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乎提?沙木沙克
摘要:伴隨著電子工業和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測圖也有了極大的發展,因其較傳統模擬法測圖有很多的優勢,故數字測圖已經逐漸取代了模擬法測圖。本文對傳統模擬法測圖與數字測圖進行了對比分析,再結合工作實踐,對提高數字測圖質量與速度的方法提出了幾點見解。
關鍵詞:數字測圖;模擬法測圖;質量;速度
一、引言
伴隨著電子工業和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興產業的變化發展同樣也體現在測繪行業,測繪的設備越發先進,測繪手段也變得多樣化。然而,迫于經濟壓力,很多測繪單位所擁有的配套設備和軟件均不能滿足自動采集數據以及自動成圖的要求,因此數字測圖的質量和速度均有待提高。本文結合生產分析了模擬法測圖與數字測圖的差異性,同時介紹了提高數字化測圖質量與速度的方法。
二、模擬法測圖與數字測圖的對比
一般來講,模擬法測圖是指利用人力手工操作,通過人工記錄以及對地形圖進行繪制,并在圖上使用比例尺等繪圖工具對坐標、面積、距離等進行人工量算,運用圖解的方式把地形測繪于白紙上,故這種方法又被稱之為白紙測圖或是模擬法測圖。
數字測圖是一種全新的測圖方法,是指測繪人員在野外通過運用高科技的測繪儀器對相關信息數據進行采集,再結合計算機的成圖軟件實現室內成圖。數字測圖主要包含了數據輸入、輸出與數據處理三部分。其工作流程為:首先對地形圖相關數據進行采集,其次是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最后是將處理以后的數據進行整理形成完整的圖形。數字測圖的基本原理便是將所有采集到的有關地貌與地物的信息數據轉變成數字化,再將數字化信息傳輸給電子計算機相關軟件進行處理,從而得到更為豐富與科學的電子地圖(見圖1)。
三、提高數字測圖質量的方法
數字測圖與傳統的模擬法測圖方法極不相同,具有很多鮮明的特點,因此在測量實踐工作當中測量人員必須正確認識與了解數字測圖的各項特點,這是提高數字測圖質量的根本方法。
1、數字測圖是內業與外業密切聯系與結合的方式,因此在測圖時必須保持內業與外業的溝通順暢,因為外業測量過程中哪怕出現一絲錯誤,而這失誤很難被內業所察覺,外業測量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內業成圖的質量,故而測量人員對待外業測量工作應更謹慎。
2、在控制測量時通常會用到GPS測量,除去必要的測量起算數據以外,應盡可能的對已知檢測點進行檢測,待檢測合格以后,再將檢測點放置在控制網中,并將其作為已知點計算其平差,這種方式可對測量結果的精度進行有效的檢測,能起到控制測量錯誤的作用。
3、在利用全站儀方法對碎部點數據進行采集時,就對測站點和后視點加強注意。因為種種實踐工作證明測站點和后視點一旦錯號,將無法檢測出來,這會給內業處理帶來極大的不便。內業成圖主要依靠外業記錄,因此外業記錄人員工作越細致,將所測量的點的屬性、連線關系等盡可能的詳細記錄下來,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繪制草圖,這樣就越有利于內業圖形編輯工作的開展,否則將給內業處理帶來錯亂。
4、上文已提及由于數字測圖較傳統模擬法測圖有很多的優勢,因此已經逐漸取代了模擬法測圖,但很多測繪單位受經濟條件等的限制,購買數字測圖系統的軟件數量十分有限,往往只有1-2套數字測圖系統。特別是測繪軟件受到“加密鎖”的限制,使得一套測繪軟件只得在一臺計算機上得以使用,如遇測圖面積過大,工期較短或是測圖地點比較分散的情況,將不利于外業數據采集工作的開展,同時也會給內業編輯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測記法指的是外業記錄員在對碎部點進行測量時,利用記事本或是電子筆記本等將測量的原始數據記載下來,同時在測量過程當中繪制測量標注草圖,之后再根據草圖將所測量到的數據傳送到計算機數字系統當中以實現成圖的方法。這種繪制方法可以不受數字測圖“加密鎖”的限制,因為在錄入原始數據時無需用“加密鎖”,這樣各作業組白天可以盡可能多的收集數據,晚上再加班加點對所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編輯,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方法可以大大加速外業數據采集的速度。
外業記錄人員將采集到的數據整理完畢后,再通過數據端口將其輸入電子計算機當中,內業編輯再利用計算機中安裝的數字測圖軟件系統,對地物、地形、道路等進行標識,在多次檢查確認無誤后生成DTM三角網并自動生成等高線,并對坎下等部分等高線作出必要的修改,以初步實現數字化地形圖,此外還需對實地圖形進行考查,將數字化地形圖與實地圖形進行對比,修改其中不符要求的地形圖,并重新進行補測,使其最終符合要求。
五、結論
目前數字測圖技術的運用在我國已經日趨成熟,數字測圖已逐步取代了傳統模擬法測圖。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測繪儀器也將不斷的更新換代,測繪軟件也將越發先進,數字測圖技術定會步入新的起點。
參考論文:
[1]潘正風. 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M].武漢: 武漢大學社,2004.
[2]宋偉東,張永彬等:《數字測圖原理與應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謝剛生,鄒時林.數字化成圖原理與實踐[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0.
[4]高井祥. 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M].徐州: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