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偉
統萬城于赫連夏時代興建,作其都城。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四年(427年)攻取統萬城后,留常山王素、執金吾桓貸鎮統萬[ ],設統萬城為軍鎮,后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置為夏州[ ]。北魏還進一步掌控了整個河西走廊,使其勢力拓展至西域。由河西走廊經靈州、統萬城,沿鄂爾多斯沙漠南緣路[ ]可直達北魏首都平城,故此路成為北朝時代中西交流的要道,由西域而來的使者紛紛經此路入平城進貢。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宇文泰被遣鎮守夏州[ ],夏州更是成為了宇文泰開創霸業之所。由此可見,歷北魏至北周,統萬城雖失其都城地位,但依托其重要的交通及地理位置,其仍是北方重鎮,對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亦有重要的貢獻。
一、八大梁M1中的跪姿胡人
2011年秋,因陜西省靖邊縣文物保護員提供線索,相關考古工作人員發現統萬城附近的八大梁墓地有北朝時的一座壁畫墓。墓內壁畫保存較好,時代較早。因此組織發掘。進而于八大梁又發現兩座墓葬以及谷地梁的兩座墓葬。從墓葬出土的陶器來看,與北魏時期的相關墓葬所出土的陶器無論從形制上還是紋樣上都較為相似。八大梁M1所見壁畫具有鮮明的胡風因素和佛教因素,與周邊所發現的墓葬壁畫題材區別較大。
八大梁M1中,北壁壁畫中繪有一位跪姿胡人,于畫面中十分顯眼。此胡人仰首朝東而跪,表情安詳虔誠。頭部戴有邊檐卷起且表面有縫合線的虛帽。帽下有烏黑濃密且微微卷起的頭發,鼻部大且高挺,從鬢角至下巴處均可見濃密須發,為連鬢胡,嘴唇以紅彩而繪。上身直挺,兩臂置于胸前,雙手相疊。腹部微微隆起,臀部渾圓。上身著圓領窄袖袍服,下腹部至腰處為袍服的腰帶。下身為束腳褲裝,足部穿有尖頭靴。
從其體貌特征來看,面部毛發濃密,頭發曲卷,鼻部高大挺拔,連鬢胡,此種面貌應屬于中亞地區的胡人面貌。觀其身形,腹部隆起,臀部渾圓,只能說明其人體態較為豐盈。從其體貌特征來看,斷出其為中亞胡人是沒問題的。
其衣著則是判斷其族屬的關鍵所在。其頭部所戴的虛帽,是典型的粟特胡人的頭部裝飾,這點已有學者進行過考證[ ]。圓領窄袖袍服、束腳褲、尖頭靴的穿著也是西域胡人的常見服裝。且與安伽墓[ ]、史君墓等粟特胡人墓葬中所見粟特人的裝扮幾乎一樣。由此可判斷出此處跪姿胡人應為粟特胡人。
二、北周翟曹明墓
北周翟曹明墓中出土有墓志,經羅豐先生、榮新江先生對其墓志的收錄與考釋,使我們可以從墓志中找到“夏州天主、儀同”“西國人”“受命來朝”等字眼,加之榮新江先生等前輩學者早就論述過的翟姓胡人與粟特人的不解之緣[ ],其“夏州天主、儀同”的身份更是表明其為當地胡人聚落的首領之一。再加上其墓中出土的石獅與安伽墓的石獅極為相似,都說明了墓主為粟特胡人的事實。
“夏州天主”這一職位,經羅豐先生、榮新江先生的考證,雖不能徹底斷定北周的“天主”就是唐代的“祆主”,可以確定的是其職位與祆教有著密切的關系,且該職位為祆教首領一級的職位。祆教為粟特胡人最為崇信的宗教,祆教首領的職務通常都是粟特人擔當,幾乎不會有他族之人。
入華的粟特人常常聚族而居,從吐魯番、敦煌等地的粟特聚落來看,其通常還會在城東修建祭祀的祆廟。翟曹明墓恰是發現于統萬城城東,前文提到的八大梁M1也是在統萬城城東,聯系安伽墓、康業墓、史君墓等粟特胡人墓葬,均是從主城舊址的東面發現的,故在確定翟曹明就是粟特胡人的同時,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出當地存在粟特胡人聚落的事實。
三、地理交通位置及民族構成分析
北魏將統萬城設立為軍鎮,其軍事意義自然不言而喻。但就其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來看,這樣的安排還具有護衛交通要道的用意。北魏至北周時代,統萬城及周邊地區就是溝通關中與漠北、華北與河西乃至西域地區的中西交通要道。其在地理位置上東連華北、北接草原、西通河西、南入關中,與絲綢之路有密切的關系。前田正名先生就指出從河西走廊經鄂爾多斯沙漠南緣至大同的路徑中,統萬城是必經之地。北魏時代與西域的諸多交流也要經過統萬城,這便使得統萬城及周邊地區極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西域等地的使者、傳教士或商人要去北魏平城時代的首都大同地區亦要途經此地。因此統萬城及周邊地區在中西交通中便起著樞紐的作用。
北朝時代的統萬城及周邊地區主要的居民從民族總體上可分為胡人和漢人。胡人主要是匈奴人、鮮卑人、氐人、盧水胡人等在北朝較為活躍的胡人。八大梁M1墓室壁畫中出現的跪姿胡人,從其外表形象看應屬粟特人。在壁畫中,此胡人對塔而跪,似在參與佛事活動。由此看來,其很可能是定居于統萬城及周邊地區的居民,甚至有可能融入當地文化,改信佛教。統萬城及周邊地區和粟特胡人的互動多為朝貢、遷徙等形式。北魏太武帝時,其巡幸河西之地,粟特胡人就曾派遣使節向太武帝進貢。在其后的諸如北魏太延五年十一月、太和真君五年十二月、皇興元年九月等年份中均有粟特胡人向北魏進貢的記載。此外在北魏時代就曾將粟特人由北涼首都姑臧經統萬城遷到首都平城。從以上記載來看,粟特胡人與北魏交往密切,進貢頻繁,這樣做的目的多半是為了保證其與北魏之間的商業往來。在雙方密切的交往活動中,統萬城及周邊地區的商業地位便顯得十分重要,甚至可能作為其商品集散地之一。若有粟特胡人在此地久留定居亦不足為奇。
八大梁M1北壁壁畫塔邊圍繞著的六位僧人,其形象也不似漢人,其均帶有深目高鼻的胡人面相特征,與南亞的人種較為接近。在北朝特別是北魏至北周時代,中原地區與河西、西域諸地的交往日漸頻繁,統萬城及周邊地區所處的樞紐式交通位置決定了當地居民民族的多樣化。中西交往中,粟特胡人在商業貿易上表現突出,其往來于中原與西域之間,大多數情況下是要經過統萬城及周邊地區的,這樣便使其足跡留在了此地,故會有在此處長久居留的粟特胡人,其在統萬城及周邊地區的民族構成中應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