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總工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陶余來
工會工作如何贏得黨政部門的重視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總工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陶余來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全國各地各級工會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與新形勢新任務對工會工作的新要求、與職工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相比,仍存在一些地方黨政部門對工會工作認識不夠、重視不足的問題。有的表面上該開的會開了,該出席的領導出席了,該發的文件發了,該布置的事情布置了,但分管或聯系工會工作的領導只是會上強調,會后還是該忙啥忙啥,少有產中、產后服務、跟蹤、追責,眼里和心里更多的是拆遷、招商、創建、維穩、計生之類,工會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等現象仍然突出。
究其原因,計劃經濟年代,工會工作就是“吹拉彈唱,打球照相”給人造成的印象根深蒂固。在民營經濟解決了八成以上就業,勞動關系上升為主要社會關系,直接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形勢下,各級黨政部門對工會工作的轉型升級認識嚴重滯后。
工會工作直接關系到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基層不急高層急,形不成上下合力,難以做好工會工作。一些基層干部沉湎于GDP,忙于事務主義,不能高站位理解工會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或者雖然明白道理,卻講一套做一套,沒有做好工會工作的政治自覺。對于全總去年以來在全國開展的農民工入會三年集中行動的意義,認識不到位,缺乏原動力。
2015年7月6日至7日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由黨中央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這在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要堅持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
中央高層重視群團工作,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市也隨即召開了群團工作會議。各級工會組織自身應該充分借好這個“東風”,大力宣講中央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的原因、意義,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勢下本地區黨的群團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細化深化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的具體方法。比如,合肥市總工會可以利用“廬州講壇”(合肥古稱“廬州”)向全市黨政干部宣講群團工作會議精神,包河區總工會可以利用本區影響較大的“包河講壇”進行集中宣講。充分整合利用好資源優勢,借力發揮趁勢而上。
按照《工會法》規定,工會主席享受同級行政副職待遇,這原本體現了黨對工會工作的高看一眼厚愛一分,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卻走了腔、跑了調、變了味。縣區和街鎮工會主席中,普遍存在用工會主席位置來安置從一線要職退下來的干部,作為精神“安慰劑”使用的現象。黨政領導以為工會主席的位置既“位尊”又清閑;被安置的干部,也以為是組織上沖著自己以往勞苦功高臨老給自己的“政治交待”、福利待遇,到了工會,發現工會原來也不清閑,有“玩具車用過后,收音機里還可以接著用”、被“回收利用”感覺,一時間難以適應,不在狀態。也因為如此,工會干部老齡化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而且積重難返愈演愈烈。
有的街鎮為了給一些干部提供政治待遇,讓干部兼職工會主席(少數甚至有村居書記掛街鎮工會主席頭銜的)。兼職工會主席似乎理所當然地將工作重心放在街鎮黨政辦主任之類職務上,一般不干工會工作,而讓另外一位副主席主持常務。長此而往,也損害了副主席的工作積極性。
有的街鎮,因為需要給政治待遇的人多,把工會主席位子當成“紅糖碗”,干部滾元宵、走馬燈似地“蘸”一下就走人。組織部門舍不得將年富力強的人安排到工會。難得有少數年輕人來到工會,工作干得好,一提拔也是遠離了工會工作:既不是工會系統內的縱向提拔(地方工會的人財物權不隸屬于上級工會),也不是擔任分管或聯系工會工作的領導。如此這般,人為導致工會缺血、失血嚴重,工會干部變動頻繁,工會工作者隊伍人員不穩定,每年的工會干部培訓許多都是新面孔,訓不勝訓,培尤不及。組織部門還在工作總結中美其名曰是地方黨政重視工會工作的體現。
有的社區(村),由黨總支或支部副書記兼任社區(村)工會主席,看似重視工會工作,而實際上,這樣的工會主席卻沒有多少心思和精力放在工會工作上,遠不如設立專職工會主席實惠有效。
社區(村)名義上大多有專職工會主席,但“專職不專”現象突出,工會主席常常被拉差干“中心工作”,理由是“工會哪有多少事?怎能不服從大局?”工會主席人微言輕不敢申辯,工會工作的弱勢形象慢慢地也便在黨政領導心目中扎下根來,潛滋暗長,“習慣成自然”。
人必自助然后天助之。長期以來,由于工會工作的“弱勢”地位,造成一些工會工作者以為人到工會就意味著養老,可以歇一歇、松口氣,任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情不自禁地產生“船到碼頭車到站”的錯覺,少數人甚至有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念頭。因為這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影響,依稀工會工作者全心全意為職工服務的宗旨意識淡化,勇于擔當作為、甘做先鋒模范的作風欠缺,難以適應當前日益繁重的工會工作。改變工會的傳統形象,工會工作者必須實現精神重鑄再塑自我,奮發圖強,從我做起。
工會工作者要結合新形勢新任務,大力開展中國特色工運理論研究,大力實施體制機制創新和工作方式創新、工會活動創新。工會傳統的文體活動、幫扶救助工作等不能丟,但如果僅有這些,工會難以克服“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的印象。合肥市總工會率先在全國省會城市工會中推出的“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評比”等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活動,事實證明,能更好地展現職工的主人翁地位、主力軍作用。
除開展“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評比”外,工會組織還應積極配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開展選樹“草根工匠”等活動。選樹表彰不是終點,更重要的是大力宣傳報道,讓全社會向他們學習,把選樹成果當成良好資源,充分發揮好利用好,真正做到如習總書記所說的,“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時代強音”,在全社會營造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的濃厚氛圍。
工會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企業工會。地方各級工會工作的實效,歸根結底要看企業工會是不是建起來、轉起來、活起來,是不是真的實現了從有工會到像工會、是工會的轉變。如果地方工會敲鑼吆喝喊啞嗓子,企業工會無動于衷雷打不動,只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
遺憾的是,目前除了一些國有、集體企業和效益較好的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工會工作開展較為正常外,相當一部分中小非公企業存在工會工作冰鍋冷灶,工會主席看老總臉色,“口將言而囁嚅,足將行而趔趄”,不敢放手開展工會工作的現象。一些企業出了安全生產事故,或職工上訪等事件,上級工會派員進駐,企業工會主席不是積極主動配合,而是見著上級工會來的人躲著走繞著走,眼睛不敢正視直視“娘家人”。企業工會工作開展不正常,職工對于企業建會、職工入會沒有明顯的獲得感,反過來又會影響其他企業成立工會和職工入會的積極性,進而導致工會形象式微,使地方黨政部門聽不到工會動靜,看不見工會身影,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讓非公企業工會主席擺脫“端人家碗,受人家管”的尷尬心態,一些地方進行了非公企業工會主席“派任制”等試點,但未見有后續報道,不知效果如何。上海、重慶等工會工作改革試點地區,應該在這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嘗試,以資全國借鑒。此外,地方工會在推廣工作時,也要改變抱著國有企業不放的舊有模式,多樹民營企業工會工作樣板,如此才有說服力、可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