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佳 楊燕瓊
摘要:廣東國家森林公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然而,在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本文通過對廣東的國家 林耀佳公園旅游地的建設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廣東省國家森林公園在不同層面資源競爭的一般規律,一方面有利于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知己知彼”,科學發展自身資源,服務大眾,創造利益;更為深層的一方面,是希望通過研究分析,進而為廣東的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競爭的良性循環研究作出一些參考依據。
關鍵詞: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建設;研究分析
一、廣東省國家森林公園現狀
廣東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立森林公園,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已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類森林公園361處,總經營面積超過100萬hm2,占全省林業用地的9%,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2%。廣東森林公園發展大致經過3個發展階段。從 1980年底建立廣東省第一個森林公園——深圳沙頭角海山森林公園,至1992年林業部在大連召開全國森林公園工作會議, 是廣東省森林公園建立發展起步階段;大連會議至2000年,為森林公園快速發展階段; 2000年廣州市12處市(區)級森林公園的建立標志著廣東省以國家級為主體的三級森林公園體系架構形成。目前廣東省的國家森林公園主要有14處,珠三角有廣州從化的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石門國家森林公園,深圳的桐山國家森林公園、惠州的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佛山的西樵山國家森林公園、江門的圭蜂山國家森林公園、肇慶高要的萬有國家森林公園;粵北有韶關國家森林公園、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小坑國家森林公園、英德國家森林公園;粵東有汕頭南澳海島國家森林公園、河源的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粵西有湛江的東海島國家森林公園。
由此可知,珠江三角洲、粵東、粵西、粵北都有主要國家森林公園,這跟廣東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有關。廣東地理位置優越,北倚五嶺, 南臨南海,更有北回歸線橫貫其中部,屬亞熱帶氣候,水熱資源豐富, 非常適合森林的生長和野生動植物的生息繁衍, 森林類型多樣, 生物群落復雜。粵北、粵東、粵西等地區還保存有風景獨特的原始森林。廣袤的林區孕育著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形態各異的森林景觀, 這些構成了特色濃郁的森林旅游資源。改革開放以來, 廣東省逐步加大了森林公園開發和建設力度, 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 成為林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廣東以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主要依托的森林生態旅游產業體系已初具規模,開展旅游必需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配套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
二、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在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森林公園是以大面積人工林或天然林為主體而建設的公園。既可以作為生物多樣性和防風固沙,也可以作為教育、欣賞、休閑娛樂等場所。本文所做的研究分析,主要是以廣東的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并將其作為一個旅游地來進行。
1、 旅游地同質化現象嚴重
國家森林公園一般是森林景觀特別優美,人文景物比較集中,觀賞、科學、文化價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區域代表性。然而各地在開發過程中,參考抄襲比較多,缺乏創新變化。國家森林公園的建設趨于同質化,沒有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進行因地制宜,尋求創新,造成很多旅游者現在去森林公園都有一個印象,就是感覺哪里的國家森林公園都一樣。
2、看中短期收益,忽略長遠發展
目前廣東國家森林公園的收入主要從門票中獲得,而且門票每年有上漲趨勢。景區內其他項目收入占總收入很少,而門票收入卻占了幾乎8、9成以上。獲得的收益用于景區的開發建設也少之又少,很多分給了當地政府、管理機構等。投入的不足造成了旅游地后勁發展跟不上。
3、旅游地缺乏科學規劃、管理不規范
森林公園作為一個集生態保護和休憩的旅游地,前期規劃非常重要,有些國家森林公園往往缺乏科學規劃,中后期開發起來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財力物力去改造,造成資源浪費。另外,景區管理不規范、不人性化。如景點指示牌指示不明確,公共洗手間長期無人管理,分類垃圾桶設置不合理,景區酒店和餐廳設置不合理等等。
三、 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建設中發展中的對策分析
1、 引入吸引力評價體系,促進良性競爭,形成合力
針對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建設發展的同質化現象和日趨嚴重的競爭現象,我們有必要對其吸引力進行分析評價,建立評價體系,以更好的提供參考依據。對廣東各國家森林公園進行分析,結合當地人文風情,水文氣候,客源地等條件進行綜合考慮,有利于各旅游地形成合力,促進良性發展。
2、 重內涵,重質量,重口碑
很多景區建設輕內涵,不看中質量,不在意游客的旅游體驗。調查中發現一個現象,從外地來本地國家森林公園旅游的游客,很多游客來了一次就不會再來了,并且大部分不會將該旅游地推薦給自己的家人朋友。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只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不斷改進,不斷建設,深入挖掘,比如結合旅游地開發一些當地特色的旅游項目,重體驗,抓住游客的個人體驗和感受,才能走得更遠。
3、 對旅游地進行短、中、長期規劃,引進管理人才
森林公園旅游地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別是國家級森林公園,除了本身資源得天獨厚之外,更少不了人類的智慧結晶。旅游地開發前期、中期、后期都要進行總體規劃和安排,把區域的功能劃分,核心區、緩沖區、旅游區都進行規劃,有利于景區的后續開發和管理。同時引進先進管理人才,通過專業的人才對旅游地進行管理,提高軟實力。
參考文獻
[1]梁慧燕.2012.基于AHP法的廣東省森林公園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06).
[2]陳世清,涂慧萍,唐志蘊.2004.我國森林公園建設策略思考.林業資源管理.(02)
[3]聶獻忠.2006.城市旅游吸引力結構分析及競爭力研究.現代城市研究. (01).
[4]車裕斌.2004.區域旅游系統吸引力模型研究.資源開發與市場.(03).
[5]諶貽慶,毛小明,甘筱青.2005.旅游吸引力分析及模型. 企業經濟.(06).
[6]陳巖英.2004.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統及其管理研究.旅游科學.(03).
[7]邱曉霞.2008.我國森林公園旅游開發與規劃研究綜述.資源開發與市場. (07).
作者:林耀佳(1987-),男 ,廣東汕頭,講師,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楊燕瓊(1964-),女,廣東廣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3S技術在農、林業領域的應用研究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