品,使高校安保工作從管理型走向服務型,從“事后處理的無執法權被動”向“事前服務的多方主動”轉變。對此,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規定》明確指出高校內部保衛工作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并接受公安機關的指導和監督,這也就意味著在高校安全保衛工作中地方政府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但在具體落實上卻常常存在地方政府職能缺位現象。在政府職能定位逐漸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回歸過程中[3],建立基于實踐的政校協調運行良性互動機制非常有必要。
一方面政府有義務為高校安全保衛工作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制度保障。一是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辦學規律,加快校園安全法等立法步伐,保障依法辦學;二是積極培育社會組織,鼓勵專業保安公司、物業公司、保險公司入駐高校,并通過行業協會加以規范引導,根據實際情況授予保安公司一定執法權限;三是成立校園安全綜合管理機構,整合公安、衛生、文化、工商、城建等職能,加強對轄區內高校校園及周邊環境的公共安全、公共衛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文化健康等的綜合治理。
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動爭取政府相關政策落地。一是聘請駐校警務聯絡官,主要負責學校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的督導、校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先期處理;二是成立集報警、服務、求助、聯動于一體的校園110報警服務中心,配合駐校警務聯絡官,快速處理校內突發事件;三是搭建警校互動網絡平臺,依托校園網平臺開通網上警務室及警務微博,建設校園安全監控電子信息平臺。
一是建立目標評價機制。針對校內各部門、各經濟實體在服務產品及服務方式上的差異性及其特點,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適時開展師生安全感和滿意度指數調查,并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督促相關部門調整服務模式,避免因其不作為而給整體保衛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建立安全服務目標體系[4],督察各部門、各經濟實體落實安全保衛工作及存在的問題,并對他們進行業務的指導,建立健全安全績效考核制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形成“一核多點”聯動機制(一核即安保部門,多點為相關部門或校內各經濟實體)。
二是構建“大安全”管理模式。根據時代的變化與要求,不斷拓展和延伸安全內涵,重視“大安全”文化建設,把安全文化的建設重點轉移到事前預防而不是事后補防和吸取教訓上來;主動豐富安全教育內容,建立安全教育基地,推動安全教育進課堂,在安全意識培養基礎上注重加強安全技能、安全對策的實踐性教育,并定期組織開展實戰演練;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要求完善校園大安全預案體系建設,建立校園重點部位、各類安全事件的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預演;健全校園輿情信息收集與研判機制,建立安全穩定工作預警模式。
三是重構基于心理安全機制的新教育模式。不成熟的心理安全內隱機制在外界特定因素的刺激下將引發過激行為,學校從這一角度提前介入,有利于發現安全事件的背后根源和根本原因。因此,在安全教育模式上,學校要密切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心理安全機制的重構,重點構建和諧的自我關系世界,引導提升自我監控能力,以最大程度減少對外攻擊顯性暴力和傷害自我的隱性暴力事件的發生,以個體和諧促成校園和諧。
四是構建立體防控體系。以現代化為支撐,提高實體防范效果;依靠科技建立完善的電子監控及網絡防范體系;以職業化、專業化引領,著力提高校園各安全服務供給主體的素質。
高校公共安全服務在性質上屬于準公共物品,在更接近私人物品的準公共物品領域完全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實行社會化[5]。據此,鼓勵各種社會組織參與高校安全服務是完全可行的。社會力量可通過市場方式或自愿方式來提供某些公共服務。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政府管理職能的退出以及公眾對有償安全服務的認可等更是為高校安保工作走市場化道路提供了現實條件。
一是按照市場規律引入各類專業化社會組織。有償引入保安服務公司,承擔高校的專業化安全管理工作;通過合同契約方式引入物業公司,對公寓、教室及辦公場所實行物業化管理;建立風險評估及保險機制,發揮保險公司在學校安全管理中的積極作用[6],合理轉嫁師生安全風險。
二是授予師生選擇安全服務提供主體及形式的權利。建立師生參與安全服務的互動機制,使師生能夠有效地參與到安保工作中來,選擇符合自身利益的安全服務提供主體與提供形式[7],以真正提高安全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使師生滿意。
三是以師生需要為導向。市場化的服務應從師生的切身利益出發,以其安全訴求為前提,而不能以學校的需要或是市場的需要為前提來強加于被服務者。
四是平衡多元主體之間的關系。搭建溝通平臺,重視各供給主體間的合作共治與溝通交流,維護供給主體的合法權益。
在高校安全保衛工作中,要促進師生接受主體的自主建構,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協助,并依托各類社團組織及志愿服務機構,有效延伸高校安全服務觸角,使其成為高校安全保衛工作的有益補充。
一是以學生為主體成立安保協會等志愿組織。將安全保衛部門與學生管理部門有效結合,以學生為主體成立“大學生安保協會”,引導學生直接參與校園安全保衛工作的相關層面(如安全教育普及宣傳、輿情信息收集、意見征求、隱患監控及巡防、安全文化活動組織、安全聯絡等),促進安全建設自覺行為及自我監控能力的發展,全面提升學生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
二是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勵師生參與志愿服務。單列專項資金,對志愿者組織開展的安全服務提供相應資金支持,以課題形式支持師生深入研究高校安全保衛工作問題;出臺相應政策支持鼓勵師生和各類學生組織廣泛參與高校安全管理,加快師生自我管理機制的培育,形成群防群治格局,實現保衛部門與師生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劉義飛.當前高校保衛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中共黨史碩士論文,2009.
[2]盧斌,賈魯晶.維護高校校園安全穩定呼喚更高位階立法[J].理論與實踐(理論月刊),2011(9):111-113.
[3]別榮海.高等教育轉型中的政府與高校關系重塑[J].中國行政管理,2011(9):33-36.
[4]彭云,施鍔,羅利坤等.云南高校安全保衛工作模式探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5):93-96.
[5]崔卓蘭,宋慧宇.高校公共安全服務社會化探討[J].北方法學,2008(3):86-93.
[6]沈惠章.論高校保衛工作體制改革中的市場化運作[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10(4):21-23,46.
[7]顧麗梅.英、美、新加坡公共服務模式比較研究——理論、模式及其變遷[J].浙江學刊,2008(5):107-113.
[責任編輯楊瑜]
中圖分類號:G4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1124(2016)01-0079-03
通訊作者簡介:王政書(1963—),男,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及宗教學。
作者簡介:奉姣(1988—),女,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