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盎
摘要:建筑物是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結合,我們既應當建筑的藝術性,也應當承認建筑的功能性,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建筑的完整性。承認建筑的藝術性和技術性仍然沒有覆蓋建筑性質的全部,建筑的文化性作為建筑的靈魂,是建筑更深層的屬性。建筑文化體現一個民族的特有文化,也是一種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現,同時也是整體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地位不可代替。
關鍵詞:建筑文化;建筑技術;建筑靈魂
一、建筑文化的定義
同任何文化一樣,建筑文化對于建筑文明起正面或負面作用的因素, 如哲學和政治信仰、宗教文化、語言文字、藝術等對于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一樣。建筑文化是文化范疇中有關建筑領域所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所體現和表達的民族或地域的特征。
二、建筑文化的主要方面
(一)地域建筑集中反映和體現了該地域社會的價值觀念,包含對哲學的理解,對經濟發展規劃和對美學的欣賞角度等。同理,通過對建筑的實施也反過來鞏固、強化或完善既有的價值觀念價值觀。隨著時代的變化,生產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于美學角度的欣賞水平不同,建筑形態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更進一步證明了建筑藝術是一種文化觀念。以經典的西方教堂為例:中世紀時期歐洲社會盛行對自身罪惡的解脫,向上帝祈求原諒,此時的教堂以幽深陰暗為主色調;而在熱情奔放的南美洲,人們生活充滿陽光,充滿歡樂,其間的教堂陽光明亮為主,懸掛著天使的雕像,象征幸福常伴身邊;而美國的大多數教堂全是玻璃窗建筑,在他們的理解中天國與人間沒有界限,只要努力生活,天堂就在人間。
在人類歷史中有記載的許多建筑風格,盡管隨著時代的變化,有贊美也有質疑,但其藝術美仍能感動我們。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的審美觀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當時當地的文化觀念的制約和影響。例如“軍綠色解放鞋”,因為在英雄軍人形象的影響下和耐用的特性,在上世紀中期大受歡迎, 它能很好的滿足當時社會上產力條件下人們所能獲得的最理想日用鞋。然而當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對于偶像的認識發生變化,對于個性的追求日益凸顯,彰顯個人特色時代的到來,“軍綠色解放鞋”在個性品牌時代被人遺忘,近年來它又以節能生態的面貌再現,試圖體現信息時代“歷史性”和歷史價值的存在而產生美感,這就充分說明“美”是受文化觀念的制約和影響的。
(二)建筑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模式。
建筑是人們生活模式的最集中反映,丘吉爾曾說過:“在人創造建筑的同時,建筑也造就了人。”人們建造房屋,總是以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模式來建造,并隊房屋周圍的環境進行改造,當一切都準備妥當的時候,隱含于建筑中的建筑文化便反過來制約人思維模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例:在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有追求“幾世同堂”的“忠孝”理想,希望一大家子能圍繞在長輩身邊生活,藉此有了四合院的誕生,它也從反面肯定和強化了此種倫理思想。
(三)建筑有自己的表達體系,借此開拓新的人際對話溝通渠道。
和所有語言一樣,建筑語言可以極大地幫助我們通過對城市和建筑的深層理解加深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域文化整體性的了解。如伊斯蘭的清真寺、印度的奢堵波、中國的圓洞拱橋等都產生于本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如同語言、文字一樣,共同構成了本民族或地域的獨特表述和交互手段。
(四)建筑的營造方式和經營文化, 也在一定范圍內制約了社會的人際關系。
建筑業是社會的重要支撐, 它涉及許多的社會職業和社會學科,其自身有著獨特的運行方式和經營模式。封建社會中的子嗣繼承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合同制以及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分工合作制等,都構成了一種隸屬于社會運行方式的經營文化和人際關系。
現在我們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都還能知道一些古老建筑遺跡的設計師名字,但是在中國卻完全不相同,包括一些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它們的設計者或營造師,隨著歷史的變遷已經被埋沒在荒野。即便是在今天,我國的建筑師依然沒有充分地被社會和公眾所理解。我們應當更多地讓社會關懷建筑師的創造性勞動,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創作環境。
三、綜述觀點
以上價值觀、生活方式、語言系統和人際關系,是我們領會建筑文化,理解城市形態和性格的主要內容。在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系中,包括傳統建筑在內,彼此之間必然存在著相互關聯的脈絡,在這些多元脈絡中,又必然有一種主流脈絡。在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如此激烈的環境中,在對舊城進行改造和保護中必須要將這一主流脈絡十分完整地保留下來,不能因為要開發新城就放任舊城的毀滅。因為毀滅一座城市,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毀滅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隨著新世紀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城市傳承文化的觀念逐步得到人們的共同認識,我們不僅要接受新舊城市的共同存在,更應該接受城市文化的多元發展。如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在文學藝術中的對立存在,小說中的寫實與抽象等。而在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多元文化傳統中,也是必然存在一種主流脈絡,也恰是這一主流脈絡成為了我們在閱讀一個城市時所要探索的主題。
參考文獻:
[ 1 ] 馬駿.湖南信息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情報雜志,2004; 3: 71 ~73
[ 2 ] 候福麗.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集團經濟研究,2007 ;1 :181
[ 3 ] 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加快推進信息化.為實現富民強省目標作出新的貢獻—賀仁雨同志在全省信息產業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2007